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物流规划体系及其基础理论研究
分類: 图书,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
作者: 吴刚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16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430127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本书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规划的框架体系、规划客体(即废旧产品)、规划参与主体、规划客体的规范回收、规划后评价等方面,围绕实现再生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了逆向物流规划体系及其基础理论。
本书适合交通运输、物流、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吴刚,男,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理论及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了包括省部级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8项,已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管理学报》、《中国软科学》等核心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逆向物流研究动态
1.4 小结
2 逆向物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2.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2.2 发展与资源及环境
2.3 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逆向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平台
2.4 逆向物流可持续发展
2.5 小结
3 基于补偿-递阶-反馈控制的逆向物流规划体系
3.1 逆向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逆向物流规划的目标及特征
3.3 基于补偿-递阶-反馈控制的逆向物流规划总体设计
3.4 基于补偿-递阶-反馈控制的逆向物流规划子系统设计
3.5 小结
4 逆向物流规划客体的聚类研究
4.1 研究假设
4.2 基于逆向物流的废旧产品聚类候选指标体系构建
4.3 废旧产品选择
4.4 废旧产品聚类候选指标优选
4.5 废旧产品聚类优选指标及取值
4.6 合并形成的新优选指标取值与因子得分取值方法比较
4.7 基于优选指标的废旧产品聚类
4.8 聚类效果测度系数评价方法
4.9 基于聚类效果测度系数对四种聚类技术进行评价
4.10 小结
5 逆向物流规划参与主体研究
5.1 逆向物流交易的治理结构
5.2 基于交易费用的逆向物流外包机理
5.3 基于EPR驱动的自营逆向物流案例分析
5.4 基于EPR驱动的逆向物流委托代理模型
5.5 政府对逆向物流的管制及其创新
5.6 小结
6 逆向物流规划的数据仿真及优控研究
6.1 研究假设
6.2 SD建模
6.3 电子废旧产品SD建模实证研究——以废旧电视机为例
6.4 仿真结果比较与试验优控
6.5 小结
7 废旧产品规范回收研究
7.1 废旧产品规范回收面临的公共资源悲剧
7.2 废旧产品规范回收监督博弈分析
7.3 对逆向物流EPR三种实施模式的现实分析
7.4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逆向物流EPR实施模式
7.5 废旧产品自愿规范回收的博弈论模型
7.6 重要推论
7.7 基于博弈论的逆向物流废旧产品规范回收策略
7.8 小结
8 逆向物流规划后评价的体系设计
8.1 逆向物流后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
8.2 逆向物流规划后评价的研究方法
8.3 逆向物流规划后评价的研究框架
8.4 小结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1绪论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本书在现有逆向物流规划研究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构建了逆向物流规划体系,并研究其基础理论,以使所规划的目标逆向物流体系中,能事先采取措施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再生资源回收率、回收的再生资源再利用率,降低逆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进而从根本上提高逆向物流体系规划和运行效率。
1.2.2研究的意义
本书的研究内容属于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完善逆向物流规划方法,丰富物流学、供应链模式、管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民和谐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2.2.1科学合理的逆向物流规划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美国企业每年在逆向物流上的花费超过35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该过程中的管理费用和再生费用,已占到企业总物流成本的4%。一些高技术企业通过实施适当的逆向物流作业,不仅减少了库存,而且还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40%。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不少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却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因此,通过合理规划,建立逆向物流体系等措施能够克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