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80”后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作者: 李博实编著
出 版 社: 长安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174000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75925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80后说,如果李白出生在80年代,他很有可能就是韩寒。如果莫扎特出生在80年代,很有可能就是周杰伦!
80后说,我就是我,不要拿我和70后或90后比!80后说,我们就是这么嚣张,因为我们是不可复制的80一代!
80后说,谁都有幼稚的时候,难道你没有? 这就是80后,可爱中透露着自信的一代!
内容简介
所谓80后,是指出生在1980~1989年的人群。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80后的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的字面含义。因为,80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代表着这一群体的喜怒哀乐。其性质与60后、70后一样,具有深深的时代印痕。
其实,所有的80后,就像我们的小弟小妹一样,有着成长时的幼稚、有着不被理解的苦恼、有着桀骜不驯的叛逆。我们无需担心,也无需责怪,80后就是80后,他们将是民族的脊梁,将是时代的砥柱,必将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勇立潮头!
目录
第一部分 “80后”的误读
第一章:谁是“80”后
生在蜜罐里:与“60后”、“70后”的区别
长在鸟笼中:负载最重的一代
活在“战场”上:当“80后”被“群殴”
比“80后”还“80后”:火星来的“90后”
第二章:被贴上不同标签的“80后”
事件
刺猬
啃老族
精神缺钙
第三章:“80后”的自我解读
出生时,提倡独生子女
长大了,父母下岗
上学了,高考扩招
毕业了,就业困难
城市人,迎接文化冲击波
农村人,不像“80后”的“80后”
第四章:使命!用行动为自己正名
“非典”!那年我们正在校园
“雪灾”!“80后”站在第一战场
考验!不能让祖国受委屈
“地震”!我们都是龙的血脉
第二部分 正说“80后”
第五章:“80后”的生活观
不喜欢做作
孝道并未沦丧
与环保同行
第六章:“80后”的求学观
从选定方向开始
考试,用来武装自己
大学,可以不上
研究生,现在很热
留学,是一种潮流
第七章:“80后”的就业观
就业没有贵贱之分
糊口不是唯一目的
崇拜快乐,自由至上
尝试新的环境
像蚂蚱一样地跳槽
第八章:“80后”的事业观
当“玩”遇到“工作”
把“梦”变作“现实”
没有什么不可能
第九章:“80后”的爱情观
闪婚、闪离
神秘的禁果
金钱谋杀爱情
买一枝玫瑰送给你
第十章:“80后”的社交观
有话你要说出来
理解万岁
宅男、宅女
第十一章:“80后”的理财观
月光族
房奴
时尚“80后”
第十二章:“80后”的审美观
耐克,just do it!
从减肥到瘦身
超级女声
第三部分 “80后”的PK场
第十三章:“80后”PK“70后”
第十四章:“80后”PK“90后”
第四部分 他人眼中的“80后”
第十五章:父母眼中的“80后”
长不大的孩子
第十六章:外国人眼中的“80后”
“80后”将领导中国
第六部分 “80后”的名人堂
◎“80后”的演艺名人
范冰冰——现代公主
李宇春——超级女生
王宝强——士兵突击
李小璐——人间天使
张靓颖——海豚声音
刘亦菲——神仙姐姐
◎“80后”的文坛名人
韩寒——特立独行
郭敬明——我是最好
张悦然——细腻柔情
春树——残酷青春
◎“80后”的体育名人
姚明——中国长城
刘翔——追风少年
丁俊晖——神奇小子
赵蕊蕊——网上长城
杨威——我是NO.1
◎“80后”的财富名人
李想——泡泡总裁
赵宁——中关村男孩
茅侃侃——混世魔娃
戴志康——自学成才
书摘插图
第一章:谁是“80”后
“80后”是指在1980~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80后”其实也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的字面含义。因为,“80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代表着这一群体的喜怒哀乐。其性质与“60后”,“70后”一样,具有深深的时代印记。
生在蜜罐里:与“60后”、“70后”的区别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1980~1989年的十年中,中国约有2亿人出生。如今,他们中最大的已经有28岁了,最小的也将近20岁,已经和正在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道路。
如今,随着“80后”开始走上社会舞台,他们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生人有着迥乎不同的群体特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关注:不少社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认为,“80后”正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在他们身上,的确存在过于“自我、奢侈”等缺点,但他们的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的精神,也是有别于60年代、70年代生人的鲜明特点。
