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京剧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和宝堂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174000版次: 1页数: 239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70584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向读者介绍京剧常识、经典剧目、欣赏方法、名家轶事的普及性读物,配有约三百张精彩图片。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京剧的始末根由、发展历程、行当、流派、名家和其他相关知识,并掌握经典剧目的情节、看点和唱词,还有许多名家的精彩轶事。这本书的作者是被成为“京城京剧第一写家”的和宝堂,他的文字浅近通俗,风格洒脱流畅,故事引人入胜;加上大量充满魅力的早期京剧剧照和色彩缤纷的脸谱和收纳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名家经典剧目选段DVD,为读者带来全方位的享受。
内容简介
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京剧堪称国粹经典。从1790年徽班进京开始,京剧,融合着楚调,借鉴着昆曲,南北荟萃,木秀于林,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剧。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三大名净……构筑了京剧的一个个鼎盛年华。高潮迭起之后,是短暂的低谷。休养生息之后,我们期待着它的再次复兴。
本书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神奇的京剧艺术画卷: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妙趣横生;五彩缤纷、浓墨重彩的脸谱让你欲罢不能;优雅的唱腔,迷人的乐队,让你徜徉在戏曲音乐的海洋中;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服装、道具一应俱全,不可错过;千百年的故事,千百年的传说,化作一个个经典剧目,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斑斓地演绎着,生生不息,那些经典背后的秘密,全都细细地藏在这本书里,请您慢慢找寻……
作者简介
和宝堂,1947年生于北京。1959年就学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京剧老生。启蒙老师是喜连成科班头科名须生陈喜星,又得余派须生杨菊芬、王少楼、胡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师王德禄、诸连顺、安晓峰等教授。中专毕业后向北京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学习京剧史,向戏曲理论教师刘建华、范钧宏、吴祖光学习京剧表演理论。 长期担任北京市戏曲学校专业教学研究室主任和教学督导,负责编写京剧剧目教材,同时兼自由撰稿人三十余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为京剧号脉——和宝堂戏曲杂文集》、《谭门七代》、《苟慧生》、《谭富英》、《赵燕侠》、《张学津》等,并长期为《北京晚报》、《梨园周刊》和原《中国京剧》等各报刊杂志撰稿。 作为京剧人,力主京剧恢复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体制,支持艺术个性的张扬,流派的复苏,反对京剧的“话剧化”。
目录
一京剧的始末根由
从“戏曲的活化石”到“百戏之祖”
徽班进京
高潮迭起
鼎盛年华
低谷与复兴
二生旦净丑
从高亢走向委婉俏丽的老生
扮相俊美的小生
骁勇敏捷的武生
青衣、花旦、刀马旦和武旦
历经变革改进的老旦
粗犷威武的花脸
无“丑”不成戏
威风凛凛的龙套
三名家与流派
老三派:沉雄古朴的须生三鼎甲
老谭派:四海一人谭鑫培
陈派:旦角泰斗陈德霖
杨派:国剧宗师杨小楼
桃李满园的王瑶卿
梅派:伶界大王梅兰芳
尚派:文戏武唱的尚小云
荀派:“十旦九荀”荀慧生
程派:唱腔独具一格的程砚秋
