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30年(1978~2008)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市政建设,
作者: 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 主编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589000版次: 1页数: 539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7053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城市作为中国现代社会主要载体,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引擎。伴随改革开放,中国城市走过了日新月异的30年。为展现30年来我国城市发生的伟大变革,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人口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中国城市发展30年》。本书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从城市化、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角度,分30个专题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路径与现状、成就与经验、问题与困难、前景与对策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全面反映了我国城市30年来在各领域发生的变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文字叙述与数字分析相结合,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是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一部难得的力作。
作者简介
牛凤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11部。已出版的专著、合著14部,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180多篇,共300多万字。2003年以来主编《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
目录
1.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2.中国城市体系与空间格局演变
3.中国城市密集区发展
4.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展望
5.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的演变
6.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改革
7.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因素变化分析
8.中国城市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9.中国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
10.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城市先行者
11.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
12.中国城市就业体制的变化
13.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14.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
15.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发展与改革
16.中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
17.中国城市住房建设
18.中国城市建筑发展
19.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0.中国数字城市建设
21.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发展
22.中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
23.中国城市环境保护
24.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25.中国城市减灾能力建设
26.中国城市行政体制改革
27.中国城市法制建设
28.中国城市社区基层民
29.中国城市规划体制改革
30.中国城市科学的学科发展
书摘插图
1.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一 中国城市化30年历程
1.农村改革推动阶段(1978—1984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往几十年积蓄的农业生产潜力得以集中爆发。与1978年相比,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3.6%,油料、棉花、猪牛羊肉等总产量分别增长1.3倍、1.8倍和0.8倍。全国农副产品总体上告别短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产品总量供给不足的局面,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了基本物质前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村劳动力剩余显性化,农民部分地摆脱了制度、体制和土地的束缚,为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的兴起提供了可能。1984全国农村非农业就业劳动力达5670万人,比1978年增加252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0.3%上升到了15.8%。与此相对应,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30.4%上升到36.5%。这期间城乡集市贸易进一步开放和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农民开始进入小城镇,出现了城镇暂住人口。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结束了多年的徘徊甚至下降的颓势,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l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前的4倍,但具有恢复性质。随着拨乱反正政策的实施,20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干部及其家属陆续返城,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使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但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城市经济困难重重,城市户籍所附属的包括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住房供应、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诸多福利与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叠加也造成了城市就业压力和政府财政的不堪重负。为了偿还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国家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停滞的局面,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现代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