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超值礼品装(随书附赠曲黎敏《十二时辰养生》光盘一张)当当网全国独家发售
分類: 图书,保健/心理健康,中医保健,
作者: 曲黎敏著
出 版 社: 鹭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2册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6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714751包装: 盒装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超值珍藏版,送给朋友和家人的绝佳健康礼物。
人身难得,我们的身体比大脑聪明,却需要多年修炼;真法难闻,北京中医药大学名教授曲黎敏庄重开讲;惟有中国才有如此智慧而玄妙的养生经典。
继《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畅销200000册后,北京中医药大学名教授曲黎敏,再度开讲中国最古老的养生经典。精彩绝伦又简明实用的解读,既是一次人体智慧之旅,又是一次养生与生命智慧之旅。
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它是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
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更像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学习黄帝内经就是学习如何依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做人和生活。是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生命体的认知过程;所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黄帝内经》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
——曲黎敏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还在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
聆听曲黎敏教授的精彩解读,是一次对自我身体与心灵的全新认知与精心呵护,是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转的美丽旅程。曲教授不是在机械地教我们如何“治疗”疾病,而是像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让我们既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学到切实好用的养生智慧;如何改掉导致身体衰弱的坏习惯,如何养成符合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惯,掌握十二时辰养生秘诀、四季养生精髓……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异之书。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汇,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比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
曲黎敏教授继畅销书《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后再品《黄帝内经》,书中详细阐释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病变及相关中医对治,讲授了中医望闻问切常识等,帮助人们简明认知人体发生病变时的微小征兆,指导人们尽早发现身体的疾患并及时医治。这既是实用的人体智慧之书,也是养生与生命智慧之书。
作者简介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名家论坛》专家。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西方人类学。
近年来,曲黎敏不仅在大学里主讲“中医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致力于传统医道的公外推广,经常受邀到各大机构演讲。她的演讲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听众既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学到切实好用的养生智慧,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主要著作有《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等。
目录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书系总序
自序 医道,就是生活之道
第一章 为什么要学《黄帝内经》
一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
二 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
三 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四 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
第二章 中医与日常生活
一 为什么北京城东有崇文门,西有宣武门
二 为什么秦皇汉武要封禅泰山
三 中国人为什么说”左右”,不说“右左”
四 “终始”的意思
五 何谓“仁、义、礼、智、信”
六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七 为什么大蒜、辣椒不入药
八 “咽喉要道”的真正含义
第三章 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
一 子时——胆经当令
二 丑时——肝经当令
三 寅时——肺经当令
四 卯时——大肠经当令
五 辰时——胃经当令
六 巳时——脾经当令
七 午时——心经当令
八 未时——小肠经当令
九 申时——膀胱经当令
十 酉时——肾经当令
十一 戌时——心包经当令
十二 亥时——三焦经当令
第四章 上古天真论
一 生命是一个过程
二 法子阴阳,和于术数
三 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
四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五 脏腑本性
六 阴阳论——女七男八
第五章 四季的养生
一 四气调神大论
二 春天怎么养生
三 夏天如何养长
四 秋天怎么养收
五冬天如何养藏
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第六章 关于饮食
一 食物和药的区別
二 食物为什么最重要
三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四 孔子的饮食观念
五 不同节气的进补
六 人参为什么补气
七 食物的偏性
八 五昧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九 桂枝汤
第七章情志病
一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和生活对治法
二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三 人生四惑——酒、色、财、气
四 百病生于气
五 情志生克法
第八章 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
一 健康的定义
二 人为什么会得病
三 “五劳”和“七伤”
四 中医解读亚健康
第九章 医道总纲
一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二 顺其自然
三 健康长寿靠自己
四 天人合一
五 医易同源
六 医的本意
七 药的本意
第十章 中医的要点
一 人为本,病为标
二 调动人体的自愈力
三 强调身心互动
四 重视人文关怀
五 不治已病治未病
六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
第一章 中医的定义
中医使生命长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中医是对生命的细致体会与关切——“医者意也”
第二章 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的四个方面
养性情
养睡眠
养居处
养房事
第三章 五脏与中医意象思维
什么是五行
人体五脏之象
第四章 《灵兰秘典论》的五脏解读
《灵兰秘典论》解析
心为君主之官
肺为相傅之官
肝为将军之官
脾为谏议之官
