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最喜爱的情感读本—你不必完美

分類: 图书,少儿,励志/成长 ,
作者: 焦育 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18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474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共八册,通过真挚感人的情感故事,张扬人间之真爱、人性之善良、生命之美丽,使读者在阅读的震撼中,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爱与被爱、学会豁达与宽容。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团中央、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委正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活动。本套丛书着眼情感教育,用真挚感人的情感故事,用人间真爱、生命美丽、人性善良来熏陶青少年,必能为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涂抹上温馨的人性底色。
目录
一、你不必完美
你不必完美
我从何处来
最美丽的笑容
手掌上的阳光
热爱生命
我的生活
二、成功就在下一个路口
至尊的独立
为失败做准备
别被他人的话击倒
走向生活
爱因斯坦求职记
跑过冬天
我的第一首诗
烧炭工和绅士
六英尺四英寸
三、亲情昼夜无眠
合欢树
慈父家训
父爱昼夜无眠
十五岁少年和他的九弟妹
最好的忠告
给我未来的孩子
趁父母还健在
打个电话给家人
创造九章(节选)
四、智慧的火花
山苏花
树叶的故事
流沙岁月
石崮和洼地
小木偶日记和一扇奇怪的门
关于“狐狸和乌鸦案”之争的情况综述
城里的老鼠和乡下的老鼠
上帝创造母亲时
五、人的高贵在灵魂
人的高贵在灵魂
魔毯
用文学经典滋养年轻一代
我的精神家园
读书苦乐
做个快乐读书人
读书要有缘分
六、穿越历史的烟云
戈壁有我
天地苍茫一根骨
风清月白一草堂
长城秋雨夕
阳关雪
岳阳楼记
沉船——为邓世昌而作
羞女山
七、引领人类前进的巨人
论贝多芬
人类需要梦想者
诺贝尔遗嘱诉讼案
我的父亲爱迪生
霍金,用手指说话的科学巨人
勇气
让高墙倒下吧
八、和一朵花说话
雪的面目
白色的山茶花
走近大海
暖雨
天籁
阳光
和一朵花说话
多变的脸
书摘插图
一、你不必完美
你不必完美
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是无法要求完美的。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致无人能始终不出错。
好几次,当我必须告诉我的孩子们我在某件事上做错了时,我多害怕他们不再爱戴我。但我非常惊奇地发现,他们因为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更爱我。比较起来,他们更需要我诚实、正直。
然而,有时人们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也许我们的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瑕;也许我们的朋友常念叨我们的缺点,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改正。而他们难以谅解的是,我们的过失总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触痛了他们的心。
这让我们感到内疚。但在承担过错之前,我们必须问问自己,那是否真是我们应该背负的包袱。
我是从一个童话中得到启示的。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咯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它们都不是它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找寻……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的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正是失去,才令我们完整。一个完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永远无法体会有所追求、有所希冀的感觉,他永远无法体会爱他的人带给他某些他一直追求而得不到的东西的喜悦。
一个有勇气放弃他无法实现的梦想的人是完整的;一个能坚强地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的人是完整的——因为他们经历了最坏的遭遇,却成功地抵御了这种冲击。
生命不是上帝用于捕捉你的错误的陷阱。你不会因为一个错误而成为不合格的人。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天。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
当我们接受人的不完美时,当我们能为生命的继续运转而心存感激时,我们就能成就完整,而别的人却渴求完整——当他们为完美而困惑的时候。
如果我们能勇敢去爱、去原谅,为别人的幸福慷慨地表达我们的欣慰,理智地珍惜环绕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就能得到别的生命不曾获得的圆满。
我从何处来
茫茫无际的空间啊,不可思议!悠悠无尽的时间啊,不可思议!在这空间和时间交叉点的此时此地而有小小的我,尤其不可思议。
我是从哪里来的呢?没有我之前,我在哪里呢?没有我之后,我将到哪里去呢?
我为什么不在别的星球上呢?不在别的星系里呢?
