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二辑:八珍汤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方剂学,
作者: 郭小玉,吴欣芳 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26000版次: 1页数: 234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73961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诠经方奇方,探究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
本书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广泛收集并系统总结了中医学术与临床杂志上刊登的以及中医临床专著中载录的经典方剂的实验研究结果与临床应用经验。内容包括八珍汤的组成、用法、功效、适应证、应用范围、组方原理及特点、古今医家论述、临床研究与临床应用以及现代药理研究。临床研究部分重点介绍研究者对八珍汤的系统性的临床观察。临床应用部分则收集了大量临床医家的临证医案与经验总结。现代药理研究部分着重论述了八珍汤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
内容简介
八珍汤是最著名的益气养血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本书共分三部分: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其中,理论研究详细地论述了方名、立法依据、组成与方解、功效与主治、古今医家的论述及其现代理论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涉及内、外、妇、儿及神经系统等临床各科疾病,于每种疾病后详细介绍了八珍汤的临床应用,并附典型病案,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实验研究部分着重论述了八珍汤的制剂研究、成分分析及药理研究,反映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该书内容丰富、体系清楚,简明实用,可供中医学习及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八珍汤的立法方解
一、八珍汤的立法依据
二、八珍汤的组成与方解
第二节 八珍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八珍汤的功效与主治
第三节 八珍汤的衍生方
一、十全大补汤
二、人参养荣汤
三、薯蓣丸
四、八珍益母丸
五、乌鸡白凤丸
六、泰山磐石散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
一、古今医家对四物汤的论述
二、古今医家对四君子汤的论述
三、古今医家对八珍汤的论述
第三章 八珍汤现代理论的研究进展
一、八珍汤君药的确定
二、八珍汤方中药物的特殊问题
三、八珍汤的功效主治研究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扁桃体炎
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二、心律失常
三、原发性低血压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乙型肝炎
三、肝硬化腹水
四、中老年便秘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五节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贫血
二、白细胞减少症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低血糖性晕厥
二、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第七节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第八节 内科疑难疾病
一、肝癌
二、晚期肺癌
三、消化道恶性肿瘤
四、结直肠癌术后
五、乳腺癌
六、白血病
七、宫颈癌
八、肿瘤化疗后毒性和不良反应
九、头痛
十、椎动脉狭窄性头晕头痛
十一、低血压性头痛
十二、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二章 神经系统病证
一、有机磷农药中毒致迟发性神经病变
二、脑震荡
三、麻风病神经痛
四、眩晕
五、中风后遗症
六、帕金森综合征
七、血管性痴呆
八、多发性硬化
九、营养缺乏性神经病
十、末梢神经炎
第三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骨科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骨折迟延愈合
第二节 乳腺外科
乳腺增生
第三节 周围血管外科
一、血栓闭塞型脉管炎
二、化脓性骨髓炎
第四章 妇产科病证
第一节 月经疾病
一、月经不调
二、功能性子宫出血
三、闭经
四、功能性痛经
五、经后血虚
第二节 妊娠病
一、先兆流产
二、习惯性流产
三、胎位不正
四、胎死不下
五、胎膜早破
第三节 产后病
一、产后毛发脱落
二、席汉综合征
三、产后风湿病
四、产后缺乳
第四节 妇科杂病
一、药物流产后出血
二、人流后出血
三、更年期综合征
四、输卵管结扎术后病人的身体恢复
五、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
六、带环流血
第五节 计划生育
优生
第五章 儿科病证
儿童弱视
第六章 口腔科病证
复发性口腔溃疡
第七章 眼科病证
一、滤过性抗青光眼术后前房迟延形成
二、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
三、老年性角膜溃疡
四、视神经萎缩
五、球后视神经炎
六、原发性玻璃体变性混浊
第八章 皮肤科病证
一、黄褐斑
二、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三、湿疹
四、荨麻疹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九章 男科病证
精索静脉曲张致男性不育症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八珍汤的制剂研究
八珍汤的剂型
第二章 八珍汤的成分分析
第一节 八珍汤的化学成分
第二节 八珍汤中各中药的化学成分
第三节 八珍丸中的微量元素
一、八珍丸中所含的几种微量元素
二、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八珍丸功效的关系
第三章 药理研究
第一节 八珍汤中各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人参的药理研究
二、芍药的药理研究
三、白术的药理研究
四、茯苓的药理研究
五、甘草的药理研究
六、川芎的药理研究
七、当归的药理研究
八、生地的药理研究
九、生姜的药理研究
十、大枣的药理研究
第二节 八珍汤的药理研究
一、八珍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二、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三、对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
四、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五、对白细胞的作用研究
六、对大鼠气虚模型的影响
七、对机体氧化和衰老的影响
八、对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九、其他作用
十、毒性试验
书摘插图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关于八珍汤,段富津主编的《方剂学》载其来源于《正体类要》。八珍汤的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加减变化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是临床上一首重要的方剂。
本方共十昧药(主方中共八味药,用法中再加两味辅药:生姜和大枣),即川芎、当归、白芍药、熟地、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因此,本方实为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的复方。又因本方集两方为一方,且主方中的八味药物皆为补气养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汤”。
第一节 八珍汤的立法方解
一、八珍汤的立法依据
