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三辑:麻黄汤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方剂学,
作者: 王中琳,席加秋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26000版次: 1页数: 232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73954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理论研究,主要介绍了麻黄汤的来源、药物组成、功效与主治、临床应用、麻黄汤的衍生方及古今医家的论述等。中篇为临床研究,内容涉及麻黄汤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下篇为实验研究,包括麻黄汤制剂研究。麻黄汤方组成中药药理研究及麻黄汤全方药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理论研究,主要介绍了麻黄汤的来源、药物组成、功效与主治、临床应用、麻黄汤的衍生方及古今医家的论述等。中篇为临床研究,内容涉及麻黄汤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下篇为实验研究,包括麻黄汤制剂研究。麻黄汤方组成中药药理研究及麻黄汤全方药理研究。适用于临床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麻黄汤简述
一、麻黄汤的来源
二、麻黄汤的组成及用法
第二节 麻黄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麻黄汤的功效与主治
第三节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麻黄汤的衍生方
一、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寒论》)
四、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五、麻黄附子甘草汤及麻黄附子汤
六、大青龙汤(《伤寒论》)
七、小青龙汤(《伤寒论》)
八、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九、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一、越婢汤(《金匮要略》)
十二、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十三、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十四、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十五、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六、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十七、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十八、续命汤(《金匮要略》)
十九、文蛤汤(
二十、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二十二、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二十三、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二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二十五、葛根汤(《伤寒论》)
二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风湿性疾病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强直性脊柱炎
三、项背肌筋膜炎
四、急性风湿热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支气管哮喘
三、外感高热
四、肺炎
五、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期咳嗽
六、喉源性咳嗽
七、肺胀
八、中晚期肺癌咳嗽
第三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胸痹
二、缓慢型心律失常
三、高血压病
四、急性肺水肿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急腹痛
二、顽固性呃逆
三、顽固性腹胀
四、乙型肝炎ALT升高
五、胃痛
六、便秘
七、慢性胆囊炎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特发性水肿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
三、肾病综合征伴胸腔积液
四、小便不通
五、肾性水肿发生腹水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
一、梅尼埃病
二、中风
三、颈性眩晕
四、脑外伤性眩晕
五、病毒性脑炎
六、煤气中毒
七、周围神经病变
八、多寐症
九、面神经麻痹
十、刚痉
十一、口渴症
第二章 外科病证
第一节 乳腺管闭塞
第二节 逆行射精
第三节 慢性前列腺炎
第三章 妇科病证
第一节 继发性闭经
