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 争吵不休的伙伴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军事,军事史,
作者: 本社 编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5-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8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3322428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这套大型丛书,汇集了国内名家研治抗日战争史的精心之作,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下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综合系列”等。每书专门研究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既深入透彻,亦全面具体,许多结论、观点都突破了过去学术界的习闻常说,显现当代学人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情怀。全套书构成对整个战争的全面、真实的大写真。可读性强,许多史事的反映都出乎意料,大量征引的资料都鲜为人知。的确是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和现代崛起和了解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力著。
内容简介
本世纪40年代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有关专题著作层出不穷,分别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作者之所以选择美援为题,因为它是40年代中美关系的一个焦点。它既包括商业贷款、财政馈赠,又包括“租借”军火供应和部队整训等军事内容,而围绕着美援的提供、获得、谈判、使用和控制过程,中美双方在合作共同抗日的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争执甚至是对抗。因此,透过美援这个现象,来观察这一时期中美之间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相互关系,也许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在研究方法方面,作者试图避免目前在这一领域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仅从美国对华政策这个单向度来观察和讨论中美关系,而是从双边关系的角度,即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对美政策这双向脉络来研究问题,力图回答下面一些重要的问题:
中国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向美国寻求援助?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立场为什么会从中立发展到援华?美援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在中美外交中的作用如何?中国是怎样得到并且得到了多少美援?这些美援的分配和用途怎样?抗战前期和后期以及战后初期的美援有何联系与区别?中国为美援付出了什么代价?美国又得到了哪些利益?
在传统的治史方法外,作者还试图利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某些希望中美外交政策制订的环境和决策者个人的作用,希望从历史的研究中,寻找出某种适当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
任东来,1961年生于长春。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全美社会科学理事会外交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挪威诺贝尔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和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研究员,著有《美国外交政策史》(合著),发表过被遗忘的危机《等国际关系、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史方面论又2余篇。
目录
序
前 言
第一章 有限援华(1937年7月—1940年9月)
1.通向援华之路
2.艰难曲折的求援外交
第二章 全面援华(1940年9月—1941年12月)
1.一亿美元贷款:国际与国内政治
2.《租借法》与中美抗日同盟形成
第三章 中美抗日同盟的加强(1942年1月—1943年11月)
1.五亿美元贷款:“租借战争物资的现金折合”
2.史迪威使华和中美“租借”物资控制之争
3.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的放弃
第四章 中美抗日同盟的危机(1943年12月—1944年11月)
1.同盟信任危机:十亿美元贷款要求与美军在华开支之争
2.同盟军事危机:缅北战役与史迪威事件
第五章 从有条件军事援助到无条件政治支持(1944年11月—1945年12月)
1.美国对华政策侧重点的变化
2.保持灵活性:国务院远东司的建议
3.中国人“拥有黄金”:财政部恢复黄金运华
4.美援与中国内战危机
第六章 美援的代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5年6月—1946年11月)
1.《中美商约》的酝酿与美国干涉中国战后经济法规的制订
2.《中美商约》的艰难谈判
第七章 美援与中美外交抗日同盟透视—代结论
1.美国援华的内容及其分析
2.美国援华:中美同盟外交的核心
附录一 附表
附录二 大事记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有限援华(1937年7月—1940年9月)
1.通向援华之路
(1)白银购买:美国对华贷款的先声
1937年7月8日,在“七七事变”消息尚未传到美国的时候,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以换文的形式达成一项白银协定,中国将继续向美国出售白银6200万盎司,价格为0.45美元一盎司。美国还允许中国以售银所得之黄金作抵押,从联邦储备银行获得不超过5000万美元的为期6个月的贷款。这项交易对双方都有利,中国因而得到了一批黄金和外汇,作为巩固两年前开始通行的法币的准备金。美国政府则因此满足了1934年国会《白银购买法》的要求。7月9日,孔祥熙又向美方提出5000万元贷款的要求,帮助中国采购美国商品,用于中国经济建设。美国复兴金融公司和进出口银行表示愿意考虑这一请求,但国务院却以中日冲突前景不明,远东形势动荡不安为由,劝告上述机构推迟任何有关行动。为此,孔祥熙在途经巴黎回国时,根据蒋介石的指示,通过美国驻法大使威廉•蒲立德(William Bullit)直接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援助。
虽然罗斯福没有对这一要求作出答复,但他接受了国务院的建议,拒不承认中日之间的战争状态,从而也就没有对中日两国实施《中立法》。国务院的这一建议完全是出于维护美国利益。它担心承认中日之间的战争状态,会减少解决中日冲突的可能性,同时日本也会以此为由行使交战国权利限制美国的中立贸易。美国的这一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以后在美国寻求贷款和采购军火开了方便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