“60后”:被遗忘的一代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在对各个年代的评价和议论中很少出现。曾有人说,这是被遗忘了的一代,是平凡的、淡泊的一代。“60后”们在迷茫中葬送了学习的机会,学习无用论的观点以及当时特定的学习环境,造成了这一代人的落寞。“60后”们不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但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与风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封闭的政治教育使这一代人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而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革对一个思想还不成熟的人来说,只能是迷茫和彷徨。
“60后”在思想成型过程中,经历了对那个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许正是这种批判与反思的氛围,诱发了他们那个年龄段本就具有的叛逆性格。他们叛逆父辈,因为他们的父辈是那个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叛逆主流文化,因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并没有给他们的父辈带来任何好处;他们叛逆时代信仰,因为他们父辈所遭受的洗礼让它顿显虚无……
叛逆可以显示自我,但并不等于具备自我。主流文化、时代信仰共同塑造着一代人的性格和品质,而当“60后”们将它们通通从自己的思想中格式化后,却发现竟然失去了自我!他们迷茫慨叹:“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他们不能没有文化,于是传统文化开始复苏,许多“60后”自学孔孟老庄和韩非;他们不能没有信仰,于是哲学流行了,许多“60后”大量阅读哲学书籍,其中包括尼采和弗洛伊德。于是他们父辈的道德观得到了他们的宽恕和接纳。“60后”的社会责任感极强: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他们“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60后”虽然叛逆,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属于传统的一代,因为他们仍然在用文化、信仰和道德的模具塑造自己。而且,随着他们叛逆性格的逐渐消失,他们曾经排斥过的文化、信仰和道德也得到了他们有选择地接纳和继承。虽然“60后”曾经那么的叛逆、那么善于思考和探索,但由于他们所做的仍然只是继承和吸收,较少创造性,因而人们所担心的文化断层、信仰断层和道德断层,并没有在“60后”身上出现。就这样,昔日的问题青年,平稳地成为社会中坚。
“70后”:最尴尬的一代
“70后”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处在一个历史夹缝中,之前和之后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色彩不同。“70后”的青春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度过,有人说这是段最糟糕的青春,也有人说“70后”是最尴尬的一代。不同年代出生的人都会被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没有什么可比性,唯有不同的性情和不同滋味的苦乐悲欢。
大多数“70后”的男女对生活与事业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只因社会变化得太快,从纯真年代里走出来的他们有些困惑可心又总是在浮躁迷惘。“70后”的男人多少都带点大男子主义,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又要求身边的女人既要理好后院又要赶上他们的脚步。“70后”的女人是最早努力实现独立的一代,她们中的很多人如今在事业与收入上不比男人差,也就免不了挑剔起身边的男人。可男人在要求女人独立的同时,就应该做好自己管自己的打算,没有谁是全才,精力都有限,而女人在要求与男人享有同等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有勇气去承担和男人相同的责任,没有不回报的道理。不然,只是男人的自私,女人的自负,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高要求与真独立。他们中的某些人不屑“60后”的婚恋观,认为“60后”只想别人没有了自己,又不认同“80后”的那一代,觉得“80后”只想自己没有了别人,于是就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反复折腾,爱别人爱得不甘心,爱自己又爱得不安心。缺失了“60后”的牺牲精神,又没有了“80后”的敢作敢当,一边坚持着传统的理念,一边又在现今的花花世界中流连。在那来来往往里,就免不了头晕眼花,忘却了来时路,又失去了新方向。