第二节 继发性痛经
第三节 妊娠咳嗽
第四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 小儿遗尿
第二节 小儿病毒性肠炎
第三节 百日咳
第五章 男科病证
第一节 阳痿
第六章 皮肤科病证
第一节 无汗症
第二节 花粉症
第三节 皮肤瘙痒症
第四节 扁平疣
第五节 环形红斑
第六节 鸡眼
第七章 耳鼻喉科病证
第一节 突发性耳聋
第二节 分泌性中耳炎
第三节 慢性咽炎
第八章 推拿科病证
第一节 落枕
第二节 颈椎病
第三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九章 周围血管病证
第一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麻黄汤制剂研究
一、实验部分
二、讨论
第二章 麻黄汤中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麻黄
二、桂枝
三、杏仁
四、甘草
第三章 麻黄汤全方药理研究
一、解热作用
二、发汗及促进腺体分泌作用
三、抗炎作用
四、抗病毒作用
五、镇咳作用
六、祛痰作用
七、扩张支气管及平喘作用
八、抗过敏作用
九、抗高血糖作用
十、免疫调节作用
十一、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十二、抑制癌细胞转移作用
十三、抗低体温作用
书摘插图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麻黄汤简述
一、麻黄汤的来源
麻黄汤来源于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太阳病篇代表方之一,亦为仲景开表发汗逐邪第一峻剂。其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定喘。本方是针对以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为主要病机阿太阳伤寒表证。证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或呕逆,或喘而胸满,或鼻衄等。此方原文辑录共有相关条文10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名日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医宗金鉴》语)。
二、麻黄汤的组成及用法
麻黄汤是一首辛温发汗解表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麻黄三两[9g](去节),桂枝二两[6g](去皮),甘草一两[3g](炙),杏仁七十个[9g] (去皮尖)。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第二节 麻黄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麻黄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本经》),本品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关于气味,《本经》言“味甘,温,无毒。”张洁古言:“性温,味苦而甘辛,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手太阴之药,人足太阳经,兼走手少阴,阳明。”李时珍言:“麻黄微苦而辛,性热而轻扬。”今人以辛微苦而温为是,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
(1)用于治疗风寒表证。麻黄辛温发散,有较强的散寒解表作用,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起,即称誉其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药。一般感冒初受,可以麻黄绒配伍甘草(2:1),共为散剂,每服6g,十分有效,此即《蒲辅周医疗经验》走马如圣散。以麻黄配伍香薷、蒲公英、桔梗、板蓝根,共为细末,每用1g置脐中,治疗感冒效验良好。《中医外治法类编》以之配伍柴胡、当归等,制为黑膏药,贴膻中,亦有效验。因其长于开泄腠理,透发毛窍,发汗逐邪,使风寒外有出路,故以风寒表实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者为宜。用治该证,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其发汗散寒之力甚强。如风寒外闭,肺失宣肃而见喘咳者,麻黄还可宣通肺气之膹郁,标本同治。《伤寒论》之麻黄汤,较好地反映了这种用药特点,为风寒表实无汗又兼见喘咳之名方。
根据风寒表实证的不同证型,本品还有以下常见配伍形式:①风寒外束,里热内郁,而兼烦躁不宁者,又宜再与石膏等清热除烦之品配伍,共收解表清里之效,如《伤寒论》大青龙汤。《宣明论方》之防风通圣散、《外台秘要》之石膏汤及现代的感冒退热方等,都是这一应用形式的发展。②风寒夹湿,湿滞肌表,遍身酸痛,重着,难于转侧者,则可与健脾燥湿、利水之白术(或苍术)配伍,如《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麻黄发汗解表,又防白术除湿而留邪。③素体阳虚气弱,复感风寒,表实而见畏寒、肢冷或气短、脉沉细,单以发表药难以作汗逐邪者,若证偏阳虚,宜与附子、肉桂等同用,于扶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六书》再造散,《景岳全书》麻桂饮等。若证偏气虚血亏,可与人参、当归等同用,如《景岳全书》大温中饮。外感风寒,肺气壅遏,金实不鸣,卒然音哑、失音,或咽痒、喉痛者,本品外散风寒,内宣肺气之力颇佳,故临床用之有效。如《名医类案》记载一人患喉肿痛,食不得下,身热头痛,大便不通,一医云其脉紧数,是感寒气所致,即单用麻黄而愈。现代则每与荆芥、薄荷、桔梗等利咽喉之药同用。风寒闭窍,鼻塞不通者,亦可使用。麻黄虽为辛温发汗重剂,但于辛凉清热剂中酌加本品,全方并无助热过汗之偏,还可增强全方宣肺达邪之效,如《秦伯未医文集》之辛平宣肺汤,则以之与牛蒡子、杏仁等同用,组成辛平之剂,治感冒初起,其风寒、风热之象皆不明显者。
