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文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研究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
作者: 周天芸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334000版次: 1页数: 357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4350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香港的经济基础,探讨金融的需求特征;基于金融集聚理论,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特征;基于CEPA框架的“中国因素”,探讨中国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的联动特征;基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外部环境要求,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保证与基础设施情况。本书按照上述框架,分析和探讨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
周天芸 女,1966年生,浙江鄞县人。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在《世界经济》、《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金融专业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合著《中国保险投资问题研究》,译著《信用风险模型与巴塞尔协议》等,主持和参加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重要课题的研究,现任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领域是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
第一章 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理论
第一节 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
第二节 客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
第三节 环境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
第四节 国际金融中心的轮式模型
第五节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
第一节 国际金融中心评价的指标类型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中心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
第二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环境
第三章 香港金融中心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 香港金融中心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香港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第四章 香港的经济与金融发展
第一节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
第二节 香港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三节 香港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第三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
第五章 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香港的银行机构
第二节 香港的保险机构
第三节 香港的证券机构
第四节 香港的基金机构
第六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机构集聚
第一节 金融集聚的理论
第二节 香港金融机构的集聚
第三节 香港金融机构的集聚效益
第四节 香港银行体系的竞争状况
第四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场
第七章 香港金融市场的结构与规模
第一节 香港货币市场
第二节 香港股票市场
第三节 香港债券市场
第四节 香港基金市场
第五节 香港外汇市场
第六节 香港黄金市场
第七节 香港衍生品市场
第八章 香港金融市场的“中国因素”
第一节 中国因素所体现的A股、H股
第二节 中国因素的数据特征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A股和H股互动的实证与经济解释
第五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制度
第九章 港币的自由兑换及其国际声誉
第一节 香港的汇率制度
第二节 外汇基金与港币的稳定
第三节 三项优化联系汇率制度的措施
第四节 稳定汇率水平的货币改革
第十章 金融监管环境与政府效率
第一节 分业监管的框架及内容
第二节 货币管理制度及其特点
第三节 基本法律制度环境
第四节 政府干预及政府效率
第十一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
第一节 香港存款保障计划
第二节 商业信贷数据库
第三节 香港的支付结算体系
第四节 内地与香港在支付结算系统方面的合作
第六篇 “中国因素”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
第十二章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
第一节 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
第二节 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形成
第三节 CEPA的合作框架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
第十三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
第一节 竞争和发展的经济假说
第二节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劣势
第三节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提升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理论
第一节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
主体析因型金融中心理论强调从金融机构出发对金融集聚现象进行的研究,揭示金融中心产生的原因。根据研究方法与学科背景的不同,主体析因型理论可分为:自然发展理论、政府引导理论、金融集聚理论、规模经济学理论。
一、自然发展理论
自然发展理论也称“需求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中心是顺应经济发展需要自发形成的,强调金融中心是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体而言,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必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应增加,通过市场机制刺激金融供给扩大,于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逐步扩张,即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自然反应。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然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大致包括两方面:经济发展金融中心论和城市发展金融中心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