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别墅传

分類: 图书,建筑,建筑艺术,
作者: (美)托克(Toker,F)著;林鹤译
出 版 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5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218485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流水别墅传——赖特、考夫曼与美国最杰出的别墅》传主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别墅,一部传奇,又是一部侦探小说。理由有下面充满妙趣的六点:
1,它建于瀑布之上,因它匹兹堡一荒郊野岭成为世界旅游者和建筑爱好者朝圣的地方;
2,流水别墅1934年冬天开始设计,37年完工,次年就举世闻名;
3,据说它是建筑大师赖特一个上午设计出来的,由于它,赖特被推上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的宝座;
4,业主考夫曼是个犹太百货商店大亨,就是凭借此建筑打入上流社会,在这里款待爱因斯坦、罗斯福、弗里达等人;
5,考夫曼的儿子一直标榜他是推动此建筑诞生的关键人物,实际内幕扑朔迷离,《流水别墅传——赖特、考夫曼与美国最杰出的别墅》也是考夫曼一家的家庭悲喜剧和他们风流故事的大集合;
6,《流水别墅传——赖特、考夫曼与美国最杰出的别墅》作者是一美国大学里建筑史名教授,耗时18年,探微索秘,写下这样一本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讲故事,展示了美国的建筑史、艺术收藏史、社会史,是一本可深可浅的好书。
内容简介
《流水别墅传》这部传记讲的不是哪个人,而是20世纪最著名的别墅。自从1937年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瀑布上高高建起这座别墅以来,学界和公众对它的赞誉经久不衰,可它的来龙去脉却始终是云山雾罩的,没人说清过。
当年赖特受命设计这座别墅时,年近七旬,华年已逝,往昔的盛名也早就一去不返。他手头没有工作,而此时正值大萧条期间。匹兹堡的百货商店大亨埃德加•考夫曼是“美国最机灵的零售商”,这位慈善家野心勃勃地要造出一件举世闻名的建筑作品,他走进了赖特的人生。他们二人的合作出人意料:一方是几乎毫不在意现代建筑的犹太裔商人,另一方是对犹太人戒心重重的现代主义大师。然而,这两个人齐心协力建成的非凡建筑影响深远,让他们双方都名满天下,而且把赖特推上了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的宝座。
《流水别墅传》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家庭剧,剧中人包括考夫曼、他美丽的堂妹兼妻子莉莲、他们的儿子小埃德加,这个故事的核心要素是小埃德加如何影响了流水别墅的诞生,并推动它声名日隆。
《流水别墅传》里说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大人物,比如弗里达、爱因斯坦、卢斯、罗斯福,它让我们看到,是什么导致了埃德加•考夫曼的别墅不但成为赖特的杰作,还在整个美国社会中广受膜拜。
本书带给读者的一份愉悦在于它生动描摹了匹兹堡的上流社会,从社会意义上看,这个阶层是倒退保守的,而他们在品位、嗜好和性趣方面却无比热爱奢华和宏大。
富兰克林•托克在漫漫十八年里沉浸于流水别墅的研究。只有他才胡讲得清这个令人瞩目的传奇万古长青噗我们介绍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座私人别墅,还有创造它、享有它的那些迷人角色的戏剧人生。
作者简介
富兰克林•托克(Franklin Toker),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及建筑历史专业教授,出版过多本专著,分别介绍加拿大法语区的教堂建筑、佛罗伦萨的古代大教堂(他参与过其发掘工作)以及匹兹堡的建筑与城市发展状况。曾获得过波特奖(Porter Prize)和希区柯克奖(Hitchcock Award)。托克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他的家族已经在加拿大法语区生活了七代之久,他曾就读于麦吉尔大学、奥柏林学院和哈佛大学。托克曾任建筑历史学会主席,现在与家人住在匹兹堡。
目录
中文版序 Ⅰ
译序 Ⅲ
流水别墅年表
序曲 走近流水别墅
第一章现代建筑界的咸鱼计划翻身
