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军事院校秘档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文闻 编
出 版 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341718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北洋军事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十几所在旧中国的著名军事院校大揭密,已为人知的或不为人知的,在这本书中,你都可以了解到最真实的军事机密。
本书论述了旧中国各军事院校,尤其是陆军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官情况、政治教育、著名学员及有关战争的一些回忆,内容翔实,资料全面,叙述客观,条理清晰,是研究旧中国军事院校的有益资料。
目录
回顾清末民初陆军军官教育制度演变
清末陆军正式军官教育概况
辛亥革命后的演变
关于四校同学会
湖北武普通中学堂的回忆
严格的招生及教员情况
优厚的生活待遇
课程设置及学生管理
张之洞四次来学堂
毕业生的去向
清末北京宪兵学校的回忆
北洋军事学堂简忆
北洋将弁学堂
参谋速成学堂
练官营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
姚村幼年武备学堂
保定陆军小学堂
京师陆军小学堂
军官学校
协和速成武备学堂
陆军中学堂
入伍生队
回忆天津北洋武备学堂
学堂之位置和架构
学堂之组织
学堂之经费
学堂之编制和课程
附设的幼年铁路学堂
学堂之其他
略述近代东北三省军事教育的沿革和发展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回忆
保定军校的创办
保定军校第一期广西学生的一般情况
军事教育和毕业分派概况
校中发生的几起事件
第一期毕业典礼
从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到保定军官学校
湖南陆军小学堂始末
武昌陆军中学堂及清河镇陆军第一预备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我在保定军校第九期的经历
北京清河陆军预备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回忆保定军校的停学和复学
直皖战争前保定军校的变局
停办期间的损失和学生复学活动
复学和毕业
陆军大学概况
创办缘由及确定校名经过
陆大的组织情况
校址迁移及学校经历过程
教育计划及课程安排
学员招考及毕业分发
结束语
陆军大学的教育情况
日本顾问主持阶段(1906—1931年)
德国顾问主持阶段(1932—1937年)
混乱阶段(1938—1943年)
自主阶段(1944—1948年)
回忆陆大的收回教育权和动员学课程
收回教育权
动员制度和动员学课程
陆军大学四期、十期的一些回忆
第一至三期招生范围的变化及主要学员
陆大的正式成立及第四期的开办
第十期时陆大的概况
国民党接掌陆大初期的情况
复校初期规模的扩大和蒋介石对学员的笼络
德、日教官之比较
倒黄代校长风潮真相
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
两广破坏蒋介石对陆大学生的控制
北平陆军大学第九期回忆
第九期入学时同期在校的各班期情况
学校对学员的管理
教学课目及教学概况
学员的生活、学习
学员的政治派别和毕业前夕的结拜活动
回忆陆大的国民党组织和复兴社活动
强迫学员入党及活动
参加庐山军训
复兴社在校内的猖獗活动
陆军大学第十一期内幕
杨杰的得意门生
“一百单八将”
法西斯的信徒
连升三级的“天子门生”
全盘部署揽权经过
追随陈诚,把持军政
登峰造极,好景不长
对陆军大学第十二期的回忆
学员的报考和入学
特别班第二期的一场风波
学校领导人及主要教官
主要课程
教学方式和特种学习
外国教官对战略战术指导的特点
政治、生活教育和课外活动
同学中的知名人士
陆军大学从南京迁到重庆的回忆
陆大从南京迁到长沙之后
从桃源、芷江到遵义
迁到重庆后的10年
抗战胜利后陆大还都
留渝陆大部分教职员光荣起义
陆军大学第十八期的片断回忆
1941年至1943年陆军大学概况
陆军大学的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和学员管理
陆军大学的教育方式和主要内容
陆军大学的教官
第十八期学员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
陆大第十九期学校长官和教员印象记
陆大主官
陆大课程
陆大生活
陆大规划
我所知道的陆军大学政治部
我是怎样进陆大的
陆大政治部的组织和人事
陆大的政治教育
陆军大学第二十一期简况
入学考试
学校领导和教官、学员情况
主要课程和教学方式
外国教官对战略战术指导的特点
教育情况和学员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
陆大后期片断回忆
杨杰与蒋介石、陈诚针锋相对的演讲
吴化文起义在陆大同学中引起的反响
陆大宿舍里的一份免费报纸
陆大迁台前的最后一次“扩大纪念周”
陆军大学特一期的一鳞半爪
我在陆大特三期学习的回忆
特别班的由来及其第三期的招考入学
学校的领导人及主要的中外教官
期末的高等司令部勤务演习
特三期学员中的知名人士
我们所知道的陆大特三期情况
