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台湾27位教授经典译本,一部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第二辑:东汉 魏)
分類: 图书,历史,历史知识读物,中国古代史,
作者: (宋)司马光编著,黄锦鋐等译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08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2898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第一辑购买链接: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
王立群心水推荐:该书不错,文译精审,尤其是地图为该书增色颇多!
《资治通鉴》之名,众人皆知,但研读者比之于《史记》要少很多,考其缘由,一者当数其编年体例,初读似乎有烦琐之嫌;二来其洋洋三百万言,规模远比五十万言的《史记》巨大,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此二者,细考之实乃《资治通鉴》的过人之处: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细缕,读之能追根溯源,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资治通鉴》叙述了1362年的中国历史,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将其一一读来,则只有将时间浪费在市面上大为泛滥的所谓的中国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读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了。
该版本最大的特点有三:一为译文考究,此点在出版前言中有详细说明;二为文白对照,“白话语译”乃弘扬传统文化之急需,但断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对宇宙人生之直观和对历史命运之体认上具有简约精准之美,此为白话文所无法企及。因而“白话语译”只能是一座桥梁,意在让现在的读者能通过这一桥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谓“得鱼忘筌”者是也。因而我们在编排形式上,尽量做到文白对照,既能得白话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页之内上排原文下排白话文,一一对照,使原文和白话文皆能保持阅读的连贯性。三为全书的分辑安排,编者考虑到大多数读者可能存在的对《资治通鉴》的畏惧心理,将八百万字的规模按朝代分成七辑,每辑大致百余万字,相对而言阅读起来要轻松许多,且以朝代为分辑原则,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视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购买。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金庸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台湾著名学人黄锦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合译。译文贴近原著,尽得信达雅之要义。译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为巧办法。
全书文言加上译文凡八百万言,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按朝代分为七辑,陆续推出。
内容简介
此为全套书第二辑,本辑所记,起于汉淮阳王更始元年(23),迄于魏元帝咸熙元(264),讲述东汉、曹魏,凡242年之史事。
王莽末年,新政纷出,官吏竞利,民众涂炭,于是天下分崩,绿林、赤眉奋起,更始称帝,割据豪强林立。昆阳之战,王莽主力摧折,关中一鼓而下。刘秀乘时而起,假赤眉之手,肃清绿林,25年,称帝洛阳,史称东汉。聚集豪杰,扼杀赤眉,扫荡关东,平灭陇蜀,数年之间,天下一统。
光武整顿吏治,减赋休民,六十年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继至,国富民强。和帝以降,七十余年,外戚窦氏、邓氏、梁氏继起,诸帝冲幼,皇权集于外戚。桓、灵之间,宦官崛起,穷凶极恶,党锢祸起,士人摧亡,从容赴死,终不能屈。宦官、外戚、士人三股竞力,此伏彼起,朝野再无宁日。黄巾兵乱,天下纷起,董卓入京,外戚、宦官一齐冰消。王允运计,吕布反噬,董卓败亡。豪强借镇黄巾、讨董卓之机,众起分割。曹操殳夷北方,孙权抵定江东,刘备收众巴蜀,天下三分,东汉名存实亡。
220年,曹丕受禅,东汉灭亡,历时195年。221年,刘备帝蜀,229年,孙权称帝江东,三国竞逐,孙刘联和,曹魏独强。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未建寸功,曹魏兴兵伐蜀,一鼓荡平。其间,司马氏兴起,外抗吴、蜀,内诛宗室,曹魏皇权旁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咸熙元年,刘禅车盖入洛阳,曹魏也将走向尽头,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叶。本辑结束于此,以终曹魏。
