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邱燮友等编著,简松兴增补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版次: 1页数: 32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802697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国学术,简称“国学”。国学的范围极广,从时间而言,纵贯五千年的历史与文物;从空间而言,涵盖三江五岳的人文和生活经验,这些都记录在历代的典籍中,表现了华夏民族高度的智慧,以及东方文化丰厚的异彩。《国学课》不是一部教科书,它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国文科的补充教材;它也是供应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既可丰富学问,又能开拓视野。本书内容包括:国学的名称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经学常识、史学常识、子学常识、文学常识等项。
内容简介
《国学课》不是一部教科书,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文科学习的补充教材,也是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就以一般适用性而言,对于提升语文程度、奠定国学基础有所裨益,更可以它作为研读国学的入门书籍,进而登堂入室,窥探中国学术的堂奥。
本书针对一般喜爱中国学术人士之需要,从基本常识上着手,配合新时代的观念对国学加以简明的介绍,内容包括:国学的名称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经学常识、史学常识、子学常识、文学常识等。此外,开列“国学基本书目”,读者可配合坊间的古籍普及读本,仔细研读,达到自我进修的功效。同时,书末提供“国学常识题库”,数百题的测验题和问答题旨在帮助读者反复学习,并能自行衡量学习的效果。
作者简介
报燮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目录
国学的名称和范围
一、国学的名称
二、国学的范围
国学典籍的分类
一、西汉刘歆七略的七分法
二、西晋苟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
三、南朝宋王俭七志的七分法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五、清代四库全书的四分法
六、清代曾国藩的新四分法
经学常识
一、概说
(一)经字的涵义
(二)经书的范围
二、经书概述
(一)易经
(二)书经
(三)诗经
(四)三礼
(五)三传
(六)论语
(七)孝经
(八)尔雅
(九)孟子
三、经学流传
(一)两汉的经学及今古文的争论
(二)魏晋南北朝的经学
(三)唐宋明清的经学
史学常识
一、概说
(一)史的意义
(二)史的分类
(三)史家的四长
二、纪传
(一)纪传的由来
(二)纪传的体例
(三)纪传的史书
三、编年
(一)编年的由来
(二)编年的史书
四、纪事本末
(一)纪事本末的由来
(二)纪事本末的史书
五、政书
(一)政书的由来
(二)政书的史书
子学常识
一、概说
(一)诸子的涵义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
(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
(四)诸子的流派与发展
二、先秦诸子概述
(一)儒家
(二)道家
(三)墨家
(四)法家
(五)名家
(六)阴阳家
(七)其他各家
三、两汉以后子学概述
(一)先秦诸子重要注本举隅
(二)两汉以后子学的发展
文学常识
一、概说
(一)文学的内涵
(二)文体的分类
二、韵文
(一)诗经
(二)辞赋
(三)诗
(四)词
(五)曲
三、散文
(一)周秦两汉散文
(二)魏晋南北朝散文
(三)唐宋至清代的古文
四、骈文
(一)魏晋南北朝骈文
(二)唐以后的骈文
五、小说
(一)笔记小说
(二)传奇小说
(三)短篇小说
(四)章回小说
国学基本书目
一、经学
二、史学
三、子学
四、文学
国学题库
国学名称、范围及分类测验题
经学常识测验题
史学常识测验题
子学常识测验题
文学常识测验题
国学题库解答
书摘插图
国学的名称和范围
一、国学的名称
“国学”一词,始于清代。国学,是指中国学术而言,也就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国学与西学是相互对待的。西学,便是泛指西洋的学术。自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洋学术也输人中国,从此就有国学、西学的名称相对而存在。晚清时,张之洞崇尚洋务,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所说的“中学”,就是“国学”。
中国学术,涵盖古今,包罗广阔,举凡中国的一切学问,皆包括其间;无论经学、子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等著述,均列在中国学术的范围中,可谓体大而思精,湛深而博大,凝聚了先民生活的经验和民族特有的智慧,散发出东方文化特有的异彩。
国学,又有国故、国粹等名称。今人或称之为汉学。近人章太炎(1869-1936)曾撰《国故论衡》、《国学略说》等书,以阐扬中华固有文化,弘扬中国学术精粹的所在。他在书中,提到“国故”、“国粹”、“国学”等名词。今人采用“国学”一词,而“国粹”、“国故”等词汇,便少有人使用。大抵名称的确定,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由众人的使用而约定俗成的。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学术的研究至为普遍,他们称中国学术为“汉学”(Sinology)或“华学”。至于日本人则称中国学术为“支那学”,韩国人称之为“中国学”,有些国家则称之为“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或“东方研究”(Oriental Studies)、“远东研究”(Far Eastern Studies)。
总之,国人称本国的学术为“国学”;外国人称中国的学术为“汉学”,已被世人肯定而接纳。
二、国学的范围
国学的范围很广,清乾隆年间,姚鼐(1732-1815)将中国学问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同治年间,曾国藩(1811-1872)更主张增添经世之学(又名经济之学)。在曾国藩的《日记》上云:
