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与激发权能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周林刚 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99印刷时间:开本: 20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70553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城市残障人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社会支持网理论和激发权能理论的视角出发,遵循整合地位结构解释和网络结构解释的逻辑,在解读广州和兰州两城市残障人社会福利实践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社会福利理念加以透视。在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的“主从结合”的范式。
通过对当前城市残障人福利实践的透视,我们发现:尽管一套以社会权利为基本理念的残障人福利制度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形成,残障人福利的制度逻辑实现了由单一人道主义理念向人道主义与公民权利理念并行的转型,但是,残障人社会福利实践逻辑却依然奉行着“怜悯”“同情”等传统人道主义理念,没有完成由传统人道主义向现代人道主义理念与社会权利理念并行的转型。残障人福利的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存有一道亟待弥和的裂痕。就正式福利机构而言,其福利理念的错位、专业化服务方法与技巧的缺失,使其支持行为没能达到激发残障人权能的目标。
作者简介
周林刚,1976年生,江西修水人。200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教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学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残障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公共参与。已在《中国人口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合著《关注弱势:城市残疾人群体研究》,已获中国社会学会优秀年会论文奖3项。曾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弱势群体社会福利理论、政策与实践:来自残疾人群体的研究》。现正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Ⅸ以增权为导向的残疾人公共参与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文献回顾
第一节西方社会福利理念
第二节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中国残障人研究述评
第三章研究设计
第一节解释逻辑
第二节框架、假设与方法
第三节样本概况
第四章残障人的社会支持网
第一节社会支持网概述
第二节残障人社会支持网规模
第三节社会支持网的因子分析
第四节社会支持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残障人的社会支持密度
第一节网络密度文献回顾
第二节支持密度:一个测量网络资源的新变量
第三节残障人社会支持密度概况
第四节残障人支持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残障人权能感
第一节权能感测量
第二节残障人权能感概况
第三节残障人权能感因子分析
第七章残障人权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地位结构与残障人权能感
第二节网络规模与残障人权能感
第三节支持密度与残障人权能感
第四节地位结构、网络规模、支持密度与残障人权能感
第五节小结
第八章分析与解释(上)
第一节家人支持与残障人权能感
第二节友情支持与残障人权能感
第三节残联支持与残障人的权能感
第九章分析与解释(下)
第一节组织支持与残障人权能感
第二节残障人社会福利实践的基本判断
第十章结论、对策与讨论
第一节结论
第二节实践关怀:建构残障人社会福利模型
第三节残障人社会福利理念的反思与建构
附录城市残障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引言
对于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灵感是其确立一项研究的前提条件,否则研究无从谈起。就社会科学研究来说,研究缘起的灵感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现实的阅读;二是对前人研究文献的阅读。就本研究课题而言,其研究灵感既来源于对残障人生存状况的阅读,又来自于对西方和中国有关社会福利思想的解读。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006年完成的全国第二次残疾人调查显示,我国各类残障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点的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障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障人的人数及其占残障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障者1233万人,占l4.86%;听力残障者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障者127万人,占1.53%;肢体残障者2412万人,占29.7%;智力残障者554万人,占6。68%;精神残障者614万人,占7.40%;多重残障者1352万人,占1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