此242年,头尾均为天下迸裂之际,潼关内外,兵将纷纷,此去彼往,血染沙尘。但英主良臣辈出,豪杰用命,大称平生,全始终者不在少数,良计嘉言,满纸皆是。阴后、马后、邓后,或辅英主,或收束外戚,或主掌天下,言行多有出人意表,东汉历代贤后,大为可观。承平百数十年,朝廷或多有动荡,百姓终少见战火,文治武功,远迈前汉。中原雄起,边境大致清宁,翻看阅览,人意差强。
诸般纷繁史事,司马光等人,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史识高迈,两臻佳妙,读来赏心悦目。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宋代名臣司马光主持编写,将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记载,一气衔接,使自汉末以来的学者所编纂的各朝断代编年之书,一变而为联结古今的大编年史。为学史者必读之著作。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之目的在于“资治”,凡有关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部叙述详明。而对无关国计民生的事及人物,如众多的文人、高隐均不予提及。其记人记事,原则鲜明,为历代帝王大臣及学人所乐读。
司马光所处时代,距今已900余年,当时文言与当下所用的白话文已相去甚远,故现代人读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弃的。有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将这部大著译成白话,深受中文世界读者所喜爱。
司马光是我国古代史学、文学、政治大家,其识见、才能早有公论;他与当时最优秀的史家一起,枯坐19年,抉摘幽隐、荟萃熔铸,用功极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后人难以企及。故此,泽者在翻译时力图贴近、还原《资治通鉴》,译文典雅,紧贴原著,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能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如此以拙御巧,实为明智之举。
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全书共计800余万言。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将其分为七辑出版。分辑仍依原书次序,大体以朝代为别。第一辑为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第二辑为东汉、魏(含更始);第三辑为东西晋;第四辑为南北朝;第五辑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乱起);第六辑为安史之乱至唐灭亡;第七辑为五代十国。此分辑纯粹是为了排版阅读方便,不含任何对原作的理解之义。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自幼嗜学, 20岁中进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领衔编纂《资治通鉴》,其时司马光年47岁。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完成。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数月后去世,时年67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目录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25~26)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27~29)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30~35)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36~46)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汉明帝永平三年(47~60)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汉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61~75)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汉章帝建初元年~元和元年(76~84)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汉章帝元和二年~汉和帝永元三年(85~91)
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汉和帝永元四年~元兴元年(92~105)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汉殇帝延平元年~元初二年(106~115)