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元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阙一不可。
曾国藩文中所说的“汉学”,与前段所说的汉学内涵不同,曾氏所云,是指考据之学,与宋学相对待,而宋学是义理之学。
中国人把学术分为四大类,其实每一大类之中,又涵盖了一些类别,其范围仍然广阔,今列举大要如下:
义理之学:包括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现代哲学等。
考据之学:包括语言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校勘学、考古学、金石学、敦煌学等。
经世之学: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历算学、博物学、医学、兵学、政学,以及今日的自然科学。
词章之学:包括文章学、文法学、修辞学、诗学、词学、散曲学、戏剧学、小说学、俗文学、文学批评,甚至可扩展为文学和艺术。
这些对国学范围的划定,往往也因时代的不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外扩大;同时学术的领域也日益拓展,学术的分类日益精细,有系统的新科目也不断地增多;我们研究学术的视野,无形中日益增广。
近年来,交通方便,海外研究中国学术的汉学家日益增多,但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学术毕竟只能见其一而不能窥其全貌,以为汉学的范围只是研究中国历史、语言,或研究禅学、道家与道教之学,或研究红学(《红楼梦》学)、敦煌学、吐鲁番学等,便视为汉学的全体了。同样的,国内学者,以为研究国学,只是研究十三经、四史、先秦诸子、《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说文》、《广韵》、《尔雅》等一些古籍。其实中国的学术博大精深,涵盖的范围极广,只要能穷究其理,或成专家,或成通儒,都有益于中国学术的扩大与文化的弘扬。
国学典籍的分类
中国典籍,数量浩瀚,虽然大部分经过前人的整理分类,但对于一般读者仍然有着阅读上的困难,且不知从何着手,本书便是试图给中国学术的范围和源流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使喜爱中国学术的年轻一代,也能继武前贤,薪火相传。
中国学术的精华,大半记录在历代典籍之中,在此说明历代典籍的分类,有助于了解国学的分类,以便于寻找所需的图书。今将历代国学典籍的分类,略述于下:
一、西汉刘歆七略的七分法
依《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汉成帝时,图书散佚,陈农奏请皇上派人寻求天下遗书,因此成帝诏令刘向校订经传、诸子、诗赋等书,会向卒,哀帝再令刘歆继承父业,完成《七略》一书。《七略》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的书籍。今《汉书艺文志》图书的分类,便是依照《七略》七分法的分类:
辑略:相当于图书总目。
六艺略: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等类的书。
诸子略: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的著作。
诗赋略:包括屈原等赋、陆贾等赋、孙卿等赋、杂赋、歌诗等。
兵书略: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类的书。
术数略:包括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类的书。
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等类的书。
二、西晋苟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
三国魏郑默编《中经》,到西晋荀勖加以整理,是为《中经新簿》,其中将图书分四类:
甲部:包括六艺及小学的书。
乙部:包括古代诸子、近代诸子、兵家、术数家的书。
丙部:包括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等书。
丁部:包括诗赋、图赞、汲冢书。
三、南朝宋王俭七志的七分法
王俭的《七志》,沿刘歆的《七略》而有所增减,合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为经典志,并增图谱佛道的书为图谱志。《七志》的分类为:
经典志:包括六艺、小学、史记、杂传的书。
诸子志:包括古今诸子的书。
文翰志:包括诗赋的书。
军书志:包括兵书。
阴阳志:包括阴阳图纬的书。
术艺志:包括方技的书。
图谱志:包括地域、图谱、佛书和道书。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隋书经籍志》是依苟勖《中经新簿》的图书分类而来,但其分类,不用甲、乙、丙、丁部,改为经、史、子、集。其后四部的分法,大致以此为准。其四分法为:
经籍一经: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纬、小学等书。
经籍二史:包括正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志、谱系、簿录等类的书。
经籍三子:包括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的书。
经籍四集:包括《楚辞》、别集、总集、道经、佛经的书。
五、清代四库全书的四分法
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馆编修《四库全书》,历十年完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收录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全书分抄七部,分别收藏于清宫的文渊阁、奉天行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承德行官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以及杭州的文澜阁。咸丰时,英法联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文源阁被焚毁;洪杨事起,文宗阁、文汇阁相继被毁,今存文渊、文溯、文澜、文津四部。文渊阁为正文,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今有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影印本,其余存放大陆。《四库》的分法为:
经部: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类、小学等书。
史部: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的书。
子部: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家、道家的书。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书。
六、清代曾国藩的新四分法
清代姚鼐将中国学问分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曾国藩更增列经世之学,合前三者,于是有新四分法分类的成立。其后朱次琦沿用曾氏的说法,在礼山草堂讲学加以推广。朱氏后隐居南海九江乡,学者称九江先生。新四分法的内容大要,在前节国学的范围中有所说明,在此从略。
以上六种,大致对中国图书的分类作概要的叙述,也可以了解图书分类的演变。其中分七分法和四分法两大类,七分法有《七略》和《七志》的分类,四分法有《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的分类,甚至清代尚有义理、考据、词章、经世的新四分法。至今《四库》的分类,或曾国藩、朱次琦的新分类,尤为世人所习用。
其次近代图书馆中,对图书的分类,掺杂了西洋书籍,于是图书馆图书分类,采用了杜威十进法。美国人杜威将世界图书共分十类,每类之中又分十项。其分类大纲如下:
现今一般图书馆图书的分类,采杜威的分法,但多加以修正,以合国内实际情形。今日由于电脑的运用极为普遍,图书的检索都可储存电脑资料中,从作者姓名检索,或从书名首字检索,都很容易寻找到所需要的书目,然后再从编号中,取得所要找的图书;甚至有些图书馆已将图书的提要和章节输入电脑,以备读者取用;资料的取得,已较往日简便快捷很多,这是读书人之福。
经学常识
一、概说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儒家思想的基本典籍就是经书。我国有文字以后,流传最早的儒家典籍,就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书。当时这五部书并不称为经,大概到了战国以后,这些书始被称为经。至于六经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古书的,是《庄子》的《天运》篇: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但自唐以后,经的数字并不限于五经、六经,而有七经、十经、十三经诸多不同的名称。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上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这种说法,固然是尊孔之风大盛,一般儒者对于经书的观念,认为经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修己安人的典籍,那是不容否认的。因此,要认识中国文化,涵养崇高品德,必须从读经书开始。兹就经字的涵义、经书的范围、要义、价值与流传,加以摘要论述:
(一)经字的涵义
经字的涵义,古人的说法殊多不同,如:
班固《白虎通》:“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言不变之常经也。”
刘熙《释名典艺》篇:“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
其实经字的本义,是“织布的纵丝”,所以许慎《说文解字》说:“经,织从丝也。”段玉裁《注》:“织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常经。”由是可见,《说文》以织纵丝为经,是经字的本义,而班固、刘熙以经字当怍“常”字、“径”字讲,那已经是引申、假借的意义。至于儒家最早的《易》、《书》、《诗》、《礼》、《春秋》之书,因为一些儒者认为这些书是记载天道人事常理的书,所以就称之为经书。
(二)经书的范围
经书的范围,各家的说法亦多不同。首先提出六经之说的,是《庄子》的《天下》篇: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次,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说:
六艺之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六艺就是六经,《庄子》与《史记》所论六经之用,原是一致的。不过,六经排列的次序,又有不同的说法,大致言之,有两种排列的方式:
1.《诗》、《书》、《礼》、《乐》、《易》、《春秋》。
2.《易》、《书》、《诗》、《礼》、《乐》、《春秋》。
上面两种排列的方式,属于第一种排列次序的,有《庄子天下》篇、《史记儒林列传》等,属于第二种排列次序的,有《汉书艺文志》、《儒林传》。至于何以有这两种不同的排列,近人蒋伯潜在《经与经学》上说:
六经的次序,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法:一、《易》、《书》、《诗》、《礼》、《乐》、《春秋。。二、《诗》、《书》、《礼》、《乐》、《易》、《春秋》。主张第一种排列法的学者,认为六经是周公的旧典,所以依其制作的时代先后为次序:《易》由于八卦,八卦是伏羲画的,故列第一;《书》的第一篇为《帝典》,是记尧舜的事的,故列第二;《诗》的《豳风七月》是周末去豳迁岐时的作品,《商颂》是商代郊祀的乐章,故列第三;《礼》、《乐》是周公所制,故列第四、第五;《春秋》是孔子就鲁史记修成,故列第六。主张第二种排列法的学者,以为六经是孔子所作,用以教人的,所以依其本身程度的浅深为次序:《诗》、《书》是文字的教育,程度比较浅,所以排在前面;《礼》是约束人的行为的,《乐》是陶冶人的品性的,已是进一步了,所以列在其次;《易》明阴阳之变、天人之际,如其拿现代的话来比喻,是从“宇宙论”以推论“人生哲学”;《春秋》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借褒贬往事以示其微言大义的,所以并他们下列的“文学”一科的子游、子夏,对于他的笔则笔,削则削,都不能赞一辞,这两种书,程度最为高深,所以列在最后。
蒋氏所说,是今文家和古文家所持的不同意见,其实,六经本来只是六种书籍,其排列的先后,可以说全无关系。不过,由于古书中记载的次序不同,今文家和古文家的见解不同,因此又使六经排列次序成为经学的问题,这也是研读经书的人所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