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文库:本草备要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经典古籍,
作者: (清)汪昂 编撰
出 版 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 243000版次: 3页数: 284印刷时间: 2008/09/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08979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汪昂编撰。乃采集诸家本草简辑而成,将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首论药性总义,次以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及人等八部分类,收载药物470余种,每药概述性味、功用和主治。
该书既完备又概要,切合临床实用,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及广大中药爱好者参阅。
目录
药性总义
草部
黄芪
甘草
人参
沙参
丹参
元参
白术
苍术
萎蕤
黄精
狗脊
石斛
远志
石菖蒲
牛膝
甘菊花
五味子
天门冬
麦门冬
款冬花
紫菀
旋覆花
百部
桔梗
荠苨
马兜铃
白前
白及
半夏
天南星
贝母
栝楼仁
天花粉
夏枯草
海藻
海带
昆布
独活
羌活
防风
藁本
葛根
升麻
白芷
细辛
柴胡
前胡
麻黄
荆芥
连翘
紫苏
薄荷
鸡苏
木贼
浮萍
苍耳子
天麻
秦艽
豨莶草
威灵仙
钓藤钩
茵芋
当归
芎
白芍药
生地黄
于地黄
熟地黄
何首乌
牡丹皮
续断
骨碎补
益母草
泽兰
白薇
艾叶
延胡索
红花
茜草
紫草
凌霄花
大小蓟
三七
地榆
蒲黄
卷柏
菩茹
菤菩子
郁金
姜黄
蓬莪蒁
荆三棱
白茅根
芦根
根
蔷薇根
芭蕉根
大黄
黄芩
黄连
胡黄连
苦参
知母
龙胆草
青黛
大青
牵牛
防己
葶苈
甘遂
大戟
商陆
芜花
荛花
泽漆
常山
藜芦
木通
通草
泽泻
车前草
灯草
瞿麦
匾蓄
天仙藤
地肤子
石韦
海金砂
茵陈
香薷
青蒿
附子
草乌头
白附子
破故纸
肉苁蓉
锁阳
巴戟天
胡芦巴
仙茅
淫羊藿
蛇床子
菟丝子
覆盆子
蒺藜子
使君子
益智子
砂仁
白豆蒄
肉豆蒄
草豆蒄
香附
木香
藿香
茴香
甘松香
山柰
高良姜
荜茇
烟草
金银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杜牛膝
鹤虱
山豆根
牛蒡子
山慈菇
漏芦
贯众
射干
续随子
马蔺子
蓖麻子
白头翁
王瓜
王不留行
冬葵子
白鲜皮
萆薢
土获苓
白蔹
预知子
旱莲草
刘寄奴草
马鞭草
谷精草
青葙子
决明子
蓼实
马勃
木鳖子
木部
获苓
茯神
琥珀
松节
柏子仁
侧柏叶
肉桂
桂心
桂枝
枸杞子
地骨皮
山茱萸
酸枣仁
杜仲
女贞子
楮实
桑白皮
桑寄生
栀子
猪苓
黄柏
枳实 枳壳
厚朴
槟榔
大腹皮
槐实
苦楝子
蔓荆子
石南叶
辛夷
郁李仁
金樱子
诃子
乌药
五加皮
椿樗白皮
榆白皮
秦皮
海桐皮
蕤仁
密蒙花
芙蓉花
山茶花
木槿
杉木
乌臼木
水杨柳
皂角
肥皂荚
棕榈
荼
吴茱萸
川椒
胡椒
苏木
沉香
檀香
紫檀
降真香
丁香
乳香
没药
枫脂香
冰片
樟脑
苏合香
血竭
阿魏
芦荟
胡桐泪
芜荑
没石子
卫矛
漆
巴豆
大枫子
荆沥
竹沥
竹茹
淡竹叶
天竹黄
雷丸
赤柽柳
果部
大枣
桃仁
杏仁
乌梅
栗
陈皮
青皮
柿干
木瓜
山查
梨
枇杷叶
橄揽
白果
石榴皮
枳椇子
胡桃
龙眼肉
荔枝核
榧实
海松子
落花生
莲子
莲蕊须
藕
荷叶
芡实
甘蔗
荸荠
菱
西瓜
谷菜部
粳米
糯米
谷芽
大麦芽
小麦
稷
粟
荞麦
黑大豆
赤小豆
绿豆
自扁豆
淡豆鼓
刀豆
胡麻
大麻仁
薏苡仁
御米壳
神曲
红曲
醋
酒
非
葱
大蒜
薤
胡荽
生姜
干姜 黑姜
山药
百合
莱菔
白芥子
蔓菁子
芸苔
马齿苋
甜瓜蒂
冬瓜
丝瓜
茄根
金石水土部
金
铜绿
自然铜
铅
铁
密陀僧
丹砂
水银
轻粉
空青
云母
石膏
滑石
朴硝、芒硝
元明粉
太阴玄精石
赤石脂
禹余粮
浮石
硼砂
硇砂
磁石
礞石
代赭石
花蕊石
炉甘石
阳起石
钟乳
白石英
紫石英
雄黄
石硫黄
石解
无名异
岩石
砒石
石灰
白矾
胆矾
皂矾
青盐
食盐
急流水
逆流回澜水
甘澜水
井泉水
百沸汤
阴阳水
黄荠水
露水
腊雪水
冰
地浆
孩儿茶
百草霜
墨
伏龙肝
硷
禽兽部
鸡
乌骨鸡
鸭
五灵脂
夜明砂
猪肉
犬肉
羊肉
牛肉
牛黄
白马溺
驴溺
阿胶
黄明胶
虎骨
犀角
羚羊角
鹿茸
麝香
熊胆
象皮
獭肝
猬皮
兔矢
豭鼠矢
鳞介鱼虫部
龙骨
龙齿
鲤鱼
鲫鱼
石首鱼
青鱼胆
鳢鱼胆
鳝鱼
鳗鲡
蚺蛇胆
白花蛇
乌梢蛇
蛇蜕
海狗肾
穿山甲
海螵票蛸
龟板
鳖甲
蟹
虾
牡蛎
蛤粉
瓦楞子
田螺
石决明
真珠
蛤晰
蜂蜜
露蜂房
僵蚕
原蚕沙
桑螵蛸
蝉蜕
五倍子
白蜡
斑蝥
蝎
蜈蚣
蟾蜍
白颈蚯蚓
五谷虫
人部
发
人牙
人乳
紫河车
童便
秋石
人中黄
粪清
人中白
书摘插图
药性总义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厚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发散。厚则发热;温燥。味厚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