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 汉安帝元初三年~延光三年(116~124)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汉安帝延光四年~阳嘉二年(125~133)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汉顺帝阳嘉三年~汉冲帝永嘉元年(134-145)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汉质帝本初元年~汉桓帝永寿二年(146~156)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汉桓帝永寿三年~延熹六年(157~163)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汉桓帝延熹七年~九年(164~166)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汉桓帝永康元年~汉灵帝建宁四年(167~171)
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汉灵帝熹平元年~光和三年(172~180)
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汉灵帝光和四年~中平四年(181~187)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汉灵帝中平五年~汉献帝初平元年(188~190)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 汉献帝初平二年~四年(191~193)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汉献帝兴平元年~二年(194~195)
卷第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汉献帝建安元年~三年(196~198)
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汉献帝建安四年~五年(199~200)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汉献帝建安六年~十年(201~205)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206~208)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209~213)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214~216)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217~219)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魏文帝黄初元年~三年(220~222)
卷第七十魏纪二 魏文帝黄初四年~魏明帝太和元年(223~227)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228~230)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魏明帝太和五年~青龙二年(231~234)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魏明帝青龙三年~景初元年(235~237)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魏邵陵厉公正始六年(238~245)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魏邵陵厉公正始七年~嘉平四年(246~252)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3~255)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魂元帝景元二年(256~261)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魏元帝景元三年~成熙元年(262~264)
媒体评论
“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朱熹
温公作《通鉴》,不特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胡三省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论风俗,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
——曾国藩
“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
——钱穆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
——金庸
文白对照,按朝代分辑,破除阅读巨著的障碍。
