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政治理论,
作者: (美)李帕特著,谢岳译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8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0808238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大师的又一部力作,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研究方法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和比较政治学的痕迹,但是这恰恰构成了其学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中国政治学界来说,如何将政党和选举研究赋予更加科学和国际化的意义,比较研究方法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本书旨在将政党和选举研究的主流方法论介绍过来,希望能够提高中国政治学界在政党与选举方面长期落后的研究水平。
作者简介
阿伦李帕特,1936年生于荷兰,1963年获得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政治学荣誉教授,国际著名的政治学家,新制度主义学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妥协政治》(1968年)、《多元社会的民生》(1977年)、《新兴民主国家的制度设计》(1996年)和《民主的模式》(1999年)等。
目录
致谢
表格
第一章 导论:目标与方法
一、选举制度的类型
二、基本方法论
三、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选举制度:类型、模式与趋势
一、选举制度的向度
二、选举制度的其他四个变量
三、多数决定选举制
四、比例代表制:单选区制与顿特公式
五、有效门槛
六、比例代表制:单选区制与非顿特公式
七、比例代表制:双选区制
八、中间型选举制:半比例代表制、强化的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与多数决定混合制
九、一般模式
十、选举向度之间的经验联结
十一、趋势
第三章 比例性偏差度、多党分化程度与过半数胜选
一、比例性偏差度的测量原则
二、选票—议席比例偏差度:绝对值与相对值
三、有效政党数
四、过半数胜选的产生
五、政党、政党联盟与派系
六、比例性偏差度与政党制度的相互影响
第四章 同一个国家选举制度之间规则的变化
一、单向度变化:选举公式
二、单向度变化:有效门槛与议会规模
三、进一步的检验
四、双向度的变化
五、选举制度的内部变化
第五章 双变量与多变量分析
一、双变量模式
二、多变量模式
三、回归分析
四、合并案例重复进行回归分析
第六章 其他四种潜在的解释
一、顺序选票结构对类型选票结构
二、选区名额配置不当
三、总统制政体
四、政党间的选举联系
第七章 选举工程学:限度与可能性
一、调整比例性偏差度
二、塑造政党制度与过半数胜选
三、选举改革的五个典型机制
四、选举工程与选举制度的稳定性
附录
A.比例代表制公式
B.比例性偏差度指数与政党制度特征指数
C.数据:来源、增补、校正与澄清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导论:目标与方法
除了小型的共同体之外,民主一定意味着代议制,在这种民主形态中,民选官员代表人民做决定。这些代表是如何被选举出来的呢?在代议民主中,这一必不可少的任务是由选举制度~将公民的选票转换成代表议席的一套方法——来完成的。因此,选举制度可以说是代议民主最基本的要素。
本书分析选举制度的运作及其政治后果,尤其是选举制度将选票转换成议席的比例代表程度,以及它们对政党制度的影响。我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民主国家——大多数为欧洲民主国家——实行的选举制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那些已实行多年的选举制度。我以选举制度三个最基本的属性来描述各种不同的选举制,它们分别是选举公式(例如,相对多数决定制、各种不同形式的比例代表制以及其他,等等)、选区规模(每一个选区应选名额)以及当选门槛(一个政党为取得代表权所需的最低支持度)。这三个要素——我稍后将对它们做更精确的界定一和代议机构的规模一起,对比例代表性与政党制度造成特别重大的政治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