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大鱼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美)林奇著,卢慈颖译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38000版次: 1页数: 192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7764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钓大鱼:大卫林奇的创意之道》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作者是曾经执导过《蓝丝绒》《穆赫兰道》等影片的著名另类导演大卫林奇,本书是他关于艺术冲动与电影灵感的随笔集,也可以当作他的一部“自传性”作品,作为了解他独特电影世界的绝佳窗口,弥足珍贵。本书也很容易想起我们的另外几本同类书:《时光中的时光》《安迪沃霍尔的哲学》《随风而行》等等,这些书虽然小众,但仍都销售上万,《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更是已经印到2万册,同时取得了非常好的口碑。相信《钓大鱼》也会是08年末最有特色的小众书之一。
本书卖点:
1. 大卫林奇是美国最具个人色彩的电影导演之一,其怪异的风格被无数影迷所追捧喜爱。
2. 本书是林奇内心深处艺术冲动及电影灵感的随笔式精彩呈现,精致而隽永。
3. 作为大卫林奇迄今唯一一部自传性作品,本书弥足珍贵。对于喜爱林奇电影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颇为陌生的林奇形象。
4. 林奇的电影颇为难懂,本书的阅读能带来全新的体验,是一个了解大卫林奇的绝佳窗口。
窥看大卫林奇电影世界的最佳窗口!
创意就像鱼。如果你想捉小鱼,留在浅水即可。但若想捉大鱼,就得潜入深渊。
——大卫林奇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这位享誉国际的电影导演难得地敞开心扉,亲口讲述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和个性化的工作风格,并与读者分享他以静坐孕育创意的珍贵体验。
用林奇的话来说,这种经验仿若“潜入内在”,而“捕捉”创意犹如捉鱼,再以电视、电影、绘画、音乐、设计等媒介予以呈现。在本书中,林奇第一次详述他修炼超过三十年代超觉静坐,以及超觉静坐对其创作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林奇以简洁精炼的话语,描绘他创意发展的过程——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捕捉,以及哪些念头对于他来说最具有吸引力。他尤其仔细地讨论了他如何将思考转化为行动,并如何与别人互动。最后,他思索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个深深地影响他自身创作的“潜入内在”过程,如何能够直接嘉惠他人。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林奇心灵世界的广大影迷而言,《钓大鱼》可谓一个最佳的窗口。而对于那些思索着如何才能培养创造力的读者来说,本书更是具有非凡的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大卫林奇(David Lynch),美国最具个人色彩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华丽而诡异,但主题隐晦压抑,深具拉美魔幻小说的超现实主义气质,代表作如《穆赫兰道》与《蓝丝绒》等,都着力于日常生活遮掩下的人性荒诞与失控的展示,它们都是林奇观察力与想象力的产物。在镜头背后,林奇首先是一个富有创见的旁观者与思想家。
目录
下水之前
初次下水
令人窒息的橡皮小丑装
一开始
艺术的生活
暗夜花园
开幕
电影
诠释
圆
创意
欲望
意识
转译创意
洛杉矶
橡皮头
生命的步调
瑜伽行者
老包的大儿子
世界上最愤怒的狗
音乐
直觉
统一场
第四种状态
抵达彼岸
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
随时、随地
合一
定剪
心理治疗
梦
安杰洛?巴达拉门蒂
声音
选角
排戏
恐惧
现在就携手合作
双峰镇
连续的故事
红房间
探询念头
测试观众
以偏概全
黑暗
苦难
自我的亮光
黄金塔
宗教
药物
打开灯
第一号工业交响曲
迷失高速公路
限制
穆荷兰道
盒子与钥匙
地方感
美
质地
做木工
拥有配套设备
火
电影的灯光
斯特雷特的故事
电影中的英雄
费里尼
库布里克
内陆帝国
名称
创作的新方法
导演讲评
胶卷之死
推荐数字录像给年轻电影工作者
数字录像的画质
电影的未来
常识
建言
睡眠
努力不懈
成功与失败
钓完一次,再来
同情心
以意识为基础的教育
真正的和平
结语
尾声:真正的快乐在于内心
影视作品精选
引述资料来源
译注
书摘插图
初次下水
瑜伽行者的快乐若是来自内在,
满足来自内在,所有的光辉都来自内在,
那么从神圣意识来说,这位与大梵(Brahman)
同在的人便得着永恒的自由。
《薄伽梵歌》(Bhagavad-Gita)
我第一次听说静坐的时候,完全不感兴趣,就连半点好奇也没有。听起来很浪费时间。
但是,“快乐的真谛在于内在”倒是引起我的兴趣。一开始,我觉得这个说法颇为浅陋,因为它没说“内在”在哪里,也没说该怎么去。不过它还是有道真理的光环,而我开始想,说不定静坐可以通往内在。
我研究了一下静坐,问了些问题,开始思索不同的形式。那时,我姐姐打电话给我,说她已经练了半年的超觉静坐。她的声音中有某种东西——有了改变,有了快乐的质地。我心想,那就是我要的。
于是,1973年7月,我到了洛杉饥的超觉静坐中心,去找一位老师。我对她颇有好感,她长得像多丽丝戴(Doris Day),教了我这项技巧。她教我一句特音(mantra)——那是以声音共振来表达的思维。你不会去想它有何意义,但它确是一种以声音共振来表达的特定思维。
她把我带到一个小房间,我开始练习第一次静坐。我坐下来,闭上双眼,开始念特音,然后,我就像搭上缆线被剪断的电梯一样——“砰”的一声!我跌落至福(bliss)。——纯粹的至福。我置身其中。然后,老师说:“该出来了,已经过了二十分钟。”我说:“已经过了二十分钟?”她嘘了一声,因为还有别人在静坐。那种感觉如此熟悉,却又如此新鲜而有力。从此之后,我说“独一无二”这个词应该保留给这个经验。
它引领你进入一片纯净意识、纯粹感知的汪洋,但并不陌生,它就是你。一股快乐之感油然而生——不是傻里傻气的快乐,而是一种厚实的美。
这三十三年来,我没错过任何一次静坐。我每天早晨静坐,下午再静坐一次,每次大约二十分钟,然后去做我当天该做的事情。我发现做事的喜悦增加了,直觉滋长,生命的欢愉愈加茂盛,负面能量则退却消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