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踝足部疾病——分部疾病针刀治疗丛书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针灸 推拿,
作者: 吴绪平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2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673978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分部疾病针刀治疗丛书”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介绍了踝足部骨与软组织的发育、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基础、疾病的诊断、针刀治疗疾病的原理、目的和治疗原则、针刀适应症和禁忌症、针刀闭合性手术操作以及针刀术后整体康复的内容。下篇各论详细介绍了20余种踝足部疾病的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针刀治疗以及术后康复等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介绍了踝足部骨与软组织的发育、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基础、疾病的诊断、针刀治疗疾病的原理、目的和治疗原则、针刀适应症和禁忌症、针刀闭合性手术操作以及针刀术后整体康复的内容。下篇各论详细介绍了20余种踝足部疾病的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针刀治疗以及术后康复等内容。并强调了针刀术后整体康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康复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根据网眼理论设计的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踝关节强直、类风湿关节炎的新术式、针刀定位、麻醉方法、并按照解剖学层次描述每一支针刀的操作过程。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实用性强。适用于广大针刀临床医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骨伤、针刀及中医专业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踝足部的发育
第一节 下肢的分化
第二节 踝关节的发生
一、踝关节骨骼组织的发生
二、踝部肌肉的发生
三、踝关节腔的发生
第三节 足骨的骨化
第二章 踝足部的临床应用解剖
第一节 踝部的临床应用解剖
一、骨骼
二、踝部关节及其韧带
三、踝关节的运动
第二节 足部的临床应用解剖
一、骨骼
二、足部关节及其韧带
三、运动
四、足弓、足底筋膜间隙
第三节 踝足部的血供
一、踝足部的动脉
二、踝足部的静脉
第四节 踝足部的神经分布
一、运动神经分部
二、感觉神经分布
第三章 踝足部生物力学
第一节 踝关节生物力学
一、静力学
二、运动学
三、动力学
第二节 足部生物力学
一、足部静力学
二、足部运动学
三、足部动力学
四、跖趾关节和足弓生物力学
第四章 踝足部疾病的诊断
第一节 病史的采集
第二节 踝足部的体格检查
一、踝足部的基本体格检查
二、特殊体格检查
三、有关神经系统检查
第三节 踝足部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二、CT检查
三、MRI检查
四、超声检查
第五章 针刀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
一、闭合性手术理论
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
三、针刀医学骨质增生病因学理论
四、针刀医学调节电生理线路的理论
五、踝足部的病因学
六、针刀医学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构架理论——网眼理论
一、现代创伤愈合的概念
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构架
三、骨质增生的病理过程
四、人体内的弓弦力学系统
五、网眼理论
第六章 针刀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与机制
第一节 针刀治疗疾病的原理
一、针的作用
二、刀的作用
三、针和刀的综合作用
第二节 针刀治疗疾病的机制
一、恢复动态平衡
二、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液代谢
三、促进局部微循环
第三节 针刀治疗目的和治疗原则
一、针刀治疗目的
二、针刀治疗原则
三、针刀手术疗程
第七章 针刀闭合性手术操作
第一节 针刀术前准备
一、针刀术前的一般准备
二、踝足部针刀手术麻醉、体位
三、踝足部常用针刀类型
四、针刀四步进针规程
五、踝足部常用针刀手术入路
六、踝足部常用针刀刀法
七、踝足部常用针刀术后手法
八、踝足部针刀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二节 针刀术后处理
一、针刀术后常规处理
二、针刀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八章 踝足部疾病针刀术后康复
一、概述
二、踝足部疾病的康复
下篇 各论
第九章 踝足部软组织损伤
第十章 踝足部神经卡压综合征
第十一章 痛风
第十二章 足和踝部类风湿关节炎
第十三章 踝关节强直
第十四章 踝足骨畸形
第十五章 踝关节开放性手术后关节功能障碍
第十六章 无菌性足舟骨坏死
第十七章 踝足部骨折
第十八章 其他疾病
第十九章 痉挛性脑瘫踝足部畸形
附篇
踝足部针刀术后康复操
主要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踝足部的发育
第一节 下肢的分化
踝关节是维持人体站立、行走等重要功能活动的负重关节。它既具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为人类能够在地面进行直立行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踝关节各项生理功能的完成与它的结构及肌肉的动力作用密不可分。
胚胎的发育起源于受精卵,其发育过程不外乎3个方面:分别是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态的发生。受精卵经过分裂后产生细胞团块,并在细胞团之间出现腔隙,形成原始胚泡。在胚泡两端,有一群形态不规则的细胞群为内细胞群,它是形成中胚层的基础。胚泡植入子官内膜后,细胞继续分化,首先分为内胚层和原始外胚层,再由原始外胚层分化出中胚层。胚胎发育至第4周末,在胚体左右侧体壁上先后出现两对小的突起,称为肢芽,上下两对分别称为上肢芽和下肢芽。下肢芽发生时间比上肢芽要晚2天左右,发生部位与腰部和骶部上方的几个体节相对应。外胚层细胞覆盖在肢芽表面,日后将发育形成皮肤组织,其内部的中胚层问充质细胞将来则分化为骨骼与肌肉。先是肢芽末端呈鳍状,远侧端逐渐变扁,形成船桨状的足板。而后其远端各出现4条纵行凹沟,大约至第8周,足趾形成。
随着肢芽的逐渐增长变粗,先后在肢芽近端和远端出现2个收缩环,将每一肢芽分为3段。其中下肢芽被分为大腿、小腿和足3部分,到第7周末便可清楚地识别出大腿和足、足趾。趾甲约在胚胎第3个月出现。踝关节则在下肢芽远端收缩环的基础上产生而来。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距骨及关节囊等组成。
下肢的分化要比上肢稍晚一些。于胚胎第5个月,下肢的长度开始超过上肢的长度。
下肢的组织分化,首先从中枢部开始,中胚叶发育成为中心轴,是构成骨盆的原生细胞。至胚胎第5周原生细胞发生软骨化。随后至第7周在长骨的中央开始骨化。与此同时,原生细胞之问的细胞团块发生空泡化,破坏并最终形成关节腔,这个变化至胚胎第3个月时结束。在第6~8周之间,下肢逐渐分化出肌肉、血管、神经以及其他结缔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