本方治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以致气血两虚,而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气虚,其临床表现亦各有区别。如肺气虚,则咳喘无力,声低息微,自汗,易于感冒;脾气虚,则食少腹胀,便溏,倦怠;心气虚,则可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动则尤甚等症状。这里主要指脾胃气虚。《医方考》说:“夫面色咣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则宜补气”。治宜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故方中运用四君子以补中焦之气。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苓、术合用,则健脾祛湿之功更显。炙甘草甘平,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血虚等。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至脏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故血虚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失养的虚弱证候。心主血、肝藏血,故血虚以心、肝血虚最为多见。心血不足可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脉细弱等血不养心的症状。肝血亏虚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证。血虚不荣于面,临床可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血虚不荣于肌肤经脉,则可见皮肤干燥,肢体麻木,甚则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治宜补养营血为主。由于血虚则易滞,在补血的同时结合和血,既可生新,又能防瘀,故方中运用四物:芎、归、地、芍,四药配合,养血和血,可使营血调和,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可先有失血,气随血耗;也可先因气虚,血化障碍而日渐衰,最终导致气血两虚。而八珍汤正是针对此证候而设之方,它实际为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的复方;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和中,四物汤滋阴养血和血,两方相合,则补气中兼有养血,养血中兼有益气,从而达到气血双补之效。
二、八珍汤的组成与方解
八珍汤是一首气血双补的方剂,乃由四物汤和四君子汤两方复合而成,其药物组成为:人参99,白术99,白茯苓99,当归99,川芎99,白芍药99,熟地黄99,炙甘草59。用法:水煎服。上为末,每服三钱99,水一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本方治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以致气血两虚,而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治宜益气与养血并补。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协人参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均为臣药。佐以川芎活血行气,使之补气而不滞;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述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即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和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即四物汤,养血和血,使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因此,本方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益气和养血兼顾。本方的主要配伍特点是:补气之中又有行气,补血之中又有和血活血,从而使补气而不滞气,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并且,补气之中兼有养血和血药物,养血之中兼有益气行气的药物,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益气而生血,助阳以和阴。如此可达更好的补气养血之效。张仲景云:“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并加人参。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
第二节 八珍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一)人参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于秋季采挖。园参一般栽培6~7年后收获。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焯烫浸糖后干燥者称“糖参”或“白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性味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主治因大失血、大吐泻或久病、大病所致的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还可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症;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用于热病气津两伤,身热口渴及消渴等症,有益气生津之效;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有补气安神益智之效。此外,对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及阳痿证,能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对体虚外感或邪实正虚之证,可随证配伍解表、攻里药,以扶正祛邪。《本经》谓其“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用药发象》谓“人参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肺主诸气故也”。《本草经疏》则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流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邪气之所以久留而不去者,无他,真气虚则不能敌,故留连而不解,兹得补而真气充实,则邪不能容”。《神农百草经百种录》曰:“人参得补,非若他要有偏长而治病各有其能也。或日仲景伤寒方中,病未去而用参者不少,如小柴胡汤、新加汤之类,何也?日:此则以补为泻之法也。”《月池人参传》曰:“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言闻日:人参气味俱薄。气之薄者,生降熟升;味之薄者,生升熟降。如土虚火旺之病,则宜生参,凉薄之气,以泻火而补土,是纯用其气也;脾虚肺怯之病,则宜熟参,甘温之味,以补土而生金,是纯用其味也。白飞霞云:人参炼膏服,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并宜之。若气虚有火者,合天门冬膏对服之。
(二)白术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体神疲等证;还可用于脾虚水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汗多;及脾虚气弱,胎动不安。《本经》谓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本草汇言》谓“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
(三)白茯苓
为茯苓的一种。茯苓有赤白两种,以白的为佳。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主治各种水肿;还可用于脾虚诸证以及心悸,失眠等。《本经》谓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衍义》云“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本草纲目》则日“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四)炙甘草
为甘草蜜炙而得。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主治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还可用于痰多咳嗽,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还可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既能缓和烈性或减轻毒性及不良反应,又可调和脾胃。相较于生甘草,炙甘草的功效更偏重于补中缓急,清热解毒之力较弱。《本草正》谓其“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五)当归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味甘、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缓重,痈疽疮疡,跌仆损伤。《药性论》谓其“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医学启源》云:“能和血补血。”《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三:心经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又云:“治上治外,酒浸洗糖黄色,嚼之大辛,可能溃坚。”《本草纲目》言本品“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六)川芎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斑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神农本草经》记载本品“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名医别录》云:“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一切风,一切气,一气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瘕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珍珠囊》记载川芎“散诸经之风,治头痛、经痛”、“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调经”。