(2)用于治疗喘咳证。喘咳一证,虽然涉及五脏六腑,又有寒热虚实的区别,但皆与肺失宣肃相关。麻黄辛散逐邪力强,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呼吸调匀;借其苦降之性,又能内复肺金清肃下降之常,以使逆气下降,喘咳平息。在众多平喘止咳药中,本品的效力都是十分突出的。民间用麻黄5g、豆腐60g、冰糖15g,加水煎煮,食豆腐并喝汤,对咳而兼喘者,甚为有效。以麻黄制成雾化剂,治疗小儿喘证有效,对痰热型患者也同样有效。或以麻黄粉配胡椒粉(7:3)外贴肺俞穴,可治小儿咳喘。本品治疗喘咳,尚有以下常见配伍形式:①治疗风寒喘咳:本品性味辛温,对风寒外犯、肺气壅遏而喘咳者,最为适合。且常与杏仁同用,一刚一柔,互制其偏,其平喘止咳之力益显,故前人素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方中麻黄标本两治,其辛温发表和宣肺平喘两大功效得以充分利用,相辅相成。后世治疗该证的众多方剂,主要由此衍化而发展。②治疗风热喘咳:风热外袭,或肺寒郁而化热,因热壅肺气上逆,喘促息急,口渴,苔黄或薄白,脉滑数者,无论有汗或无汗,麻黄均有显著的达邪宣肺、平喘止咳的效果。但其温散发汗作用,则于该证不利,故须配伍清热泄肺之药,一以清泄肺热,针对喘咳之病因;一以制约麻黄之温散,取其用而除其弊。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便是治疗该汪的千古名方。现代往往再增加地龙、桑白皮、黄芩等药,其清肺平喘之力更强,对于肺热壅遏而无风热表邪之喘咳,亦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急支糖浆,以本品与前胡、鱼腥草、金荞麦等同用,主治急性支气管炎之喘咳。③治疗痰饮喘咳:麻黄长于平喘,其蠲饮化痰之力甚微,用治喘咳水饮痰浊内盛者,应与祛痰化饮药物同用。寒痰冷饮伏肺之证,常与干姜、细亨、半夏、橘皮、紫苏子等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华盖散,现代中成药制剂则有复方麻杏糖丸、麻黄止咳片、麻黄止喘丸等。热痰喘咳之证,常与桔梗、葶苈子、瓜蒌仁等配伍,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的加味麻杏石甘汤、宣肺化痰汤、地龙汤、宣肺清热化痰汤及《章次公医案》的麻芥汤、五麻汤等。④治疗虚喘:麻黄用于虚喘古虽有之,但未能引起注意。近代以来,其虚喘忌用之说,颇为常见。通过目前的临床实践,一些虚中有实的喘咳证,在辨证用药的前提下,加入适量的炙麻黄,确有立竿见影的近期疗效。如《张伯臾医案》治肺气不足,正虚邪实的麻参汤;《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治肺肾气虚,咯痰不利的参蛤麻杏汤、参蛤定喘汤以及益气定喘汤,以麻黄与人参、党参、蛤蚧、紫河车等同用。《精选千家妙方》中主治阳虚痰壅的温阳平喘汤,以麻黄与附子、淫羊藿等同用。对于肺、肾阴虚者,《杂病证治》以麻黄与沙参、玄参、地骨皮同用;《蒲辅周医疗经验》玉竹石甘汤,以麻黄与玉竹、天花粉、鲜芦根等同用。喘咳而有痰瘀阻结者,麻黄还可与半夏、桃仁、川芎等同用。⑤治疗顿咳(百日咳):该病由感染时邪病毒、肺气失宣、痰浊阻滞而引起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临床根据其不同证型,于温肺、清肺、扶正方中加用本品,可增强全方开宣肺郁、止痉疗咳之效。如以顿咳方(蜜炙枇杷叶、麻黄、白芥子、苦参、大黄)治百日咳痉咳期患儿,其宣肺降气,清热化痰,解痉止咳之功效甚好。经验方温肺化饮汤,以本品配伍细辛、干姜、百部、葶苈子等,对百日咳之寒邪束肺者,也有较好的温肺化痰,降逆止咳之效。
麻黄虽善能开宣肺气,平喘止咳,但辛温发散力强,体虚多汗者应当避忌。而且本品能收缩血管,高血压患者亦须忌用。麻黄根又具“收束之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且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本草正义》)。现代则发现二者在其他方面尚有相辅相成之性,故将二药同用,既长于治疗喘咳,又无过于峻烈或敛邪之偏。如经验方二麻四仁汤,以麻黄、麻黄根与杏仁、桃仁、白果等同用,主治哮喘和咳嗽,有“调整肺气,排痰止咳,散风脱敏”之功。并认为:“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止汗固表,而且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两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调整肺气,不但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而且没有升提血压,助长兴奋的流弊”。临床应用,本方对支气管哮喘有脱敏平喘之效较佳。
