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事旅游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解读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旅游经济 酒店管理 ,
作者: 马聪玲著
出 版 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5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3235764包装: 线装编辑推荐
本书采取了总体研究视角,梳理了中国旅游节事的发展历程。并引入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节事兴起的内在原因和存在问题,探索了政府的合理定位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促进地区节事旅游的协调发展,以及如何借鉴国际经验等问题。书中的主要分析立足于200多个中国本土旅游节事样本和大量的国际知名节事,重点对青岛国际啤酒节、南宁国际民歌节、奥运会、世界杯等进行了案例研究,以期为中国的节事旅游研究和实践奠定初步的基础。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节事表达情绪、传递感情、交流信息,彰显着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礼赞。旅游节事作为节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事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迅速兴起并风行于我国大江南北的旅游节事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自觉实践。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中国各类节事活动不乏成功案例,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效应,催生了一类新型的旅游形式和新兴的研究领域——节事旅游。旅游节事连同其他各种节事活动一起,构成了节事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在改革开放后的旅游发展中,无论对节事旅游的理论探索还是各地的节事实践都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节事旅游研究来看,节事(Festival&special Event)作为国外旅游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内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针对国内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非常缺乏。中国旅游节事总体发育状况如何?发展历程和运作模式与国外实践存在哪些不同?中国旅游节事产生了哪些主要问题以及具有怎样的体制背景?政府应该在旅游节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旅游节事下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出路何在?中国各类节事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旅游效应?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做好本地区内节事活动的规划和协调?从众多的节事旅游国际经验中,中国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借鉴?
由于发展阶段、研究视野的局限,对这一系列国内实践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尚未有研究者可以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本书是该领域的一项初步研究成果,旨在勾勒出中国旅游节事发展历程,探究其兴起的内在原因,分析产生的问题,探索政府的合理定位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促进地区节事的总体规划和协调,以及如何促进国际经验的本地化应用。
本书在引用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既有对节事的总体分析,也有对单个案例的全面解读,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提出了拟研究的问题、指出运用的研究工具并给出了基本思路和框架。在这一部分,着重对比了国内外节事旅游研究存在的诸多不同,指出中国节事旅游研究的方向,并对主要研究对象——旅游节事和节事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为后面的分析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节事的实践历程进行了梳理,着重描绘了中国旅游节事的整体发展态势,具体内容涉及旅游节事的兴起历程、原因、类型分析、时空分布、群聚与竞争以及组织运作等。在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大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联合推动了中国旅游节事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局限性,在推动旅游节事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旅游节事运作中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第四章通过对青岛国际啤酒节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两个国内知名个案的分析,探索了政府推动节事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目前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对中国旅游节事进行了理论剖析。第五章对旅游节事的属性和特征进行了探讨。现阶段,中国的旅游节事具有多重属性,具体表现为:文娱、体育、会展等多元化内容构成;公共服务产品和私人服务产品的双重属性;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个产业关联。旅游节事从内容到性质的多重性,决定了旅游节事具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但目前,国内旅游节事多由政府这一单一利益相关者提供,在提供过程中只重视政府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多重利益预期,这一矛盾使得政府提供备受外界压力而陷入困境。