肾为作强之官
五脏之外——膻中
第五章 不可轻视的六腑
胆为中正之官
胃为仓廪之官
小肠为受盛之官
大肠为传道之官
三焦为决渎之官
膀胱为州都之官
第六章 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
中医看病之“望”
中医看病之“闻”
中医看病之“问”
中医看病之“切”
生病的四个层次与中医对治
第七章 人生智慧与养生智慧
扁鹊的医术与境界
寿限与养生
人生的道德修养与养生
书摘插图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第一章 为什么要学《黄帝内经》
一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首先,圣人就是能掌控自己的人。这个“圣”字怎么讲呢?我们先来看看“圣”字的写法——
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耳,口耳放在一起就是繁体字“听”的意思,底下在甲骨文是一个“人”字,后来写做“王”。所以,所谓圣人就是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这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
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面是最为精密的自组织结构。自组织就是它依赖于本性而存在、而平衡、而和谐,不需要人为的强制和主观意愿,也不是你想把药补到哪里就可以补到哪里的。所以在古人眼里,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生命是自自然然的一种活泼的存在,是自足的,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和谐机制。也就是说,身体比头脑更聪明,头脑是有为,身体是无为。
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国的意思,就是“天下即人身”,就是掌控好了人身的人就可以治理整个国家。
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变,人的本性没有变,而所有的思想都是从身体中发出来的。因此,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世界上最高的学问始终是研究“人”的学问,而中国文化更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比如《大学》讲至善,但最后要落实到人心的静与定;《中庸》讲太过与不及,实际上,太过与不及都源于脏腑功能的太过与不及。比如人的肝火太旺,人的心就不静,做事就急躁;肾精不足,人就没精神,思考问题就不周全,做事就会失败。
拿破仑有句名言:“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中国文化一向都强调“从医人道”、“道以医显”,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人体领悟了,把医道领悟了,那么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二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
有人会问: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词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这些词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一番。
什么叫做魄力呢?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精气神的“神”,实际上都是指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就好比油多了光亮就大,火焰的光芒就是“神”,所以“魄”是肺经、肺气足的体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够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有的人生命力很旺盛,看上去很有精神;反之,有的人看上去很萎靡。那么“精神”到底是指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看“精”,它来自肾。在中医概念里,肾主藏精;而“神”,在这里专指心的神明,心之神为神。所谓“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心肾相交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外现就是精神。如果心力不足、肾精不足的话,就会显得特别没有精神。所以,“精神”同样也是指我们身体层面上的东西。
再看“胆识”。《黄帝内经》认为:胆是主决断的。有没有决断力也是领导力的一个体现,而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一个人胆气足不足。并不是说一个人把胆囊切了,他就没有决断力了,关键还是一个胆气足不足、胆精足不足的问题。
一个人最终有无成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意志的物质基础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里,意是脾(精)的外现,脾的神为意,脾主运化。《黄帝内经》说“心之所存所谓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为记忆力。实际上,有没有意志和记忆力关系不大,关键是记忆能不能跟所看到的事物相关联。如果能够相关联的话,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宽广度,而这个思维宽广度就是“意”。所谓关联性就是运化,这就是脾的功能。聪明,反应非常快,这都是运化的作用,是脾的作用。“志”指肾的“神”,所以中国人特别讲究补肾。为什么?因为我们生命本能的很多东西都跟肾密切相关,志是肾神的外现。意志这个词中,“意”指的是运化能力,也就是思维的宽度;而“志”指的是收藏能力,也就是定力。如果说精神是指心肾相交的能力,那么意志就是指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你能够运化多少,然后又能定得住多少,这就体现你的意志力了。如果一个人很聪明并具备思维宽广度,却唯独定不下来,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意志不坚定,做事照样会失败。
“聪明”就很好解释了。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意思就是说,肾的精气通于耳,肝的精气通于目。所以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关键是看他的肝肾功能。肝功能好,眼力就好;肾功能好,耳力就好,如果耳鸣眼花,就是肝肾出问题了。
我们的人体就如同一棵大树,在外的枝杈都是根部的反映。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的生命活力来源于身体本身,从肾精来,从这些神明来,从生命的高度来。所以,学习《黄帝内经》是在培固我们的智慧元气,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
在西方医学当中,不太讲究神明这个概念。在西医看来,心脏就是一个泵而已,与神明无关。所以在现在的器官移植当中,有些现象就令人费解。曾经有这么个案例,有人移植了猪的心脏,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人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他有一个表现:他没事就喜欢用嘴去拱墙。其实,这就是中医里讲的“心之官为思”。意思就是,人如果心气足的话,神明就会反映到大脑当中去,然后慢慢地就会改变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有了猪心就有了猪性。
所以,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向内看,内在地去观察我们的人生,并且看到神明的那个层面。但向内看,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人其实很不愿意向内看,因为向内看很麻烦。每个人都有着顺从天命、活一天是一天的惰性,而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所以不愿意向内看。另外,向内看很痛苦,一旦真的看清楚了生老病死,就像释迦牟尼一样,那就只剩出家了。所以,先是不愿意向内看,然后是不忍向内看,这都是人的惰性决定的。