第二章匹兹堡的老考夫曼蒙受着另一种羞辱
第三章熊奔溪:默默等待的大地
第四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想找个客户,结果找到了一位赞助人
第五章流水别墅的设计方案艰难孕育了九个月
第六章把流水别墅盖起来
第七章流水别墅完成了室内设计
第八章塑造流水别墅(一):大肆宣扬好做推销
第九章塑造流水别墅(二):让美国买账的口碑传诵
第十章流水别墅是考夫曼家的陈列橱窗,反之亦然
第十一章冬天里的文艺复兴巨子
第十二章小埃德加•考夫曼:流水别墅真正的君主
终曲属于我们自己的流水别墅
作者鸣谢
资料来源说明
图片版权
书摘插图
第一章现代建筑界的咸鱼计划翻身
变得太摩登是最危险的。你很容易转瞬之间就过气了。
——奥斯卡•王尔德
讲述流水别墅的历史一定得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人手,因为他早就构思了这么一座翱翔在瀑布上的别墅,那时候老考夫曼还不敢设想在熊奔溪依样造房子呢。但是我们这个故事里的赖特,却不是后来众口一词夸耀着的那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他这位建筑师在大萧条时期饱受折磨,倒是全靠着他最著名的建筑给了他生机,正如那座建筑从他的身上汲取生机一样。
1959年,赖特以91岁高龄去世,当时他依然很活跃,名副其实地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到那时为止,他自我磨砺手艺的历程已经超过了70年之久,其间他盖成了四百多座建筑,未建成的方案数目还要再翻一番。在建筑历史上,他的事业真是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画家完成的作品可以比建筑师多一千倍,因为布上油画不用花多少时间,需要用的钱就更少。建筑师却正好相反,要用尽了他们的无数才情和客户的无数金钱,才能做成一件重要的作品。
因为赖特活了这么久,我们就会觉得他的事业永远是一路上升着的。但是他的事业之所以让人着迷,不是因为他获得了极度的成功,而是因为他有过一段蛰伏时日,在那些年里,他几乎没能盖成什么建筑,只是酝酿着日后将会用到的一些出奇制胜的想法。在这些想法中有一个孕育得最久,从1922年东京帝国饭店建成以后开始,一直持续到1935年设计出流水别墅。让赖特最感难堪的是这段不景气的后半截时间,在此期间,他只盖成了两座房子:1929年在塔尔萨市为他的表兄理查德•劳埃德•琼斯盖了一座别墅,四年以后又在明尼阿波利斯为马尔科姆•威利盖了一座别墅。
尽管赖特是艾恩•兰德(Ayn Rand)在小说《源泉》(Fountainhead)里塑-造建筑师霍华德•罗克(Howard Roark)时所依据的原型,在1930年代里,他遇到的困难却远比那个虚构人物的境况要恶劣得多。罗克也有敌人,但他青春尚在,还有远大前程可期。可赖特就不是这样了。到了1930年代中期那时候,赖特已经年近七旬(他出生于1867年,尽管他自己说是1869年),而且他的前程也和他的青春一样走到了尽头。他在建筑师和外行那里勉强还保住了点儿坏名声,却不是因为他曾在几十年前扮演过现代建筑开拓者的角色,而主要是因为他的脾气很坏,在没有新闻可说的日子里可以拿他来闲扯一下。
在1931年12月的《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上,发表了约翰•库什曼•菲斯特(John Cushman Fistere)的一段话,那些认为赖特已经完蛋的评论家们都是持这般看法的:
尽管如此,有很多人相信赖特先生的天才不仅局限于建筑师的角色,他们为了证实自己的意见,指出了他独特的个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则是,要想支持他五花八门的理论,他设计出来的建筑可算是够少的。即使是他最热心的门徒也很难列举出他的实际成就:拉金工厂、“日本的那个饭店”,还有在纽约市从来没有盖成的钢和玻璃的住宅。要说他是一位建筑理论家呢,赖特先生算不得出众,可要说他是一位建筑师呢,他却没贡献出什么作品来供人做个比照。
到了1930年代,甚至赖特的许多崇拜者也听天由命了,觉得他的确是退出了现代主义的舞台中心。1936年,纽约市的建筑师哈罗德.斯特纳(Harold Stezner)不得不承认:
在欧洲,沙利文和赖特都是鼎鼎大名、受人尊敬的……但这两个人几乎都没有什么机会来实践他们的天才,现在,沙利文早已过世,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就快濒临他的事业末日了。
