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金融巨头
分類: 图书,传记,财经人物,
作者: 文昊编
出 版 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字数: 345000版次: 1页数: 408印刷时间: 2006/01/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341762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从千年视角解读百年财富,从创业历程打开创富密码,从时局演变探寻致富路径,从观念个性领悟贫富差别。
他们不是政治掌权者,但他们却因金钱而成为与权力和官场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的人,不过,金钱固然给他们带来了无上荣耀,但也往往使他们深深陷于权钱纪葛之中而难以自拔,甚至沦为权力的附属物和牺牲品……
内容简介
做派不同、手段各异的央行大佬,年少成名、壮志难酬的金融奇才张嘉璈,“小小银行”的“大掌门”陈光甫,长袖善舞的“北四行”魁首周作民,亦官亦商的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浙江兴业银行的创设、经营者群像,掌控中国垦业银行的“金子大王”王伯元……他们不是政治掌权者,但他们却因金钱而成为与权力和官场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的人;不过,金钱固然给他们带来了无上荣耀,但也往往使他们深深陷于权钱纠葛之中而难以自拔,甚至沦为权力的附属物和牺牲品……
本书介绍了金融巨头在创业中所显现的开始创新精神和积累的经验、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韬略,以及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所运用的种种方法和手腕,更加具有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意蕴。
目录
从千年视角读百年财富(代序)
■做派不同、手段各异的央行大佬
——民国三大国家银行领军人物面面观
一 把交通银行绑上北洋战车的“帝制祸首”梁士诒
二 我服务交通银行30余年所了解的种种内幕
三 宋汉章、张公权联手抗拒北洋政府停兑令的详情细节
四 两度出任中国银行总裁的冯耿光忆述权钱纠葛往事
五 “国舅爷”宋子文从奠基中央银行到被迫下台的形形色色
六 “聚敛能手”孔祥熙控制中央银行12年之久的隐秘内情
七 宋子文重掌财政大权,贝淞荪履新苦不堪言
八 俞鸿钧两度任职央行总裁并劫走大量金银、美钞及档案的谜情
九 中央银行“末代总裁”刘攻芸的最后挣扎
■年少成名、壮志难酬的金融奇才张嘉璈
一 早期所经历的短暂政治生涯
二 与北洋政府之间的大斗法
三 同宋子文、蒋介石等人的周旋
四 登上中国最大银行的总经理宝座
五 宁办独立自主的专业银行,不办俯仰由人的中央银行
六 促成银行业联合准备会的建立
七 扶植国货厂商,承贷铁路借款
八 “四大家族”加强金融垄断,被迫辞职
九 入主中央银行,“图穷匕首现”无力回天
十 张公权三上庐山晋见蒋介石之谜
■中国通商银行的三个特殊掌权者
——从大官僚到大汉奸再到流氓大亨的权力更替
一 盛宣怀创办银行的企图和主张
二 “挂羊头,卖狗肉”,盛宣怀独揽大权
三 通商银行初期的业务进展情况
四 傅筱庵继任董事长,通商银行每况愈下
五 杜月笙大肆投机渔利,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小小银行”的“大掌门”陈光甫
一 “上海银行是苦出身”
二 陈光甫经营上海银行的特殊做法
三 对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的适应与徘徊
四 在新形势下的变通求存之道
五 陈光甫的经营管理方式及其与国民党和美国的关系
六 我所知道的陈光甫与上海银行
七 陈光甫走向成功道路的“六个法宝”
八 陈光甫的志与术、为人和用人策略及其生意经
九 重视信息管理,完善信息网络
十 广结善缘崇尚“人和”,灵活处世躲避政争
■长袖善舞的“北四行”魁首周作民
一 借力使力,周作民创办金城银行
二 大力吸收存款,多方面开拓业务
三 扶植民族工业,大力支持范旭东、卢作孚
四 倡议“北四行”走联合发展道路,开展多种经营
五 周作民独特的用人之道
六 广泛结交政治人物,既“趋热灶”也“烧冷灶”
七 抗战期间和汉奸周佛海及日本人的往来
八 周作民和张群之间的“生死刎颈之交”
九 屡遭凶险,化险为夷
十 摒除障碍,归返祖国
■亦官亦商的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
一 我的父亲张镇芳创办盐业银行的曲折经历
二 吴鼎昌鹊巢鸠占,自封盐业银行总经理
三 吴鼎昌及行内要员利用权力发财致富的手段
四 吴鼎昌官商两栖,遥控盐业银行的伎俩
■浙江兴业银行的创设、经营者群像
一 集合众人之力,坚持稳健作风
二 人才济济一堂,开创全盛之局
三 扶助民族工业,投资钱江大桥
四 兴业银行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五 叶揆初退居幕后,徐寄庼出面维持
六 我所知道的浙江兴业银行头面人物
七 我的父亲蒋抑卮与浙江兴业银行
八 “金融界之莲花”徐寄庼
■掌控中国垦业银行的“金子大王”王伯元
一 名噪一时,人称“金子大王”
二 转移阵地,创办钱庄银行
三 根深蒂固,插手各行各业
四 身外之物,聚易用难
五 情之所至,自附风雅
六 人生棋盘,何如达观自得
书摘插图
■做派不同、手段各异的央行大佬
二 我服务交通银行30余年所了解的种种内幕
25只木箱的现银元变成了铜元
1921年冬,北京中、交两行发生挤兑津钞(当时中、交两行京钞自1916年停兑后,尚未收回,故在京市行使的均是天津地名钞票,交行是加印一红H字暗记,以示区别)风潮,交行以各项公债向东三省官银号抵借400万现银元开兑。
该款是在北京拨付的,交行收到现银后开箱点数时,发现有25箱(当时纸包的新银元每箱装5000元,麻袋装用过的银元,每箱只装得下4000元)内中装的不是银元而是铜元。由于债权方面实际是奉天军阀张作霖,因此交行就没有敢声张,认吃暗亏,由行中付账了事。
宋子文掠夺郑州各银行的押品棉花
向例在河南、陕西等省向农民收购棉花,均须用现银元成交。1934至1935年间,由于国际白银价格暴涨,我国白银大量外流,因之市面现银元奇缺,牵动到上海市场棉花价格逐步下跌。所有郑州、陕州、洛阳等地各银行所做上海棉花押汇,为数颇巨。至1935年春夏之间,棉价已不敷押汇本息(当时棉价最高每100斤曾达50余元,最低跌至每100斤35元左右,各银行由于盲目竞争,押汇折扣有放宽至八折以上承做的,加上押汇过期利息,不敷甚巨)。那时我任郑州交通银行经理,于四、五月间与各银行经理一道至沪,联系处理押品问题。当时我认为白银外流现象决不可能持续下去,我国通货办法必将有所变更,届时棉价自必回升。我主张请郑州中国银行经理潘仰山以请示业务方针为由,向宋子文(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探探口气,问宋对该行押品棉花应否及时处理,抑应稍作观望。潘向宋报告后,宋煞有介事地详询了过去市场棉价涨落情况,假装考虑了一会,告潘还是及时处理,不要再等。当时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各行立即着手处理押品。及至各银行押品基本处理完毕,至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宣布了法币政策,棉价即时回涨,不到两三个月已超过已往棉价。后来我们才明白,各行所处理的棉花,多数为与宋子文有关的官僚资本所收购,从各银行及棉商手中掠夺了一笔巨额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