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分類: 图书,文化,地域文化,草原文化,
作者: 刘高,孙兆文,陶克套 主编
出 版 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1字数:版次: 1页数: 30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11661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草原文化的民族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断融汇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延伸、升华,实现了文化功能的提升,展现了草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重要载体的时代风貌。以草原上千百年来盛行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来说,已经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它所要展示和表达的已经不单是草原人们的娱乐竞技,而是增强了文化与生产、商贸、旅游等经济生活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实现了草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更加凸显了民族、地域特有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草原文化中的节庆、旅游、祭祀、娱乐、餐饮、医药、服饰、工艺、歌舞、文学艺术等都在实现与现代文明之间双向互需的有机结合。草原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实现发掘、更新、重构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现代文明也在与草原文化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实现领域和形式。
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还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如前所述,以天人和谐相处为根本特质的草原文化,不仅含有丰富的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资源,而且具有这方面实践活动和实际经验以及这一实践活动结下的丰硕果实。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审视辽阔的草地、森林资源千百年来基本得到保护,形成我国北方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在要求有更深刻的历史感悟。草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在认同和促进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伟大历史作用,这种作用迄今为止仍然是我们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大团结,构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社会的根基之一。
目录
绪论——文化自觉草原文化现代文明
第一章 草原文化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全球化对草原文化的挑战
第二节 社会转型对草原文化的冲击
第二章 草原文化与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第二节 草原生态文化及其价值
第三节 弘扬草原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第三章 草原文化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第一节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区别
第二节 草原文化同市场经济文化对接
第三节 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开拓进取
第四章 草原文化与发展现代生态经济
第一节 从传统畜牧业过渡到现代生态畜牧业
第二节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现代生态工业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生态工业水平
第五章 草原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
第一节 草原文化与新型工业化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与农牧业产业化
第三节 草原文化与城镇化
第四节 “三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及实现途径
第六章 草原文化与构建和谐文化内蒙古
第一节 蒙古族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阐释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第四节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思路及对策
第七章 草原文化与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节 当代草原民族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
第八章 草原文化与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第一节 现代化的先导——民族教育的繁荣发展
第二节 现代化的动力——内蒙古科学技术的崛起
第三节 现代化的觉醒——蒙古族人文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
……
第九章 草原文化与繁荣文艺创作和发展文化产业
第十章 草原文化与现代国民性格塑造
第十一章 发展创新草原文化与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
参考书目
后记
总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 草原文化与生态文明
第二节 草原生态文化及其价值
一、草原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是草原生态环境的产物。中国北方草原属于亚欧大陆草原的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据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大量考古证明,草原先民创造的文化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与另外两种文化不同的是,草原文化以游牧业为其经济基础,这主要是由草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这一区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冷、夏酷热,干旱少雨多风。地貌以戈壁、沙漠、草原为主,也有森林分布。土壤质量低,沙性土壤分布广,易遭风蚀水蚀而荒漠化。草原先民认识和适应草原环境经历了长期过程,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他们的经济活动方式由采集、渔猎、牧业逐渐向游牧业过渡,这一过渡始于青铜器时代,“到公元前1000年时,才完成过渡到游牧经济文化类型。这种经济文化类型在此后一直稳固地保持到今天”。游牧业是草原文化的根基,而游牧业是草原民族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是草原民族的生态文化,因此可以说,草原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根基。
草原民族为适应草原自然生态条件而选择了游牧,我们接着分析和游牧这一生态性的生产方式相关的社会制度。首先看游牧的组织形式。蒙古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猛兽成群,且常有部落和氏族间的血腥冲突,而且放牧牲畜及相关劳动个体无法完成。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一家一户根本无法生存,必须联合。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依托部落,形成一个严密而有凝聚力的社会组织。但在当时的氏族和部落中已有特权阶层,存在严酷的等级制度,有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因而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氏族组织,实质上是一种变体的等级制度,是宗法奴隶制或封建制。是为了更好实现游牧这一生产方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游牧社会中,形成古列延、阿寅勒两种放牧组织。诸多家庭结圈而居,组成古列延,阿寅勒则以户营为主体。其次看游牧社会的政权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