畅销千年,英雄豪杰纵橫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柏杨曰:“中国有两部书可以和它(《德川家庭》)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因一直封闭在艰深的文言文中,影响不大。”
本书以流畅典雅的白话译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辑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闭,走近现代读者。
读通史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 德川家康只是小儿科
新京报(2008年12月6号)作者:涂涂
都知道《资治通鉴》,但没几个人读过。这么重要的一本书被锁闭在文言文里面,实在是可惜了。
《德川家康》大概是今年市面上最流行的书之一了,这书确实好看,不过每每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总会觉得它腰封上的那几句话有点刺眼:“中国只有两部书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资治通鉴》,一是《三国演义》。”
上面那句引文,是柏杨说的,出版商再印在腰封上,我想大概都是为了宣传的目的夸《德川家康》吧,不过硬要把这书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实在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儿不伦不类,特别是对于曾经以白话翻译过整部《资治通鉴》的柏杨来说。
虽然我觉得《德川家康》更像是一部历史励志小说,不过在出版商的宣传上,它首先是一部讲谋略的书,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商界人士都可以从中学习斗争技巧,我猜,《资治通鉴》会被拿来与《德川家康》并提,大概也因为在大部分人心里,司马光这部书,讲的就是谋略吧?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川家康》和《资治通鉴》的谋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能算是小儿科罢了。家康那些生存技巧,我们在《资治通鉴》里面可以读到更多更了不得的例子,便是丰臣秀吉闻名日本的“位攻”战术,和《资治通鉴》里面记录的那些战术大师比起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这一点,还是柏杨说的对,《资治通鉴》被锁闭在文言里面,影响不广,可惜了。不过,《资治通鉴》绝对不仅仅是讲谋略的书,虽然司马光私下的意思,确实也希望这书能给皇帝提供一点谋略上的参考,但更重要的,书里面传达的还是两千年间绵阳不绝的传统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治通鉴》和《明朝那些事儿》有点类似,二者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历史著作,惟一的不同,是当年明月写得太过浅显,而《资治通鉴》对历史的叙述、对人物的刻画,都要生动和深刻得多。
最近我正在读《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而且还真的存了一点点把这书和当年明月的写作比较一番的意思。其实早就有人说过,当年明月写明朝,基本上遵循的就是“纪事本末”的套路讲故事,相比之下,《资治通鉴》就宏大多了,不但故事都在,而且所有故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一目了然。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话,大概很少会有人动心去读《资治通鉴》,即便是白话版,而在读了《资治通鉴》之后,读者恐怕就再也不会满足于当年明月的叙述了。
最后絮叨两句,《资治通鉴》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自然是中华书局的校点版,不过我猜没有很多人有耐心读完20大册文言文的。至于白话版么,柏杨的译本自然最出名,不过把校尉翻译成警备队司令,水军大都督翻译成海军总司令,总是让人觉得别扭。我现在读的,是台湾学者黄锦鋐主持、二十七位台湾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合译的白话全译本,清浅好读之外,文字古雅,与原文的气韵颇为相合,是读起来最舒服的地方。当然,如果有耐心的话,我还是觉得,直接去读文言文,是最好的。
柏杨之外的另一种读法(图)
《广州日报》(2008年12月6号) 作者:一泓秋水
