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
分類: 图书,保健/心理健康,中医保健,
作者: 林晓轩编著
出 版 社: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262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801768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医是更适合我们体质的一种医疗保健养生之道,传统的中医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身体、修身养性、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千百年来,,占医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精辟的养生箴言。这些箴言短小精炼、通俗易懂、好记好做,经过无数人的试验,可谓是中医的结晶,只要我们照着做做,那么,就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关爱自己、亲人、朋友的健康话语,随口说说,随时呵护,随便做做,随身健康。
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
膳食庆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进食原则。
五味贵和,不可偏胜。酸多伤脾,苦多劳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而不穷也。
本书搜集整理了中医有关预防、养生、食疗、病因、精气、藏象和治疗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语录,再结合相关内容阐述其深刻内涵,同时为了想得更周到一些,以增强实用性和理解性,还增加了“贴心提示”和“语录链接”等内容,所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是广大读者运用中医养生的良师益友。
内容简介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医是更适合我们体质的一种医疗保健养生之道。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传统的中医养生则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身体、修身养性、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千百年来,中医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精辟的养生箴言。这些中医箴言短小精炼、通俗易懂、好记好做,经过无数人的试验,可谓是中医的结晶,只要我们照着做做,那么,就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书搜集整理了中医有关预防、养生、食疗、病因、精气、藏象和治疗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语录,再结合相关内容阐述其深刻内涵,同时为了增强实用性和理解性,还增加了“贴心提示”和“语录链接”等内容,所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是广大读者运用中医养生的良师益友。
目录
第一章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中医谚语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风者,百病之始也
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燥乃阳明燥金,肺与大肠之气也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百病多由痰作祟
燥万物者,莫嫫乎火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怒则为病,暴怒伤阴
惊喜为心之志,过则伤心
第二章养生——三分靠药,七分靠养
与其救疗于有痰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谚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养生必补髓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夫精者,身之本也
齿宜常叩,津宜常咽
肾藏之阳,为一身阳气之根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
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酒多伤身,气大伤人
善养生者,先寝食,后医药
老人吃粥,多寿多福
食不在补,适口为珍
胃不和则卧不安
四季脾旺不受邪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第三章食疗——药食同源,食物归经
善养生者,先寝食,后医药。——中医谚语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安谷则昌,绝谷则危
素食疗病,养生延年
……
第四章病因——杂气为病,多于六气
第五章精气——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第六章藏象——脏病难治,腑病易治
第七章治疗——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书摘插图
第一章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中医谚语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黄帝内经》
“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讲求的就是“上工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的手段,是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首要措施。它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防病于未然《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