我为什么不在古代呢?比方说,我为什么不是春秋的孔子,周游列国之后,整理《诗》《书》,和弟子谈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呢?我为什么不是宋代的苏东坡,坐在西湖边上,把酒拈须,吟什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呢?我为什么不觉得自己是法国的拿破仑、美国的富兰克林,或者此时此地的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人呢?我为什么不是我国的张三、李四,英国的约翰、玛丽,俄国的伊万、安娜……呢?
你聪明的,请告诉我。
无穷的父母的父母
你说,我是我的父母生的。
好!我不必去思考我为什么不生在别的天体上了。因为我的父母就出生在地球上。
同样的道理,我为什么会发现自己在此时此地,因为我的父母生活在此时此地。
没有父和母,就没有我。
他们都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路,比方父亲几乎被淹死,母亲曾经被炸弹炸伤过。他们都见过许多异性,但他俩结婚了,因为他俩年龄相差不多,性情比较相投,趣味比较相近。
他们或许是谁介绍的,而这谁又有他艰难曲折的生活史。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做了这么一个偶然的介绍。
再往前推,父亲有他的父亲和母亲,母亲也有她的父亲和母亲。这样,我的直系血亲尊亲属,由两个变成了四个。同样,他们又各有各的复杂的生活史。
再往前推,我的。父母”——也就是直系血亲尊亲属——的个数愈来愈多;而你可知道:世界上当时的人口却是愈来愈少。大约在我的祖宗28—29代之间,正是公元12世纪。当时你的、也就是我的父母共有四亿多人,和当时全世界人口总数相等。
这不是说,当时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你的父母呢?你当然不承认。不光是你,其实我也不承认。
我是什么道理呢?道理也许很简单:其中有些枝丫上的父母必定和另一些枝丫上的父母大量重复。
当我的n代某个父母未形成受精卵前,我的n+1代的他(她)的父母是不是健康地活着呢?那是一定的。否则,就不会有我的n代某个父或母,最终也不会有我,真是侥幸得不可思议。
我的分子和原子
有一次我问一个朋友:“当时上百万上千万的精子(有的书上说:每次射出的精子数为2—5亿,有的书上说几百万个)奔向一个卵子的时候,只有那方向对头、游得最快的一个精子,才有可能与卵子结合而成为受精卵。后到的其他千千万万个精子都被拒之卵外(当然有—卵或n卵双生或多生的孪生子,但不影响我下面提的问题)。这个受精卵后来发育成为今天的你了。现在我要问的问题是:如果当初不是这个精子,而是另一个精子跑在前面与卵结合了,那么这个受精卵发育出来,是不是还是今天的你呢?”
“当然不是!”他斩钉截铁地说。
我认为我这个朋友的答案是正确的。
“换一个精子不是你,同样,换一个卵子也不会是你,而一个卵子只能活几小时到几天,再加上刚才说的精子数目,你之成为你的几率真是太小了,你应当为你的出现庆贺!”
