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突触传递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生理学,
作者: 盛祖杭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372000版次: 1页数: 216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239514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以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突触传递为核心,较系统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系统和物质的合成转运、突触传递及其调节机制等一系列有关神经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详细阐述了神经递质释放与跨膜信息传递及整合的过程以及机制,从而揭示大脑复杂的功能活动。 本书采用了众多图表,不但突出了基本概念的阐述,也对基本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作了介绍,把经典内容和前沿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本书可作为神经生物学专业参考书,也可作为专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教材,供有关研究人员和教师阅读。
内容简介
神经递质释放与跨膜信息的传递及整合是神经细胞最基本的功能特征,对突触传递机制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复杂神经系统功能的前提,是科学领域近百年来重点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神经科学中极其重要的前沿领域。本书主编盛祖杭教授目前担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神经突触功能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在编写本书时他大量引用了在美国15年从事神经科学研究、教学的成果和创见,以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突触传递为核心,较系统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系统和物质的合成转运、突触传递及其调节机制等一系列有关神经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详细阐述了神经递质释放与跨膜信息传递及整合的过程以及机制,从而揭示大脑复杂的功能活动。此外,本书采用了众多彩色图表,不但突出了基本概念的阐述,也对基本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作了介绍,把经典内容和前沿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
本书可作为神经生物学专业教师和有关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综合性大学生物系和医学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突触传递概述
第一节 神经元的形态特点
第二节 突触的基本结构及形成
第三节 突触传递模式
第四节 膜电位和突触传递
第五节 突触反应的整合
第六节 突触囊泡融合的分子机制
第七节 突触后受体介导的信号转换
第二章 神经元突触的基本结构及形成
第一节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突触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突触的形成
第三章 突触物质转运的细胞骨架系统
第一节 微管
第二节 肌动蛋白丝
第三节 神经丝
第四节 微管相关蛋白
第五节 神经元微管与肌动蛋白丝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神经元的物质转运
第一节 神经元蛋白质的靶向定位机制
第二节 神经元物质转运的分子马达系统
第三节 神经元的物质运输
第四节 分子马达与运输载体间的相互联系
第五节 轴质运输障碍与Alzheimer病
第五章 突触蛋白的合成
第一节 神经元胞体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
第二节 蛋白质在树突的局部合成
第三节 蛋白质在轴突中的局部合成
第六章 神经递质
第一节 神经递质概况
第二节 神经递质化学
第三节 主要神经递质
第七章 神经递质受体
第一节 离子通道型受体
第二节 代谢型神经递质受体
第八章 神经元兴奋性产生的基础
第一节 离子通道
第二节 神经元膜电位和兴奋性的产生
第九章 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调节
第一节 神经递质的量子式释放和突触囊泡活动
第二节 突触囊泡融合及其调节的分子机制
第十章 突触囊泡的再生循环途径——内吞
第一节 内吞:突触囊泡再生循环的关键环节
第二节 突触囊泡内吞的检测技术
第三节 clathrin依赖型内吞
第四节 “kiss-and-run”型内吞
第五节 刺激强度和钙离子信号调节内吞过程
第十一章 突触后可塑性产生机制
第一节 突触后受体转运和突触可塑性
第二节 突触后支架蛋白和突触可塑性
第三节 树突棘的形态变化与突触可塑性
第四节 LTP和LTD的突触后表达
第十二章 调节突触功能的信号转导系统
第一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及机制
第二节 神经元内调节突触传递的信号转导系统的特点及意义
第三节 突触传递的短时程调控
第四节 突触传递的长时程调控
第十三章 突触前钙离子通道对突触传递的启动及调节
第一节 突触前钙离子通道
第二节 突触前钙离子通道与神经递质释放元件相互作用
第三节 Synprint位点对神经递质释放的重要性
第四节 SNARE蛋白对突触前钙离子通道的调节
第十四章 神经胶质细胞对突触功能的调节
第一节 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第二节 神经元的活动影响胶质细胞
第三节 胶质细胞递质和神经元递质间相互作用
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突触传递概述
第一节神经元的形态特点
神经系统具有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最复杂的特性和功能。要认识大脑的工作方式和过程,首先要了解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neuron)和胶质细胞(glia)组成。虽然胶质细胞在数量上大约是神经元的9倍,但是在大脑中,神经元才是接受外界刺激、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主要功能单位。
人们初识神经元,是在19世纪末。当时,德国神经科学家Franz Nissl开创的“尼氏”染色(Nisslstain)可以将神经组织中的神经元与胶质细胞区分开来。然而,直到意大利科学家Camillo Golgi建立了银染法并用于脑组织片染色后,人们才第一次真正了解了神经元的特殊结构。神经元是高度极化(polarized)的细胞,由胞体(cell body/soma)和突起(neurite)两部分组成。而突起又根据其形态分为两类:轴突(axon)和树突(dendrite)。轴突直径较为一致,分支较少,可长达几百微米;树突分支复杂,由近及远逐渐变细。在大脑中,不同脑区(类型)的神经元,其轴突和树突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图1—1)。神经元的每一部分,乃至同一结构上的不同部位,在细胞发生和成熟的过程中都行使着不同的功能。这是神经元区别于其他细胞的重要特点,也是神经系统之所以具有如此复杂功能的结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