白话文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在上世纪末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文言文产生了很大隔阂。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简化字的普遍实施,读者对于古籍的阅读能力更是直线下降。一个鲜明的事例是,近年来,许多图书馆都发出了“古籍整理人才匮乏”的声音。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能够直接阅读古籍和文言文的读者与上世纪50年代之前相比大量减少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获取信息途径的增多,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人时间相对很宝贵,而非经专业训练就难以尽得奇妙的文言文让人望而生畏。由黄锦鋐主编,台湾二十七位教授合译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似可为古籍的“再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资治通鉴》的译本就出现了多种。但是,有的译文纯粹是出自现代人的眼光,很通俗,也很有逻辑性,但是没有文采。有的译本,译者喜欢发些感慨,评论是非。诸如柏杨先生就是如此。对于这种评论的得失,读者可以自行评判。但是,《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的做法也不失为良策:每页都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既解决了阅读原典时因文字古朴带来的困难,又直接接触到了原典。对于司马光自己的评论,本书在段落中刻意标明。此外,每一辑前增加了本辑所设计的朝代世袭表和主要官制对照表,阅读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黄锦鋐先生等二十余人,花费三年时间翻译此书,时间上虽然没那么长,人力却是更多。在我看来,本书最具特色的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每一页的严格对应。这种做法为读者搭建了通往历史的桥梁,不仅让读者毫无困难的进入了司马光的历史,而且可以增强文言文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原书文字即达300万字,再加上500万字的现代汉语,因此,本书的规模较大。但是,对于那些诚心希望吸收历史经验,“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读者而言,读完本书并不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结构,书中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易看出。如果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参照,必有更多的收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加入了大量的“臣光曰”,而富有批判精神的柏杨,在翻译时也夹杂了自己的“私货”,他甚至将自己阅读《资治通鉴》的感想结集成《柏杨曰》。两“曰”相距千年,历史的沧桑尽在其中。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宋]胡三省
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公之《资治通鉴》,其沦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清]曾国藩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
中国有两大部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毛泽东
书摘插图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淮阳王
更始元年(癸未,23)
1.春,正月,甲子朔日(正月壬子朔,甲子日当是十三日),汉军和下江兵一起攻打甄阜、梁丘赐,将他俩杀了,又杀了两万多个士兵。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带领军队想占据宛县,刘縯和他们在清阳县一带交战,大败严尤、陈茂,就包围宛县。在此之前,青、徐二州的盗贼虽有几十万人之多,可是,始终没有公文、号令、军旗、编制;等到汉军兴起,都称将军,攻城掠地,寄出书函,指责王莽之罪。王莽知道这件事,就开始惧怕。
春陵戴侯的曾孙刘玄在平林兵里,称为更始将军。这时汉军已有十多万,众将商议认为军队众多而没有一个总管的领袖,想立刘氏来顺从大家的愿望。南阳郡的豪杰和王常等人都想立刘縯;然而新市兵、平林兵的将帅以不守军纪为乐,害怕刘縯的威严明察,贪恋刘玄的柔弱无能,预先共同决定策立他,然后再召刘縯前来,表示他们的意见。刘縯说:“各位将军希望要尊立宗室,非常好!然而如今赤眉兵在青、徐二州兴起,人数有几十万,如知道南阳立宗室为领袖,恐怕赤眉也会立宗室为领袖,这样,王莽还没消灭,而宗室就开始相攻,这将使天下人不知所从,疑窦丛生,而自损其权,不是破王莽的好方法。舂陵县距离宛县只有三百里路罢了,突然自行立起领袖,成为天下攻击的目标,让后来人承受衰败,这不是好计。不如暂且称王来发号施令,而王势也足以斩杀众将。如赤眉所立的人贤德,那么,我们率领人马前去追随他,他一定不会夺取我们的爵位;如现在我们不立领袖,等消灭王莽,降服赤眉,然后再上尊号,也不算迟。”众将多数说:“好!”张印拔剑击地,说:“对事疑虑就不能建功,今天的议决,不能不同!”大家都顺从他。二月,辛巳朔日(初一),在清水沙洲中筑土建坛,刘玄登上皇帝之位,向南站,接受臣子们的朝见;可是,他惭愧流汗,举手而不能说话。于是大赦,改年号,派族父刘良做国三老,王匡做定国上公,王凤做成国上公,朱鲔做大司马,刘縯做大司徒,陈牧做大司空,其他都是九卿将军。因此豪杰失望,很多人不服。