最让赖特苦恼的是,历史学家和批评家们称许他早年的作品,却对他后来盖出的房子不闻不问。一位名叫费斯克•金博尔(FqskeKimball)的评论家写了一本《美国建筑》(American Architecture),却不肯把赖特的近作收进这本书里去,赖特在1928年写信给他道:“在过去这一两年里,我读到过很多为我而拟的讣告,而且像马克•吐温一样,我觉得自己的死讯都非常过甚其辞。”
赖特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遇到的困境似乎成了个悲剧,人们在三十年前还认为他是在全世界引领先机的现代建筑师。但是在那么早以前,“现代”指的是什么意思呢?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们并不是有意要发明一种新的风格,正好比12世纪的技师们也不是故意要去发明哥特式的。现代派和哥特式都起源于技术的创新,后来这些创新发展壮大,演化成了设计体系。现代主义早期的结构成就相对比较容易达到:1851年的伦敦水晶宫、1889年巴黎那座高过上千英尺的埃菲尔铁塔,都让建筑师看到了该如何去利用铁和玻璃。把铁炼成钢,用钢来加固混凝土,靠玻璃获得透明感,利用预制构件以及建筑元部件的可更换特点——这些施工技术方面的调整很快就会跟进,最终,相应的审美原则也会跟进。
但是现代建筑的核心问题既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审美问题;而是如何利用新材料来创造出一个人道环境的问题。这就要说到赖特及其导师路易斯•亨利•沙利文(Louis}tennr Sullivan)的独到成就了。赖特和沙利文都努力要结合19世纪影响最大的两位建筑理论家的思想:约翰•拉斯金(Tohn Rusldn),他提倡美好的、有触觉的、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建筑;还有欧仁一埃曼纽埃尔•维奥莱—勒—杜(Eugene-Emmanuel Viollet-le-Duc),他认为建筑要体现出结构理性主义。赖特在威斯康星大学里学过两个学期的结构工程专业,然后就退学了,他在1887年启动了自己的事业,去芝加哥在沙利文和丹克玛•阿德勒(Dankmar Adler)的手下做了首席绘图员。1890年,沙利文建成了严格遵循理性同时又有丰富装饰细节的温赖特摩天楼(赖特充当了他的助手),独具一格地把拉斯金和维奥莱一勒一杜相互对立的哲学结合成了一体。沙利文后来又在芝加哥建成了卡森一皮利一斯科特百货公司大楼,更深入地借鉴了装饰性很强的新艺术风格,但与欧洲人正相反的是,即使是在这座建筑里,沙利文仍然坚持遵从自己从工业建筑设计中得来的逻辑,而没有颠覆它。
1892年,赖特摆脱了沙利文的荫庇崭露头角,开始独立执业。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里,他建成了三件非常独特的作品,就算他再没建过别的房子,单凭这三件作品就足够确保他名垂史册了。1903年在布法罗市建成了拉金行政办公楼(Larkin Administration Building),极大地改变了办公塔楼的外观形式和社会环境;1904年在芝加哥郊区的橡树园建成了统一教堂(UnkyTemple),标志着对神圣空间的构思同样发生了根本变化;而1909年在芝加哥市建成了弗雷德里克•罗比住宅(Frederick:Robie house),则烛照了日后半数的美国战后郊区住宅(直接影响,或通过流水别墅产生影响)。在这十年里,赖特最夺目的成就是在德国出版界取得了辉煌的宣传胜利,出版了两卷本的华丽专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实际工程及设计方案》(Ausgefubrte Bauten und Entwurfe von Frank Lloyd Wright),介绍他的建筑以及设计方案。赖特一直声称,现代建筑中所有重要的部分都是从他那里来的。考虑到他一向的沾沾矜夸,这两卷本作品就像一阵冲击波,打中了欧洲的建筑界。直到隔了很久,到了1920年代,荷兰和德国的建筑师要想采用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实际工程及设计方案》里首次亮相的一些主题,仍然会觉得自己准备不足,应对仓促。
但是随后,正当现代运动开始在欧洲蓄势待发时,赖特却在美国本土陷入了恐慌境地。1909年,他的生活急转直下,和一位客户的妻子出奔欧洲,随后携她在自己深爱的塔里埃森营地公然同居,直到她于五年之后去世。丑闻不但吓跑了有可能来找赖特的客户,而且也把他的艺术家生活搅得一团糟。在1920年代里,这种混乱状况似乎严重地导致他对艺术不太一心一意了。他在东京设计了帝国饭店,又于20年代在洛杉矶建成了四座玛雅风格的住宅,这几座建筑都非常富于装饰性和新历史主义特点,因此批评家们就有了理由要提出疑问:赖特究竟还是不是一位现代主义者?