(3)用于治疗皮肤瘙痒诸证。风疹块(荨麻疹)、水疥(丘疹性荨麻疹)、游风(血管神经性水肿)、痒疹及顽癣等病的皮肤瘙痒,多因风热或风寒之邪壅阻于肌肤之问,不得宣泄所致,其痒常无定处,忽此忽彼,时隐时现。麻黄外达肌表,宣郁透邪,与相应药物配伍,可收祛风止痒之效。属风寒者,宜与其他辛温类祛风止痒药相须为用,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麻黄汤,本品与浮萍、干姜皮、白僵蚕等配伍,主治慢性荨麻疹。《赵锡武医疗经验》以本品配伍桂枝、刺蒺藜、蝉蜕等,治牛皮癣。用麻黄15g,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后再煮5分钟,温服,1日1剂,用此方治顽癣,一般连服10剂左右有效。顽癣而兼血虚瘀滞者,本品与四物汤等合用,可收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效。属风热者,宜与荆芥、薄荷、连翘等辛凉疏风药同用,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焙瘰丸,《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里的止痒消荨饮、隐疹方。对顽固性老年皮肤瘙痒症,冬季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并因晨起冒风寒而加重者,用炙麻黄6g、附子6g、细辛6g,可使之微汗而收效。临床用麻黄配伍蝉蜕、槐花、浮萍、黄连等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油漆过敏等过敏性皮肤病,有较好疗效。日光性皮炎,引起头面、手背等日光照射处浮肿、皮疹瘙痒,用麻黄配伍石膏、苍术及姜、枣有效。
(4)用于治疗风水证。麻黄外开腠理,发汗祛邪,助上焦水气宣化,可使肌肤水湿从毛窍外散;内则宣畅气机,通调水道,渗泄水湿,使水肿因尿量增加而向愈。肺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其为外风等邪气所袭,外不能宣泄水气,内不能调节水液下输膀胱,以致风湿遏阻,两邪相搏,流溢于肌肤,或留积于身半以上,成为风水之证。该证邪在肌表,卫阳被困,水气凌肺,宣降失司,除水肿起于面目,并迅速遍及全身外,还有恶寒、发热、肢体酸重、无汗、小便不利及喘咳等症。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退肿三大功效与该证病机一一相扣,用之最相适宜;治疗风水本品常常辅以生姜,可以增强其解表、宣肺、行水之效。风水夹热,兼见口渴汗出之症者,宜与石膏配伍,二药相制为用,共奏辛凉祛风,宣肺利水之功,如《金匮要略》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现代治疗急性肾炎初起,水湿内盛,浮肿而小便不利者,常以上述方剂为基础,配伍赤小豆、桑皮、冬瓜皮、车前子等利水之品,其疗效更佳。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的宣肺利水方、《刑子亨医案》治肾炎水肿之风热袭肺经验方等。属风寒者,麻黄、生姜可与桂枝、羌活、香薷等配伍;寒湿盛者,可与五皮饮合用,如《重订通俗伤寒论》麻附五皮饮。麻黄的功用,以解表、宣肺为主,虽然利尿之力甚弱,除风水之外的其他水肿使用得当,仍有其特殊意义。如治疗寒湿瘀结的肝硬化腹水,于附子、桂枝、白术等药中加入本品,以宣发肺气,提壶揭盖,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湿,亦行之有效。对于痔疮急性水肿,疼痛难忍,麻黄与升麻、黄芩等同用;幽门急性水肿,上腹疼痛,呕吐烦躁者,麻黄与石膏、陈皮、半夏等同用,均有消肿止痛的效果;麻黄与石膏等配伍,可用于喉头水肿。
(5)用于治疗寒邪凝滞经脉诸证。麻黄温通宣达之性,不仅外散风寒,对寒凝经脉之里寒证,亦有散寒通滞之能,正如《本草正》所言:“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或兼血药以助液……或兼温药以助阳……或兼寒药以助阴……”历代本草谓其主治“瘕坚积聚”、“去营中寒”、“调血脉”、“毒风顽痹,皮肉不仁”、“产后血滞”诸证,无不与这一功效密切相关。常用的配伍有:①用治阴疽、流注、痰核、鹤膝风。此类病证,多因营血虚弱,寒邪乘虚内入,寒凝痰结,附于筋骨、关节、肌肉之间,日久而成。麻黄深入积痰凝血,散寒通滞,可与肉桂、熟地、白芥子等同用,如《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阳和汤便是著名的方例。《药蔹启秘》桂麝散,则以之配伍肉桂、麝香、天南星等,外敷患处。《疡医大全》军门立效散,以之配伍瓜蒌、天花粉、香橼等,治疗乳痞。②用治风寒湿痹。麻黄兼具祛风、散寒、除湿之效,故行痹、寒痹、湿痹皆可选用。如《世医得效方》麻黄散(麻黄、羌活、细辛、黄芪)重用本品治历节疼痛。《蒲辅周医案》如意通圣散,以之配伍当归、川芎等,治疗行痹游走窜痛。《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温经止痛散,以之配伍川乌、草乌、肉桂、细辛等,主治寒痹疼痛;加减痛风方,以之配伍防风、防己、雷公藤等,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关节肿胀、疼痛。《当代名医证治汇粹》,以之配伍忍冬藤、连翘、羌活等,治疗湿热痹阻,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者。③用治外伤受寒。麻黄温散经脉寒邪,可增强活血化瘀药疗伤止痛之效,近人石春荣称其为“治伤之妙品”。如《急救应验良方》九分散,本品与马钱子、乳香、没药同用;《安徽省药品标准》军中跌打丸,再加入蠊虫、血竭、川芎等药,其化瘀止痛之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