2.王莽想向外界表示内部的安定,就将自己的须发染黑,立杜陵人史谌的女儿做皇后;设置后宫,各位称号比照公、卿、大夫、元士的,一共是一百二十人。
3.王莽赦天下,下诏说:“王匡、哀章等人讨伐青、徐二州的盗贼,严尤、陈茂等人讨伐前队众敌,公开告诉他们来降的不杀、守约不变;如再迷惑而不解散,将派大司空、隆新公(指王邑)率领一百万的军队灭绝他们。”
4.三月,王凤和太常偏将军刘秀等人向昆阳、定陵、郾三县进行说服宣令的工作,也都归顺了。
5.王莽知道严尤、陈茂被打败,就派遣司空王邑很快赶去,和司徒王寻派出军队去平定华山以东的盗贼;同时征召通晓六十三家兵法的人为军官,派巨人巨毋霸做垒尉,又将那些猛兽虎、豹、犀牛、象等赶出来,借以助长军队的威势。王邑抵达洛阳,州郡分别遴选精兵,由州牧、太守亲自率领,决定前来会合的有四十三万人,号称是一百万人;其他在路上的,军旗、粮秣装备,长达千里,源源不断。夏,五月,王寻、王邑从颍川郡南边出发,和严尤、陈茂会合。
众将见到王寻、王邑军队盛大,都转身逃跑,进人昆阳县,惊慌不安,为妻儿忧愁着想,想解散回到各城去。刘秀说:“如今军队粮食既少,而城外贼寇强大,合力抵抗,功业或许还能建立;如想分散,在形势上一定不能都保全。并且宛城还没攻下,不能互相救助;昆阳县如被攻下,只要一天的时间,众部也就被消灭。如今不心胆相同,一起来成就功名,却反而想守住妻儿财物吗?”众将发怒说:“刘将军怎么敢如此!”刘秀笑着站起来。恰好侦骑回来,说:“大军快到城北,军阵长几百里,看不到它的后边。”众将平素小看刘秀,等到紧急之时,就互相说:“另请刘将军计谋这件事。”刘秀又替他们计划成败,众将都说:“好的。”这时城里只有八九干人,刘秀派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防守昆阳县,夜里和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个骑士从城的南门驰出,到外面去收集军卒。
这时王莽军队到达城下的将近十万人,刘秀等人几乎不能出城。王寻、王邑放纵军队包围昆阳县,严尤劝王邑说:“昆阳城虽然不大,可是,却很坚固,如今僭位的人在宛县,急进大军,他一定会跑走;宛城被打下,昆阳县自然也就降服。”王邑说:“我过去包围翟义,因不能活捉他,而被贵陉,如今率领百万大军,遇到城邑而不能攻下,不能显示威严。应当先屠灭这城,践血而进,前面唱着,后面舞着,难道不是很快活吗?”于是,将它包围几十层,所列军营,以百计算,铙鼓的声响,远传几十里,有的挖地道,用童车、楼车撞城,弓弩连着乱射,箭下如雨,城里的人都扛着门板打水。王凤等人请求投降,不被许可。王寻、王邑认为顷刻之间就可成功,而对军事不加忧虑。严尤说:“兵法:‘包围敌城要留个缺口。’应该使他们能逃出,而使宛城害怕。”王邑不听他的话。
6.棘阳县守长岑彭和前队副严说一起防守宛城,汉军攻击它几个月,城里人吃人,就以城投降;更始进入,以它为都城。将领们想杀岑彭,刘縯说:“岑彭,是一郡的长官,专心坚守,这是他的节操。如今兴起大事,应当表扬义士,还不如封他来得好。”更始就封岑彭做归德侯。
7.刘秀到了郾县、定陵县,就派出众营的兵卒;可是,众将贪爱财物,想将兵卒分开防守。刘秀说:“如今若是打败敌人,珍珠宝物将多一万倍,大功就可成功;如被打败,头颅都无法保住,哪里还有财物呢!”于是,就派出所有的军队。六月,己卯朔日(初一),刘秀和众营官兵一起前进,自己率领一千多个步兵骑士做前锋,距离大军四五里而摆好阵势。王寻、王邑也派遣几千兵卒和他们交战,刘秀冲上前去,砍了几十个首级。众将高兴地说:“刘将军生平见到小敌胆怯;可是,如今见到大敌却勇敢,非常令人奇怪!并且又处在军队的前面,我们请求能帮助将军!”刘秀又向前推进,王寻、王邑的军队后退,众部一起趁此机会,砍了几百、上千个首级。接连打胜,就向前进,众将的胆气越发雄壮,没有一个不是一个抵挡一百个,刘秀就和三干个敢死的士兵从城西的水上冲向敌人的中军将军的营帐。王寻、王邑轻敌,亲自率领一万多人巡行军阵,敕令众营都按照部署,不得乱动,独自迎上前去,和汉军交战,失利,而大军又不敢擅自相救;王寻、王邑的军阵混乱,汉军趁着锐势将他们打垮,就杀了王寻。城里的人也击鼓哗噪而出,城里城外的势力结合在一起,喊声震动天地;王莽的军队被打得大败,逃跑的人互相践踏,躺在地上的尸体,长达一百多里。刚好那时打大雷,刮大风,屋瓦都被吹走,雨下如灌注一般,滍川涨水溢出,虎、豹都十分畏惧,士兵掉在水里被淹死的,以万计算,滍川之水为之而不能流通。王邑、严尤、陈茂装备轻便,骑马踩在死人身上,渡水逃走,汉军获取他们所有的器械饷糈,多得没法计算,捞了几个月都捞不完,有的就将剩余的烧了。士兵奔逃,分别回到自己的郡去,王邑单独和他所率领的几千个长安的勇士回到洛阳,关中听到了这个消息,为之震动害怕。于是,全国豪杰很快一致响应,都杀死自己的州牧、太守,自称是将军,用汉氏年号,等待诏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天下都是如此。
8.王莽听到汉军说王莽用毒酒杀死孝平皇帝,就在王路堂会合公卿,打开以前为平帝向上天请命而放在匣子里的策文,哭着拿给臣子们看。
9.刘秀又向颍川郡进军,攻不下父城县,驻军在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监督五个县,被汉军所捕。冯异说:“我有老母在父城县,希望回去,占据五城来报效功德!”刘秀允许他。冯异回去,对父城县长苗萌说:“众将多数凶暴强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不加抢劫,看他言语举动,不是一个普通人!”就和苗萌率领五个县的官民投降。
