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花环:雷加文学回顾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刘某栗编
出 版 社: 同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310000版次: 1页数: 376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166412包装: 平装目录
前言
第一辑
一支抗战的歌——回忆居京几年生活
附录:《最后的降旗》(随笔)
《宛平弹孔红指甲——“七七”一段回忆》(随笔)
与生活同在——我在抗战初期的第一篇小说
附录:《一支三八式》(小说)
战士形象——记丁玲在前线(关于《五大洲的帽子》)
附录:《五大洲的帽子》(小说)
谈《南来雁》——1985年在鄂尔多斯笔会上
为了回忆——《南来雁》后记二
附录:《南来雁》——忆烈士张露萍(报告文学)
《在窑洞里》(散文)
第二辑
《蓝色的青桐林》后记
不能对生活骄傲
生活的札记
附录:《潜力》三部曲
《春天来到了鸭绿江》提要
《站在最前列》提要
《蓝色的青桐林》提要
第三辑
洛阳拖拉机厂工地日记(1956年10月5日-11月12日)
附录一:洛阳拖拉机厂生活时创作目录
附录二:《施工的灵魂》(小说)
三门峡工地日记(1956年11月13日-11月27日)
附录一:三门峡工地生活时创作目录
附录二:《工地早晨》(特写)
横断山脉科学考察(1960年)《从冰斗到大川》后记
附录一:《从冰斗到大川》(目录)
附录二:《火烧林》(散文)
黑龙江之行日记(1982年7月17日一)
附录一:黑龙江之行创作目录
附录二:《漠河》(散文)
附录三:《界江上》(报告文学)
第四辑
陕北随笔——四十年代采访生活及其回顾
漫步高原
放足委员
一个想当地主的人
采访地主
第五辑
多一种艺术多一种美
谈特写
时代与作家
迎着时代走来的丁玲——1986年6月在长沙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第六辑
第七辑
第八辑
书摘插图
一支抗战的歌——回忆居京几年生活
一
57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忽然变成有争议的年代。过去说抗日战争从“七七”事变开始,现在有人提出应从“九一八”算起。
这该是历史学家的事。但是,东北三省从来不属于帝国主义,而3000万民众也不是生下来就戴着一顶亡国奴的帽子。敌人铁蹄踏进国土,在“不抵抗”的同时就响起了御侮枪声。这应是战争的最好注脚。
这由当年的东北流亡学生做出回答。
二
我作为流亡学生由沈阳来到北京,那是1931年的秋天。
不过,我先说说我那一段不同一般的经历。
当年我是沈阳冯庸大学中学部的学生。冯庸这个名字常常是和张学良连在一起的,正像他们的父辈冯麟阁和张作霖在东北同样出名一样。东北大学系张学良所创,属东北所有。冯庸气魄更大,以自己名字命名学校不说,又独家经营。他本人也住在校内,亲自主持校政。依我说他是我见到的事必躬亲的最合格的一位校长。他标榜工业救国,城内有实习工厂。校舍建筑在南郊揽军屯,紧靠浑河,又有南满铁路从门前经过。这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平地,校舍格局新颖,又有一个合乎奥林匹克规格的运动场,此外还有一个私人用的飞机场。校长冯庸有自己的汽车,坐骑,还有自己驾驶的飞机。飞机二人座,大概是德国生产的。每年8月8日是校庆。我入学第一年校庆那天,冯庸驾机低空飞行,在运动场上空撤下一片片彩纸。彩纸上写着各种奖品,学生可凭此到小卖部领取各种食品和饮料。记忆尤深的是鱼皮豆,其味甘美,小城市没有,我在沈阳才第一次吃到。这种活动是娱乐,也是竞技和运动。它要奔跑,要追逐,又伴着青春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