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云南大学经济学博士论丛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 ,其他经济学理论 ,
作者: 陈铁军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375000版次: 1页数: 291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1249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将经济学同系统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将区域经济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考察区域经济系统内各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探讨区域经济系统的自组织优化演化规律,研究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中的系统自组织机制及能力的形成过程,分析构成系统自组织优化机制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传导机制,考察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地区和上海地区的经济成长、兴衰演化的原因和机理,检验三个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方面的成效,对系统自组织优化机制在不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验证。最后,本书对三个地区的系统要素和系统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了区域经济系统及区域社会子系统的自组织优化机制及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的共同规律,并结合我国当前比较关心的区域发展问题,对振兴老工业基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陈铁军,1969年1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毕业于云南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从事对外宣传、出口贸易和秘书工作,担任过县委副书记,2003—2004年公派到德国波恩大学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学和老工业区的转型发展问题,现任云南省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系统演化、学习型区域、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布局、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旅游经济学理论等;在全国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省院合作课题研究,曾获全国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目录
第1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世界性的老工业区兴衰演化现象
二、对老工业区兴衰现象研究的视角
三、关于区域经济兴衰演化的代表性理论
四、未能解释的问题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
一、本书研究的目的
二、应用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三、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四、本书框架和分析主线的构造
五、基本概念
六、本书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对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理论的回顾和评价
第一节 资源和空间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
一、区位、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
二、空间集中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
三、区位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几种模式
二、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趋势
三、影响区域产业演化的因素和机制
第三节 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
一、技术与区域经济
二、技术与经济增长
三、技术与经济增长演化
四、技术进步与创新和产业集群
五、技术对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演化的作用
第四节 人口、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
一、人口、劳动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
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三、人力资本与区域技术进步的相互关系
第五节 制度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和调节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二、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
三、制度对区域经济系统的调节作用
四、政府调控机制的失效
第六节 对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理论的评价
一、关于资源和空间因素与区域经济演化的关系
二、关于产业更替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的关系
三、关于技术和创新能力与发展梯度的关系
四、关于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的关系
五、关于制度与区域经济调节的关系
六、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的系统性
七、对区域经济发展演化理论的总体评价
第3章 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分析
第一节 作为复杂系统的区域经济演化
一、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区域
二、系统环境与主体的相互适应
三、主体类型、秩序和生态
第二节 区域经济系统的自组织优化演化
一、区域经济系统的自组织原理
二、区域经济自组织优化的.系统结构
三、社会学习网络——一种自组织系统
四、社会学习网络的形成
五、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
第4章 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
第一节 德国鲁尔区的发展演化
一、鲁尔区的基本情况
二、区域系统特征与大企业组织类型的产生
三、大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四、鲁尔区系统自组织优化能力的丧失与衰退
五、制约鲁尔区转型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衰与振兴
一、东北地区的区域系统特征
二、大企业组织类型的产生
三、企业间关系和与其他主体间的关系
四、多样性、选择和竞争不足
五、路径依赖与锁定
六、社会学习周期障碍
七、系统自组织能力的丧失
八、结构调整的刚性和经济的衰退
九、东北地区的振兴
第三节 中国上海地区的繁荣与转型发展
一、资源和地理区位
二、主体类型的多样性
三、分散与集中、竞争与合作
四、开放和广泛联系
五、良好的系统自组织能力
六、系统的整体配合
七、经验、时机与政策支持
第5章 案例分析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案例分析结论
一、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不是决定因素
二、空间区位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人力资本较人口因素对区域发展更重要
四、引进技术必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五、文化一制度结构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力
六、多样化的组织类型可以避免路径依赖
七、信息社会要求学会如何学习
八、福特式大企业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竞争
九、创新能力取决于整体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十、开放、多样性和竞争是自组织动力之源
十一、结构调整的刚性反映了系统整体不协调的问题
十二、“价值”对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吸引子作用
十三、自组织优化能力是区域发展演化的决定力量
十四、要素结合强度对自组织能力具有两面作用
十五、外部干预应立足于激发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十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一、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指导思想
二、实施外部干预的基本原则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对策措施
四、以网络化和信息化推动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
五、重视挖掘和使用社会网络力量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世界性的老工业区兴衰演化现象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各种交通工具不停地穿梭着,人们为生存而奔忙着。主导这些城市的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巨型企业。它们作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和实力的代表,组织着各种资源,为国家财富的增长不停地生产,并雄心勃勃地与跨国公司展开追赶和竞争游戏。这些巨型企业以一种高度垂直一体化的方式,不仅有效地控制着从原材料开采到加工、生产、制造、销售和技术开发的每个环节,而且建立了庞大的在企业内部分配的社会服务体系,如职工住房、职工医院、体育馆、娱乐中心、图书馆和专为职工子女服务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和技校等。这些巨型企业实行着以控制和有效管理为宗旨的等级制,其成员由在第一线开采原材料和厂房中的一般工人、技术员、从事内部服务的人员和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构成。处于等级最上层的便是这些巨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有实力的董事。他们管理着企业,管理着由企业构成的社会,管理着职工的生产和生活,甚至管理着职工后代的成长和就业。这种福特式的生产组织形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构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和工业区的部分图景。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另外一个图景则是大量企业关闭、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和下岗,新企业发展不足,生存环境质量恶化,基础设施老化,还在努力前行的企业越来越感到脚步的沉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日益受到国际市场上不断涌现的新产品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