生活的花环:雷加文学回顾

生活的花环:雷加文学回顾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刘某栗编

出 版 社: 同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310000版次: 1页数: 376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166412包装: 平装目录

前言

第一辑

一支抗战的歌——回忆居京几年生活

附录:《最后的降旗》(随笔)

《宛平弹孔红指甲——“七七”一段回忆》(随笔)

与生活同在——我在抗战初期的第一篇小说

附录:《一支三八式》(小说)

战士形象——记丁玲在前线(关于《五大洲的帽子》)

附录:《五大洲的帽子》(小说)

谈《南来雁》——1985年在鄂尔多斯笔会上

为了回忆——《南来雁》后记二

附录:《南来雁》——忆烈士张露萍(报告文学)

《在窑洞里》(散文)

第二辑

《蓝色的青桐林》后记

不能对生活骄傲

生活的札记

附录:《潜力》三部曲

《春天来到了鸭绿江》提要

《站在最前列》提要

《蓝色的青桐林》提要

第三辑

洛阳拖拉机厂工地日记(1956年10月5日-11月12日)

附录一:洛阳拖拉机厂生活时创作目录

附录二:《施工的灵魂》(小说)

三门峡工地日记(1956年11月13日-11月27日)

附录一:三门峡工地生活时创作目录

附录二:《工地早晨》(特写)

横断山脉科学考察(1960年)《从冰斗到大川》后记

附录一:《从冰斗到大川》(目录)

附录二:《火烧林》(散文)

黑龙江之行日记(1982年7月17日一)

附录一:黑龙江之行创作目录

附录二:《漠河》(散文)

附录三:《界江上》(报告文学)

第四辑

陕北随笔——四十年代采访生活及其回顾

漫步高原

放足委员

一个想当地主的人

采访地主

第五辑

多一种艺术多一种美

谈特写

时代与作家

迎着时代走来的丁玲——1986年6月在长沙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第六辑

第七辑

第八辑

书摘插图

一支抗战的歌——回忆居京几年生活

57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忽然变成有争议的年代。过去说抗日战争从“七七”事变开始,现在有人提出应从“九一八”算起。

这该是历史学家的事。但是,东北三省从来不属于帝国主义,而3000万民众也不是生下来就戴着一顶亡国奴的帽子。敌人铁蹄踏进国土,在“不抵抗”的同时就响起了御侮枪声。这应是战争的最好注脚。

这由当年的东北流亡学生做出回答。

我作为流亡学生由沈阳来到北京,那是1931年的秋天。

不过,我先说说我那一段不同一般的经历。

当年我是沈阳冯庸大学中学部的学生。冯庸这个名字常常是和张学良连在一起的,正像他们的父辈冯麟阁和张作霖在东北同样出名一样。东北大学系张学良所创,属东北所有。冯庸气魄更大,以自己名字命名学校不说,又独家经营。他本人也住在校内,亲自主持校政。依我说他是我见到的事必躬亲的最合格的一位校长。他标榜工业救国,城内有实习工厂。校舍建筑在南郊揽军屯,紧靠浑河,又有南满铁路从门前经过。这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平地,校舍格局新颖,又有一个合乎奥林匹克规格的运动场,此外还有一个私人用的飞机场。校长冯庸有自己的汽车,坐骑,还有自己驾驶的飞机。飞机二人座,大概是德国生产的。每年8月8日是校庆。我入学第一年校庆那天,冯庸驾机低空飞行,在运动场上空撤下一片片彩纸。彩纸上写着各种奖品,学生可凭此到小卖部领取各种食品和饮料。记忆尤深的是鱼皮豆,其味甘美,小城市没有,我在沈阳才第一次吃到。这种活动是娱乐,也是竞技和运动。它要奔跑,要追逐,又伴着青春的欢乐。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