(七)白芍
为芍药的一种,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肝平肝。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药性论》记载本品“治肺邪气,腹中痔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壅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日华子本草》云:“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疥疮,头痛,明目,目赤,胬肉。白者治血。”王好古谓:“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八)熟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血滋阴,益经填髓。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漏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本草从新》谓其“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秘,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本草纲目》谓:“填精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医学启源》记载熟地黄“虚损血衰之人须用,善黑须发”。《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五:益肾水真阴一也,和产后气血二也,去脐腹急痛三也,养阴退阳四也,壮水之源五也。”
(九)生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味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还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生姜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功良,故有“呕家圣药”之称。《别录》谓其“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本草拾遗》则云其:“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本草纲目》谓其:“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十)大枣
为鼠李科落叶乔本植物枣的成熟果实。味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主治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还可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不良反应,并保护正气。此外,常配伍生姜,人解表剂以调和营卫;入补益剂以调补脾胃,均可以增强疗效。《本经》谓其:“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用药发象》云其: “调荣卫,生津液”。《本草纲目》则日:“按王好古云,中满者勿食甘,甘令人满。故张仲景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此得用枣之方矣”。
二、八珍汤的功效与主治
本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效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或疮疡难溃,溃而难敛等症。
本方证治由气血两虚而成。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气虚,指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弱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亦各有区别。如肺气虚,则咳喘无力,声低息微,自汗,易于感冒;脾气虚,则食少腹胀,便溏,倦怠;心气虚,则可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动则尤甚等症状。无论何种气虚最终都将导致元气亏虚,而元气亏虚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气虚。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血虚等。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至脏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故血虚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失养的虚弱证候。心主血、肝藏血,故血虚以心、肝血虚最为多见。心血不足可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脉细弱等血不养心的症状。肝血亏虚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证。血虚不荣于面,临床可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血虚不荣于肌肤经脉,则可见皮肤干燥,肢体麻木,甚则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故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化障碍而日渐衰少,或久病消耗,气血两伤,皆可形成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则脏腑经络、形体关窍失之濡养,各种功能失之推动调节,故可出现不荣不用或功能活动减退的病证。而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也为气血.两虚之症的表现。
八珍汤既能补气,又能养血,气血双补是其特点。气与血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紧密联系。生理上,“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和气能摄血三个方面。而“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生气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病理上,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同理,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液虚少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的病变。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亦往往随之发生大量脱失,称为“气随血脱”。所以在临床上,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临床治疗血虚病变时,常常配以补气药。八珍汤本方是四物汤合四君子汤的复方;四君子汤健脾补气,四物汤滋阴补血,是气血双补的常用方。阴阳气血是相互为用的,如心肺气虚,可导致阴虚,阴虚则生内热,可见烦躁口渴;脾胃气虚,则运化失职,水精不布,营养亏乏,故形瘦肌黄,体倦食少,这是血随气虚,也就是“阳损及阴”;如失血过多,则机能衰弱,亦可出现上述诸症,这是气随血虚,也就是“阴损及阳”。本方气血双补,阴阳兼顾,能使阳生阴长,气运血生。至于痈疮难溃、难敛、亦属气血亏虚所致,所以能治。
本方治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以致气血两虚,而见上述诸症。治宜益气和补血并补。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协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均为臣药。佐以川芎活血行气使之补而不滞。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述参、术、苓、早,即四君子汤;地、芍、归、芎,即四物汤。因此,本方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