“70后”拥有几乎是近几十年最好的成长环境,既没有受到过于激烈的意识形态熏染,也没有遭遇商业文明无孔不入的价值观冲击,这使他们在精神世界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既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过于激情昂扬,也不像他们的后辈那样锐意新潮。或者兼而有之,但都不彻底,所以“飘来飘去”,患得患失。特殊的成长经历也造就了“70后”独特的性格特质,而独特的性格特质又注定了“70后”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矛盾心理,对于未来,“70后”既充满希望却又充满了无限的迷惘与惆怅。
“80后”:幸福的开始
“80后”出生的时候,中国已经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了,远离“文革”,更远离三年自然灾害。他们出生的时候或者之后的一些年里中国结束了“粮票”时代,也就是说他们这辈子没挨过饿,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里所不多见的。他们记事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期,每年GDP增长率低于10%就算经济发展减缓,这种日子是人类历史上所没有的。
他们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正式施行的时候,因此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更重要的是作为独生子女,特别是那些近代走过来的老人的孙辈和“文革”一代的子女,他们享受到了过分的溺爱换句话话说中国改革的成果都让他们享受了。
与“60后”、“70后”相比,“80后”属于颠覆性的一代,他们一切以自我利益和自我感受为中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束缚。“80后”是着眼眼前、享受现在、透支未来。“80后”绝不会顾及他们前辈的思想和感受,除非涉及他们自身。特有的生长环境,使得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因而比他们的上一代人看起来更加自信和富有个性。据零点调查公司的专家分析他们的成长经历时认为,独生子女的身份让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而又由于自己的特殊家庭地位,拥有了一切优先体验各种时代前沿的东西的能力:在父母都不懂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拥有电脑、上网;他们会去消费家长通常不去体验的东西——从嘉年华、迪斯尼、hello kitty,到ipod、电脑游戏、网上交友等。
相对于他们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出生、成长的年代是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物质优越、经济繁荣的年代。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就成为别人嘴中的“蜜罐”,而他们也便从此成为蜜罐里的小皇帝。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出生于“80后”的心底的呼声:所谓的“60后”、“70后”、“80后”,与其认为在说人,不如理解为说的就是时代。呈现的是人,展现的是时代。人都是一样的,人之不同,只是由于时过境迁,环境不同,背景不同而已。如果莫扎特出生在现在,说不定就是又一个朗朗,李白出生在现在,说不定就是个韩寒。结论就是,如果我们是出生在“60后”,也会有和“60后”一样的表现。如果我们是出生在“70后”,也会有和“70后”一样的表现。所以,请不要把我们这一代人妖魔化,我们只是年少轻狂的后辈。
长在鸟笼中:负载最重的一代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被公认为生在蜜罐里。“80后”是幸福的,和老人们相比,“80后”没有受过更多的苦,他们的生活比前辈们要好得多。可是没有人知道,当“80后”长大成人之后,别人眼中的蜜罐竟然成为桎梏“80后”的鸟笼,他们被套上了重重枷锁,成为负载最重的一代。
下面这篇文字是在网站上不知被转载了多少回的帖子,其中描写了作者作为“80后”的一员心中颇多地无奈与感触。由于作者对“80后”的生存状态剖析得实在太深入了,使编者不得不全文引用了(如果有幸,本篇文字的作者能够看到本书,请与本书的编辑部联系)。
独生子女
作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第一代,一直以来,“80后”都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一项题为“80年代独生子女的孤独与亲情”,有6007名1980—1989年出生的独生子女参加的调查显示,61.3%的人认为,与以前那种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传统家庭模式相比,独生子女更孤独寂寞,幸福与哀伤很难与人分享;66.9%的人希望或曾经希望家庭中有兄弟姐妹能与自己做伴。以前放寒暑假的时候,我总是千方百计地道亲戚家去,因为那里有表弟跟我做伴。很多事我们都有共同语言,不像跟父母聊天,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我的想法。由于与父母沟通有障碍,自己平时很多事情只能搁在心里,快乐或悲伤都自己一个人承担。虽然“80后”因为独生子女而享受了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可是,这真的就是“80后”想要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