小派:与四大名旦分庭抗礼的小翠花
余派:新谭派领袖余叔岩
言派:旧谭派领袖言菊朋
高派:高亢奔放的高庆奎
马派:飘逸潇洒的马连良
新谭派:浑然天成的谭富英
杨派:平中见奇的杨宝森
李派:技艺全面的李盛藻
奚派:“洞箫之美”奚啸伯
郝派:“架子花脸铜锤唱”之郝寿臣
侯派:“活孟德”侯喜瑞
金派:“金霸王”金少山
新四派之裘派:气势磅礴的裘盛戎
新四派之李派:文武双全的李少春
新四派之赵派:洒脱婉转的赵燕侠
新四派之张派:清新典雅的张君秋
四小名旦
四追本溯源话唱腔
京剧曲调知多少
中州韵湖广音
细说皮黄
五浓墨重彩说脸谱
分门别类大花脸
幽默滑稽小花脸
六京剧后台有乾坤
话说长安大戏院
贴片勾脸上彩妆
名角的赶场轶事
服装穿戴讲究多
道具一样不能少
后台秩序大过天
七神奇的京剧乐队
六场通透
奇妙的锣经
八剧目经典
吉祥喜庆的大戏《龙凤呈祥》
成人之美的《红娘》
雍容华贵的《贵妃醉酒》
程派经典《锁麟囊》
千古悲风《霸王别姬》
风靡万千的《望江亭》
悲喜交集《四郎探母》
唱功精湛的传奇故事《玉堂春》
考验功底的大武生戏《挑滑车》
一战成功《定军山》
名家荟萃《群英会借东风》
谭鑫培的临终绝唱《洪羊洞》
水上行舟看《秋江》
京剧舞台上的真正哑剧《雁荡山》
亦文亦武之《野猪林》
正工老生的必演剧目《失空斩》
黑暗中的大写意《三岔口》
告不倒的老先生《宋士杰》
十年磨一剑的《红灯记》
家喻户晓的《沙家浜》
无人不识《杜鹃山》
现代武侠传《智取威虎山》
附录1来戏校看看吧
附录2《京剧名家经典精粹》(DVD)简介
致谢
书摘插图
一京剧的始末根由
从“戏曲的活化石”到“百戏之祖”
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傩”,由傩礼而傩舞,由傩舞而傩戏。在今天中国的西北、西南偏远山区,那些原生态的、用于民间祭祀活动和先娱神后娱人的傩戏、地戏,从剧目、表演、服装、面具、伴奏和开台、破台的形式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戏曲的原始状态,它们也因此被称为“戏曲的活化石”。
唐朝的梨园以演绎歌舞闻名,虽然也有“以故事演歌舞”的现象,却没有形成真正的戏曲。唐末,参军戏(即参军与苍鹘的对儿戏)逐渐形成,角色增加,戏曲形式初现端倪。宋朝南戏和北方杂剧出现,在剧本和瓦合勾栏等演出的记载中,我们看到了实际意义上的戏曲。其中最为成熟可信的北方戏曲当属“曲牌体”的元杂剧。随着江苏昆山魏良辅精研细磨的“百戏之祖”——昆曲的出现,江南曲牌体的戏曲艺术发展达到了高峰,以至全国各地方言歌舞也逐步衍变成了“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各种地方戏曲。
徽班进京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多次巡访江南,看到了江南重镇扬州等地戏曲的兴盛,为徽班进京做好了舆论准备。1779年,皮黄(据程砚秋先生考证,当时所称之秦腔实为皮黄)艺人魏长生自四川和扬州两次进京演出,引起“皮黄热”,造成了京城百姓对皮黄艺术的向往。因此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由扬州徽商组织的一些徵班,在以名旦高朗亭为首的三庆徽班的率领下进京演出,在北京形成了南北戏曲大会师的局面,受到热烈欢迎。
继三庆班之后,很多徽班陆续进京,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喜班、和春班以及春台班,它们与三庆班一起,合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各具特色,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一说。即三庆班擅演整本大戏,四喜班擅演昆腔剧目,和春班擅演武戏,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很有生气。
在这一时期,四大徽班的程长庚和余三胜、张二奎(合称前“三鼎甲”)不但把昆曲艺术在北京发扬光大,使很多昆曲剧目,如《石秀探庄》、《醉打山门》等,逐渐演变为今日之“京昆”剧目;而且把大量的楚调剧目逐渐“京化”为京剧的代表剧目,如《四郎探母》、《问樵闹府》等,也把“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的楚调音乐和唱腔经过“京化”带到了北京的舞台上,使京城舞台面貌一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