10.新市、平林众将因为刘縯兄弟的威名愈来愈大,暗中就劝更始帝刘玄将他们除掉。刘秀对刘縯说:“事情即将不妙。”刘縯笑着说:“常常像这样的。”更始大会众将,拿刘縯的宝剑看;绣衣御史申屠建随即献上玉块;更始不敢发令。刘缜的舅舅樊宏对刘縯说:“申屠建难道没有当年范增杀刘邦的意思吗?”刘縯不理。李轶以前和刘縯兄弟很要好,后来又去谄媚侍奉新近得宠的人。刘秀告诫刘縯说:“这人不能再相信!”刘縯不听。刘縯的部将刘稷,在全军中是最勇敢的,知道更始登位,就发怒说:“原先起兵图谋大事的,是伯升兄弟。如今更始算什么!”更始派刘稷做抗威将军,刘稷不肯,更始就和众将布置几千个士兵,先逮捕刘稷,打算将他杀了,刘縯就坚决为他争论。李轶、朱鲔趁机劝更始将刘缜一起抓起来,当天就将他俩杀了;而派族兄光禄勋刘赐做大司徒。刘秀听到了这个消息,从父城骑马疾驰到宛县谢罪。司徒部属迎接刘秀,加以吊唁,刘秀不和他们私下交谈,只是深深地引过归己罢了,不曾自夸昆阳之战的功劳;又不敢为刘縯穿着丧服,饮食说笑和平常一样。更始因此惭愧,任命刘秀做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
11.道士西门君惠对王莽卫将军王涉说:“谶书记载刘氏应当再次兴起,国师公的姓名即是。”王涉就和国师公刘秀、大司马董忠、司中大赘孙伋商议,用所统领的兵卒劫持王莽,投降汉室,而保全宗族。秋,七月,孙伋拿他们的计谋告诉王莽,王莽就召见董忠,加以诘问指责,想借机将他击杀。派武士用斩马剑将董忠劈死,逮捕他的宗族,用纯酢、毒药、白刃、丛棘合在一个圹穴里而予以埋葬。刘秀、王涉都自杀身死。王莽因为王涉是他的亲人,刘秀(指刘歆)是他的旧臣,厌恶他们的内乱,所以就隐匿对他们的诛杀。王莽因为军队在外被打败,大臣在内反叛,两侧没有可信之人,不能再远念郡、国,就将王邑召回,做大司马,派大长秋张邯做大司徒,崔发做大司空,司中寿容、苗诉做国师。王莽忧愁烦闷,吃不下东西,只是饮酒、吃鳆鱼;读军书疲倦,就凭几而睡,不再就寝。
12.成纪人隗崔、隗义,上邽人杨广,冀人周宗一同兴起军队来响应汉军,攻打平襄县,杀死王莽的镇戎郡大尹李育。隗崔的侄子隗嚣,平素有名声,喜好读经书,隗崔等人一起推举他做上将军;隗崔做白虎将军,隗义做左将军。隗嚣派遣使者聘请平陵人方望,派他做军师。方望劝隗嚣在平襄县之东建立高庙;己巳日(七月二十一日),祭祀高祖、太宗、世宗,隗嚣等人都自称臣子执事,杀马一起盟誓,来振兴辅助刘氏宗亲,寄出檄文给郡、国,指责王莽的罪恶。带兵十万人,击杀雍州牧陈庆、安定郡大尹王向。又分别派遣将领招抚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都归顺隗嚣。
13.以前,茂陵人公孙述做清水县长,有才能的令名,升导江郡卒正,以临邛县为行政所在地。汉军兴起,南阳人宗成、商人王岑兴起军队,进掠汉中郡,来响应汉军,杀死王莽的庸部牧宋遵,聚合几万人。公孙述派遣使者迎接宗成等人,宗成等人到达成都县,劫夺横暴。公孙述召集郡里的豪杰说:“天下人都以新室为苦,思念刘氏已经很久了。所以听到汉室将军来到,赶快到道路边去迎接。如今人民没有罪过而妇子被捕,这是贼寇,不是义兵。”就派人欺称是汉室使者,假借公孙述辅汉将军、蜀郡太守兼益州牧的印信,选择精锐部队,向西攻击宗成等人,将他们杀了,合并他们的部下。
14.前钟武侯刘望在汝南郡兴起军队,严尤、陈茂去归附他:八月,刘望登上皇帝的位子,派严尤做大司马,陈茂做丞相。
15.王莽命令太师王匡、国将哀章防守洛阳。更始派遣定国上公王匡进攻洛阳,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进攻武关,三辅为之震动。析人邓晔、于匡在南乡兴起军队,来响应汉军,进攻武关都尉朱萌,朱萌投降;进攻右队大夫宋纲,将他杀了;向西攻下湖县。王莽越发忧虑,不知道该怎么办。崔发说:“占代国家有重大的灾害,就用哭来压制它。应该告诉上天而求救!”王莽就率领臣子们到京城南郊,陈述他接受符命的始末,抬头大哭,气势竭尽,就伏地磕头。诸生、小民早晚聚集哭泣,为他们准备餐粥;哭得很悲伤的,就任命做郎官,以致郎官多达五千多人。
王莽任命九个将军,都用虎字做称号,率领北军几万个精兵,向东出发,将他们的妻儿送进宫里,作为人质。这时宫中的黄金还有六十多万斤,其他财物和它相等,然而王莽越来越吝啬,赐给九虎士兵每人四千钱;大家更加怨恨,没有战斗的意志。九虎到达华阴县回溪,占据险要而自守。于匡、邓晔进击他们,六虎被打败逃走;二虎到宫阙请罪,王莽派使臣责问那些战死的人在哪里,二虎就自杀身死;另外四虎逃走了。三虎收集逃散的兵卒,去保卫渭口京师仓。
邓晔打开武关,迎接汉军。李松率领三干多人到湖县,和邓晔等人一起攻打京师仓,没有攻下。邓晔派弘农郡掾王宪做校尉,率领几百人,向北渡过渭水,进入左冯翊的地界。李松派遣副将军韩臣等人直接向西到新丰县,攻击王莽的波水将军窦融,追赶到长门宫。王宪向北到频阳县,所经之处,人们都来迎接而归降。众县的豪门大族各自兴起军队,称为汉将军,率领众人,追随王宪。李松、邓晔带领军队到达华阴县,而长安附近的军队从四方前来,会合城下;又听说天水郡隗氏正好来到,都争先想进城,贪图建立大功、掠夺财物的好处。王莽赦免城里的囚犯,都授给兵器,杀了大猪,喝它的血,和他们发誓说:“有人不替新室尽力的,由地神记住!”派更始将军史谌率领他们。渡过渭桥,都分散逃走;史谌只有徒然而返。众兵挖掘打开王莽妻、儿、父亲、祖先的坟墓,焚烧他们的棺椁以及九庙、明堂、辟雍,火光照耀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