第六章着重探讨了政府作为单个利益相关主体提供旅游节事活动的合理性、经验和问题。政府在作为出资者和主办者提供旅游节事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特别是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节事活动得以成功举办的关键。但政府过度参与也产生了节事发展的无序、低效和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深层原因在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政府预算的软约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政府办节的监督,另二方面需要明确旅游节事产权,通过产权交易实现市场化运作。基于此,论文在第七章指出应该探索中国旅游节事的多元化发展。首先,要明确政府在旅游节事中的合理定位,根据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退出旅游节事的私人服务生产领域,承担起作为旅游节事中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的职责。其次,要推动旅游节事从单纯政府主办向多元化筹资和公司化运作方向转变。
在第三章对节事的总体分析的基础上,第八章探讨了特定地区内不同类型节事、各种层级节事的协调问题,重点介绍了北京已经初步形成的节事三级结构,并且指出需要通过健全行业管理部门、壮大行业协会和学会、建立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等途径来协调和规范我国旅游节事的整体发展。
第九章和第十章重点介绍了节事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以及带给北京的启示。第九章从总体的角度加以阐述,第十章重点介绍了韩日世界杯对韩国的旅游效应。最后,第十一章通过对社会心理变化的观察,探讨了中国传统节日、国外一些节日以及背后的消费主义潮流,把节事旅游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研究视野之中。
作者简介
马聪玲,产业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助理研究员,北京旅游学会理事,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近年,在各类学术期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合作译著3部,合作编著1部。独立主持社科院财贸所重点课题《奥运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影响研究》,财贸所青年基金课题《2002年世界杯对韩国入境旅游影响研究》和《中国节事旅游发展研究》等:参与国家级及各省市委托课题和旅游规划20余项。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节事旅游、大型节事的影响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等领域。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评价
第三章 中国旅游节事总体分析
第一节 我国旅游节事的兴起
第二节 我国旅游节事类别分析
第三节 我国旅游节事时空分布
第四节 我国旅游节事的群聚与竞争
第五节 我国旅游节事的组织运作
第四章 我国旅游节事个案分析
第一节 青岛国际啤酒节
第二节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第三节 案例比较与总结
第五章 旅游节事属性探讨
第一节 旅游节事多重属性
第二节 旅游节事多个利益相关主体
第六章 旅游节事的政府提供
第一节 政府提供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政府提供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政府提供的合理性与问题成因
第七章 我国旅游节事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节 旅游节事中的政府定位
第二节 旅游节事市场化运作
第三节 旅游节事的商业赞助
第八章 地区节事发展的规划与协调——以北京为例
第一节 节事管理与规范
第二节 北京区县节事与休闲旅游
第三节 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与城市形象
第四节 2008奥运会与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
第五节 北京节事旅游的三级结构
第九章 节事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世界著名节事及重点地区
第二节 大型节事旅游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第十章 案例:2002世界杯对韩国入境旅游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韩国旅游业基本状况
第二节 旅游影响的方面和机制
第三节 对短期入境旅游的影响及成因探讨
第四节 世界杯的长期旅游影响
第五节 经验和借鉴
第十一章 未来展望:民族节庆与世界节日
第一节 我国节事旅游前景展望
第二节 洋节、消费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
结束语
附录
一、国外的主要节事简介
二、中国的主要旅游节事
三、节事相关主要国际组织简介
四、UFI认证的中国会展名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节事是节日(Festivals)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s)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节事引发的大量集中消费、带动举办地多个产业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全面变革,特别是节事的旅游影响备受关注。2004年,据美国旅游业协会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节庆活动是旅游者体验新的发现和有兴趣的文化活动;21%的美国成年人(约3100万人次)在旅行中参与了节庆活动。各地的艺术节和音乐节成为旅行中最受欢迎的节庆沽动。在西方,围绕各类节事逐渐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事件业(Event Industry),其从业人员也构成了独立的职业群体。节事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影响引起举办地的兴趣,这也吸引了举办地政府的介入。
与国外实践不同,中国的节事从来源上看,既有立足本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节庆活动,又包含政府策划的节庆和特殊事件,这些不同种类的节事在影响、运作方式和发展趋势上均存在很大不同。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旅游节事,这些节事多数经由政府本着“节庆搭台、经贸唱戏”的地方发展思路而策划创立、逐渐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促销的有效手段。随着吸引力的不断增强,这些节事出现了产品化的趋势。同世代相传的传统节庆活动不同,这些改革开放之后“自上而下”设立的旅游节事,经过了政府艰难的扶持过程,也经过了举办地社区的缓慢接受—认同—参与过程。其中,一些无特色的节事已经在大浪淘沙中销声匿迹,而一些特色鲜明、组织良好的节事则成为知名的节事。在我国旅游节事实践发展的短短20多年中,经历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节事的创办高峰期,主要目的在于招商引资和经贸交流;.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随着云南世博会的示范效应,各地开始重视节事对目的地的影响作用,主要目的在于经营城市、营销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