《黄帝内经》是很高明的“向内看”,是不打开地“向内看”。而西医大多采用的是解剖的方法。仔细一想,解剖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打开能知道里面是怎么回事才是了不起。所以,中国中医非常了不起,它没有打开身体就知道人体里面内在的气血是怎么回事。那么要凭借着什么“向内看”呢?凭借着“道”去看,凭借方法、规律去看,所以对人的要求很高。因为对人的要求高,所以《黄帝内经》这本书是“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少有人理解,这也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自古以来,人都存在的一个无知的盲点,就是对自我很不清楚。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学说影响了整个20世纪,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类的自傲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三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原先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哥白尼的学说告诉人们地球是整个太阳系中的一分子。第二次打击是,人们普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可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人们,人非万物之灵,人源于动物,人的进化并不能抹掉他在身体结构和精神气质方面与动物同等的证据。最后,人就只剩下一个自信了,就是认为我了解我自己。可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告诉人们: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行为到底是由于你内心的什么驱动在发生改变。所以,向内看的问题对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来说都是一个终极问题。西方哲学追求的最终境界是“认识你自己”,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就是人跟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达到至善。
三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在学习医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反复体验这样一句话:“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学习《黄帝内经》是我们领悟人身、听闻真法、感恩中国的必行之路。
先说“人身难得”。学习了《黄帝内经》,我们就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和我们内在脏腑的运转。我们懂得了人体,实际上我们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现在的肉身实际上是我们修行多年后得到的一个身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借假修真的载体,是我们要蓄之、养之的精品。但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在很多时候是毁之、害之的。
再说“真法难闻”。大家都知道,只有有缘的人才能听闻佛法。《黄帝内经》同样也是如此,不是说随随便便就可以听到的,包括黄帝自己。《黄帝内经》本身就是黄帝和他老师的一些对话,当黄帝问到一些很核心的问题的时候,他的老师都会让他先斋戒。所谓斋戒,不是单纯的洗洗澡、刷刷牙、饿几天就可以的。它要求你在精神上不要被一些私念杂念所控制,让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能听闻真法。即便圣王学习《黄帝内经》,他也要抱着很认真的态度去学习,去修身修心,才能真正地看到里面去,才能真正领悟“真法”。
第三句是“中国难生”。实际上,大家都应该有所感悟,生为中国人是一种难得的福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深厚的感恩心理和自豪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么多经典巨著,可以让我们去读,可以让我们重新反省人生,甚至包括重新体悟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这是“中国难生”的一个含义,因为只有中国才有《黄帝内经》。
四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
《黄帝内经》所说的内容,大多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开篇全都在讲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它是一本很独特的医书,在很大程度上它并不去讲怎么治疗一种疾病,它更像一个老师,引导我们如何去顺应自然的力量。所谓自然的力量,就是自然本身存在的顺序,我们要顺应这样的顺序和规律。
《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内在洞察能力。我们学习《黄帝内经》,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增强我们的内在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一种很好的认知方法。西方人学医,要花很多工夫去学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理论。可是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道其中道理,这就要求大家有一种洞察生活的能力。
培养人的洞察力,第一条就是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大家可以去认真地想一想,中国人为什么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首先大家来看一下图1,看了这幅图,肯定会有人说这幅图画错了。因为一般大家都认为是上北下南,而这幅方位图的南却是在上面,很多人会觉得难以理解。而这种方位图在中国古代始终是南在上面,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而用中医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
为什么南要放在上面呢?因为在我们人体中,心在最上,心就是人体的代表。如果俯卧大地的话,心在最上,所以上边为南。按照中国文化中取象比类的方式,我们把东归属于木,西归属于金,南归属于火,北归属于水。在远古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木和金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易物的。而火和水是不可盛受之物,是用手拿不走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中国人只“买东西”不“买南北”。更何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热情如火”或“柔情似水”这些情感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啊!而且买卖南北(水火)还要危及人类本身呢,比如军火,比如石油和水,一旦进入到买卖层面就要危及人类本身了。
其实,我们中国人骂人都很有文化内涵。比如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什么意思呢?说这个人不是个东西,那不是东西就是南北啊!就是说这个人像水火一样无情无义。
从更深的层面来讲,东方又意味着生发;东方为生发,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中央为土,为“化”。那东方为什么有生发之象呢?我们先来看这个“東”字——
“東”就是一个木中间加一个日,意思是太阳从树木中冉冉升起,这就是一种逐渐上升的状态。
再看“西”字,在古文里写法是这样的——
“西”字就像一个大鸟立在自己的鸟窝上。人类最初观察西边的时候,首先要抓住一个象,这个象是什么样的呢?天黑了,鸟儿知道要归巢了,天地万物也知道要收敛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收敛之象。实际上,在中国买卖东西,是有它的文化内涵的。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讲,我们要买卖的东西,要么是可以生发的,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性质;要么是可以收敛的,可以赚到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