特别班的入学和毕业情况
学校领导人及主要中外教官
主要课程和教学方式
政治教育和课外活动
陆大学员在国民党军队中的作用
我所知道的陆大特四期一些情况
我报考陆军大学的经过
特四期入学后的学校概况
特四期的教学情况
几位国共名人在陆大的演讲
对两任教育长的不同印象
学员的生活及课外活动
从考入陆大特七期到迎接解放
特别班的由来及其演变
兵学研究院
将官班
特七期概况
管理制度及教官与学员的关系
特八期的毕业与归宿
陆大将官班乙级第二期的回忆
陆大将官班乙级第三期片断回忆
将乙班三期的组成
开学典礼上的内战动员
徐培根妄言国共战争
毕业典礼成了军事动员的集会
我在陆大参谋班第二期受训情况
抗战时期陆大参谋补习班概况
西北参谋补习班
西南参谋补习班
书摘插图
辛亥革命后的演变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北洋政府仍然是沿用清末的旧制度和它所培养的陆小、陆中学生作为军官教育的基础。这些学生在辛亥起义时有一部分参加了革命;民国二年南京讨袁之役(又叫二次革命)有些人参加了讨袁。这些人大都成为民国以后国内军政界有影响的人物。
辛亥革命以后,各省对陆小、陆中的处理不同,如广西陆军小学改为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有些省份则维持原校(陆小)招收新生继续办理(办到第五期为止)。但各陆军中学完全陷于停顿的状态,到民国元年冬天才有处置。
民国成立,我随广西学生军到达南京,那时南京聚集各省的学生军2000多人。南京临时政府把这些学生军编为人伍生队(直属陆军部,部长黄兴)分兵科训练(总队长是沈靖,日本士官学生)。南京临时政府原来的计划是将这些学生军改编入伍后,升入军官学校,培养成为军官。后来袁世凯藉口这些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实际也是如此),改为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校址设在武昌的南湖,即原第三陆军中学的旧址。我们于民国元年秋天调到武昌入学。原陆军第一、二、三、四中学尚未毕业的后期学生,则在北京清河镇原陆军第一中学集合,改为陆军第一预备学校。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所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名称虽然改了,而实际是与前清的制度差不多。原各陆军中学的前期毕业生则直接升入保定军官学校,成为保定军校的第一期(他们是否经过入伍生队我不清楚)。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得早一些,成为保定军校第二期。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迟一些,成为保定军校第三期。
民国三年冬,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了,即分发到北洋各师下棚当兵,与士兵共同生活、共同操作(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也是一样)。各师甚至各团、各连对于入伍生的教育、待遇都有差别,有的很客气叫入伍生为先生,让他们帮忙写写家信或算算伙食帐,并不认真管理和教育;有的管理教育比较认真;还有的则是嫉视或轻视置之不理。以后又改办入伍生队的单独组织。我是分发到北洋陆军第十师入伍的,师长是卢永祥。据说这个师在北洋陆军中还算是好的,但我觉得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其间有些事使我印象很深。第一是部队里每星期都有一两次所谓“讲道”,讲道的时候把袁氏的大照片放在讲坛上面,讲的内容都是颂扬袁氏以往的功业和对民国缔造的勋劳,及在高丽被炸不死“可见天命有归”的神话。此外还编了一些鼓词要士兵学唱,一方面是歌颂袁氏的,一方面是诋毁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其他人物的。第二是残暴的体罚(打军棍),几乎每星期都听到被打军棍的大声呼号(呼号有些是故意的,因为不呼号就是抗拒),有的被打得重的将息个把月还走不动路。我的连长被打后还笑嘻嘻地说:“今天又领了二百,你们看哪一个大官不是棍打出来的。”第三是民国四年(1915年)5月9日的那一天,袁世凯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卖国条款公布了,很多同学和士兵都痛哭大骂起来。
民国四年(1915年)上半年我们入伍期满升入军官学校第三期(这时第一期已经毕业将近一年,第二期比第三期先入学半年)。军官学校各兵科的武器装备在当时算是新的,校长以下人选也颇优秀。当时中国的陆军教育是崇拜、仿照日本的,各种教程和典范令完全是翻译日本的,历任校长也大都是日本士官学校出身,各兵科科长及主要教程教官极大多数也是日本士官学生。民国三、四年又有崇德的趋势,北洋某些部队和袁世凯的模范团采用德国操典,实行德式的训练,后随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停止了,仍然恢复日本式的教育。
保定军官学校一共办了9期,前后毕业的学生大约8000多人。
清末陆军军官教育制度在辛亥革命后虽有不少的变化,但无论在学校制度方面和学生来源方面与清末是相关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