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中的汇率传递:中国安案例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货币银行学,
作者: 郑平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205000版次: 1页数: 228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38125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创新。汇率传递是国际经济学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全书以货币运动为主线,从经济增长中货币增长的必然性出发,将货币分析与真实分析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增长中的汇率传递问题。
(2)探讨了汇率波动与汇率传递的双向影响,非有效的外汇市场、生产力冲击及货币替代等产生汇率脱节。经济扰动的溢出效应则突出了国际协调的必要性,浮动汇率下汇率波动的持续性导致汇率传递的时滞变长。本书对此论证充分,资料翔实。
(3)从汇率决定理论(一价定律、超调理论与资产组合模型)、传递环节及市场结构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汇率传递系数,较为全面地总结出不完全传递的原因,并且分析了传递不完全对真实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影响。
(4)对中国汇率传递的实际分段做了实证研究。首先对1979-2004年通货膨胀的单方程做计量分析,再对1985-2004年的数据做协整分析。1985年之后,汇率变动对CPI的影响更大,市场化改革使汇率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大为提高,并试图对两个人民币汇率之谜给出合理的解释。另外VAR实证表明人民币内外价值相互作用的力度不对称,为保证内外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充分发挥汇率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作者简介
郑平,男,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汇率、国际金融、国际投融资等。2005年4月到6月,赴柏林经济学院参加“欧亚链”联合教学项目,为其研究生讲授《中国的宏观经济》。曾就职于金融机构,现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货币增长与价格动态
第一节货币供给的动态变化
一、货币属性与功能的再剖析
二、欠发达国家最优货币供给量的确定
三、货币与产出(收入)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节货币冲击的预期观点
一、不确定性中的货币
二、预期冲击
三、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
第三节货币增长与价格变动
一、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
二、未预期的货币扩张
三、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模型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货币增长与汇率调整
第一节超调理论中的汇率调整
一、模型简述
二、汇率波动与超调
三、有效市场与汇率调整
第二节资产组合模型的分析
一、汇率的资产组合模型
二、货币增长带来的汇率调整
三、国内物价水平的作用
四、汇率决定理论的实证表现
第三节汇率传递的货币分析与真实分析
一、经济分析的两分法
二、货币分析
三、真实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汇率波动与汇率传递
第一节汇率波动的来源
一、汇率脱节
二、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非有效市场
三、货币替代产生放大效应
四、生产力冲击与B—S效应
第二节溢出效应与货币合作
一、国外物价变动的冲击
二、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
第四章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
第五章中国的汇率传递实际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货币增长与价格动态
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动态变化
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持有货币?在引入货币以后,真实世界与阿罗一德布鲁式的经济有什么区别?货币经济学大致从三种思路来解析:①假定货币能产生直接的效用,将货币余额引入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中(Sidrauski,t967)。货币效用函数方法可以被看成是交易成本模型的简化形式。在交易成本模型中,家庭出于交易的需要对交易媒介有正的需求。②存在某种形式的交易费用,需要引进对货币的需求。这是由于直接的易货交易代价很高(Kiyotaki and Wright,1989),或存在高昂的资产转换费用(Baumol,1952;Tobin,1956),或者某些类型的交易必须通过货币媒介才能进行(Clower,1967)。③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主要用于资源的跨时转移(Samuelson,1958)。
一、货币属性与功能的再剖析
货币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能够使购买行为与售卖行为相分离,Samuelson(1958)最早将货币当作一种社会设计,并强调形成货币价值的社会因素,只有在预计其他人也会接受纸币时,经济主体才愿意接受纸币支付。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Ingham,2000,2001),包括记账货币、价格清单、信用等,它本身是市场交换和货币化生产的前提。一种资产要被接受为债务的最终支付,只要求它是某种保证,其他人在接下来的交易中会这样接受它。
货币天生与债务共存,债务是一种延期支付的契约,是一种为买卖行为提供服务的契约(Keynes,1930)。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供给、债务及生产合同等是紧密地、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有债务交换的基本特征,完成交易的货币方面意味着债务的偿还。因此经济系统需要建立牢固的信用关系,要求一种基本的货币资产来同时固定价值标准和确定地代表最终支付。
经济主体推迟现在的消费,或者是为了在将来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将货币作为一种购买力的暂时储藏形式,是因为他们相信不论市场行情使某一可再生产的产品的现期价格发生多大的波动,但在将来的某一时期,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将处于某一预期水平。只要供给的价格弹性不大,经济主体就可以放心地在任何时候都接受一种货币契约,这种契约保证了在将来的某一天以与现在的名义供给价格相差不大的名义价格提供这一产品。
在现代货币化、专业化大生产的经济中,货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Keynes,1936),一是生产弹性为零或可以忽略不计,当货币需求由于经济主体推迟资源的要求权而增加时,厂商不会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品供给。在不考虑政府当局的干预时,生产者不能随意增加货币的生产,所以货币的供给较为稳定。另外,货币与其他任何具有较高的生产弹性的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零或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这种弹性的存在,人们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对货币贮藏手段职能需求的增加不会产生消费需求,从而增加资源的使用。其他商品的价格即使非常低廉,也不能取代货币的流通地位,因而无法减少货币的需求。而货币的生产与替代弹性为零是超出了一般要求的更为严格的条件,这两种属性使名义利率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以至一种以充分就业为特征的长期均衡状态将不存在。在这两个特征的基础上,Keynes(1936)进一步认为,货币要在存在不确定性的大生产经济中发挥作用,货币工资刚性是一个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