现在再回到分子或原子。
今天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进行新陈代谢,也就是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吃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排出尿素、尿酸、食物残渣、废物等等。我们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不同长短时期都全部变换更新。总之,许多分子、原子在我们身体里出出进进。
共同生活在一个室内的人,空气从你的鼻孔里钻出来,又从我的鼻孔里钻进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许多分子、原子,从一个人的身体里跑出来,通过食物、水、空气,又钻进另一个人的身体里去;扩大到整个地球,所有参加生命史循环的分子、原子,都出出进进于所有植物、动物、人类(包括你和我)的身体。
我不可能是孔子、苏东坡、拿破仑、富兰克林等人,但曾经出入过他们身体的,甚至曾组成过他们身体的某个分子、原子,也许曾经到过我的身体中,甚至曾经组成过、组成着我的身体。同样,曾经是我的分子、原子,也会跑到别人(一个普通人或者未来的一个伟人)身体里去,暂住或者呆一段时间。
我的起源
即使将受精卵算作我的开始,但是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有我。
推迟到婴儿初生,也还没有自我意识。要到牙牙学语的时候,才渐渐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
有人说:“我”是与“我的”相关联的。在外界,有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花衣服、我的小手绢、我的布娃娃、我的皮球……在自身,有我的鼻子、我的眼睛、我的手、我的牙齿、我的舌头……所有这一切,形成了“我”这一意识。而这两方面,自然是我自身的一切,比如我的肌肉、皮肤、神经、牙齿……是形成“我”的主要方面。
我是我的肌肉、皮肤、神经、牙齿等等的总和,然而又不是机械地拼凑。
有一次,我上医院拔了一颗牙,回到家中、回到办公室,亲人们、同志们都没有发现我有什么异样,仍然照常地招呼我。这使我发现了一个公式:
我-一颗牙齿=我
依此类推,如果我拔掉几颗牙齿,挖掉一只眼睛,切掉两条腿,割掉一个肾脏,周围的人当然会发现我有些异样,但是仍然会亲切地招呼我,我自己也觉得我还是我。
如果再推下去,事情就会从量变引起质变。一个是去掉我的要害器官:心脏、大脑,我就会意识不到我了。当然,这是就今天的科学水平说的,现在开始可以用人工心脏或者做心脏移植手术了,但是换脑袋还是明天或者科学幻想小说的事。自我意识会跟着脑袋转,而不会跟着别的任何器官或所有其他器官的总和转。
另一个是去掉我的一般组织或器官,去到一定限度,生命也将解体。没有我的生命,当然也就失掉了我。
这就是说:我不是我的机体各部分的简单的、机械的总和。当我死后,我的各部分机体都还在这里,即使并没有被分割开,但是我已经消逝了。
这就使人想起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我不思了,或者我不能思了,我就不在了。这话有些道理。
最美丽的笑容
那是1992年我服务于洛杉矶市警察局的时候,一个深夜我奉无线电调度奔赴一个车祸现场。
车祸发生在好莱坞101高速公路上,我赶到现场的时候已经有两三部警车到达,可救援车辆还在途中。
这是一起恶性车祸,有六部汽车撞成一团,起因是一个酗酒驾车的家伙疯狂变道驾驶。无辜受伤者不少,而肇事者却只是擦破皮而已,他已经被先行抵达现场的加州公路巡逻队拘留。
一位非华裔警察告诉我有一名华裔女子伤势非常严重,而且不大会说英文,希望我去照顾一下。
当我走近伤者的时候,一位已经守候在那里的白人警察起身朝我走来,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对我轻轻地摇了摇头,我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伤者没有什么希望了。
她被笔直地放在高速公路旁边,脸朝上,静静地躺着,周围都是鲜血。我在她身旁蹲下来。
“很疼吗,小姐?”我用汉语问她。“你是中国人?”她奇怪地盯着我看。我一边检查她的伤势,一边顺口嗯了一声。
“太好了,真没有想到在美国还能碰到中国警察。”她有些兴奋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我发现她伤势很重,腹部严重受挫,而且右腿大量出血。这种情况已经大大超出了我所能应付的范围。“你肯定没有系安全带。”我说。她轻轻应了一声,我知道她此时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你很年轻吗?”我没有想到她会突然问我这个问题,“我今年22岁。”我一边回答一边开始注意她。她眼睛不大,但眼睫毛很长,鼻子虽不高,可是搭配上那张小嘴让人看着非常舒服。她给了我一个淡淡的微笑: “我25岁。”
她脉搏跳得非常快,而且浑身发抖,这是严重内伤和大量失血的直接反应。我起身打算去车上拿条毛毯。 “请你别走好吗?我现在很不舒服,希望你在旁边陪我说说话。”我心里一震,我亲临过很多车祸现场,看到过不少悲惨的场面:被撞得只剩下半边脸的,手脚脱离身体的,血肉模糊的……车祸后的伤者最通常的反应便是极度恐慌,大喊大叫,可她此时的语气显得惊人的平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