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财政税收,
作者: 高培勇 主编
出 版 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550000版次: 1页数: 292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60413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并且分阶段地进行详细总结。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构建并实行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又与财政的本质属性相通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
本书第一章讨论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财税体制;第二章讨论改革初期发生在财税体制上的变化;第三章讨论l994年的财税改革;第四章讨论扩展至1998年开始的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为主要着眼点的“税费改革”;第五章讨论我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财政支出方向调整、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以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第六章着力于财税体制改革规律的揭示;第七章旨在勾勒未来的财税体制改革“路线图”。本书最后附有“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大事记”。
目录
导论
第一节一份“问题”清单
第二节改革的基本轨迹:一个大致的勾勒
第三节以公共化为基本取向的改革
第四节书名与篇章结构
第一章传统体制下的中国财税体制:一个基本描述
第一节财税体制的政治经济特征
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传统财税体制的起点
第三节传统体制下中国财税体制的特征
第四节计划经济体制的衰落
第五节财政压力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章放权让利:为整体改革“铺路搭桥”
第一节放权让利:拉开整体经济改革序幕
第二节分灶吃饭:调整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
第三节两步“利改税”: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
第四节工商税制改革: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器
第五节调整支出结构:探索缓解财政困难之路
第六节财会制度改革:打造财税体制的微观基础
第七节小结
第三章制度创新:l994年的财税改革
第一节走向市场经济:财税改革的基本背景
第二节税收制度改革:旨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第三节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规范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
第四节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第五节小结
第四章目标定位:构建公共财政框架
第一节规范政府收支行为:l998年开始的“税费改革”
第二节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财政政策担负宏观调控的“主角”
第三节划时代的事件:l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
第四节着眼自身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第五节加入WT0:为公共财政建设添加“驱动程序”
第六节“两条保障线”:打造社会保障的营盘
第五章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第一节改革步入深水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背景
第二节由积极到稳健的财政政策:改革的宏观经济背景
第三节税收高速增长背景下的税制改革:局部推进
第四节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向“三农”和民生倾斜
第五节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节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向预算国家
第七节小结
第六章全覆盖之路:公共财政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公共财政概念的由来:一个基本脉络
第二节找寻“公共财政”与以往“财政”的区别点
第三节在改革实践中把握公共财政的实质内容。
第四节公共财政是一种财政制度安排
第五节小结
第七章“路线图”:加快步入公共财政制度新境界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大事记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传统体制下的中国财税
体制:一个基本描述
“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新情节的开始。”要把握和理解30年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历程的全貌,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这段历史的“前史”。本章的目的是,在开始讲述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的故事之前,回望一下它之前走过的历程,看看30年前改革的第一步是如何迈出的?为什么要走出这一步?它对后来的改革路径产生了哪些影响?
在以下的内容中,我们首先对财税体制的政治经济特征做一说明,旨在为下文的安排提供一个方法论。我们认为,财税体制是一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政治体制的直接反映,又受到一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随后呼应这一方法论,在第二节中分别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中国财税体制转型的起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做一描述。接着我们分析传统财税体制的主要特征,以及它是如何内生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这构成第三节的基本内容。第四节主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中的内在压力及其财税体制的不可持续性,后者又如何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并为l978年以后开始的、已经历时30年并为仍在进行的财税体制的转型埋下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