与1920年代的许多艺术家和政治家一样,赖特觉得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同时都在排挤他。站在他右翼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恢复秩序”的主张,在1920年代创作出来的大量艺术作品身上,都能看到这种主张投下的深重的保守主义阴影。比如,毕加索在1920年代创作的那些后立体主义作品,就明显比他早期的激进作品有了大踏步的后退。事实很快就证明,1920年代艺术界的保守主义只不过是一场更广泛的政治思潮的某个局部,欧洲正在普遍转向政治保守主义,1930年代它在艺术界和政治界达到极点时,就表现为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学说。在1920年代,欧洲同时努力培养着艺术的左翼和艺术的右翼,但美国却下定决心,转向了右翼。不止一位学者曾经评论说,世界大战让欧洲的建筑界逃向了未来,而美国的建筑界却逃向了过去。在1922年芝加哥论坛报报社大楼的设计竞赛中,建筑界向保守主义的这一转变体现得非常明显。共有263份候选方案,来自于23个国家,其中只有欧洲来的方案还保持着功能主义和极简装饰的特点,可这些实际上却是芝加哥学派在1890年代的特色。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以外,美国建筑师全都在钢结构的外面包上了历史风格的外衣,用到了古典主义、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式,还有乔治王朝风格——赖特和沙利文都没有人选。约翰•豪厄尔斯(John towells)和雷蒙德•胡德(Raymond Hood)赢得了这次竞赛,他们的方案是一个所谓的现代派哥特式设计,脱胎于法国鲁昂的天主教大教堂。
在美国,保守派建筑师(我们也很可以称之为保守主义者、学院派或者是历史主义者)左右这一行的时间从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开始,要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初。1930年代,在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主宰下,大萧条年代中的华盛顿特区新建成了一些巨型建筑,它们表明了保守主义势力仍然极为强大。传统派建筑师约翰•拉塞尔•波普(John Russell Pope)的成果颇丰,在1937年这一年里就同时落成了国家美术馆和杰弗逊纪念馆,它们和流水别墅都是在同一年完工的。1935年新建成了最高法院大楼,采用了毫不掩饰的古典主义风格,样子活像一座古希腊神庙,要不是看见上面装着电线的话,说它的建造日期是1835年或者公元前435年都行。难以置信,这些像史前古董般的东西居然会和流水别墅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建筑。
某些政府办公楼至少还含含糊糊地有点现代主义的味道。华盛顿的福尔杰图书馆比隔壁的最高法院大楼稍微多了一点点活气,但是它对现代主义者的自由平面和拒斥历史的风格却是敌意分毫不减。像雷伯恩住宅楼那样的庞然大物号称是“古典的现代派”(Classical modern),就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还一直都在盖个不停,甚至到了今天,只要预算能负担得起,它们就还能盖得起来。直到二战前夕,保守主义同样还主宰着美国的宗教建筑和学校建筑,尽管这一领域里君临天下的是哥特式而不是古典主义风格。即使时至今日,美国的哥特式也没有彻底完结,虽然它最后一次真正受人拥戴的例子是普林斯顿大学在1946年建成的费尔斯通图书馆。
在美国的住宅设计领域里,保守主义口味主宰一切的日子更为长久。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西米恩盖起了一座城堡,他一直在这座建筑上画蛇添足,直到他兜里的现金在1937年彻底花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