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
分類: 图书,历史,历史知识读物,中国古代史,
作者: 扶拦客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26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2204401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像当事人一样看穿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古典案例,披露中国古代职场潜规则和成功法则。
这是一本精彩的历史书,更是一本职场智慧书,浓缩人生智慧,成就英雄情结。
揭开重重迷雾,真实鲜活的牛人向我们走来,雄浑惨烈的战争画卷缓缓打开。作者凭窗扶栏,好像与英雄的心同在。
说书老张(新浪大话春秋版主)
《史记》对于我们这些写历史的入来说,是一座丰碑,也是一座不敢轻易触碰和解读的圣物。看完扶栏客的这本《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让我慢慢消除了这个奇怪的想法。这本书写得有理有据,以《史记》和《汉书》等史料为依据,全方位地给读者展现了一批曾经在历史上多有建树的牛人!
墨香满楼(《汉朝这些人》作者)
历史太浩大了,历史又太琐屑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沿着儿千年的路发幽掘隐上溯回去,历史因为被人感悟,就有了沉思后的深意和美学。
大鸟(邯郸市作协副主席)
历史流落多年,写史者司马迁才姗姗来迟。《史记》流落多年,读《史记》者扶栏客才姗姗来迟。
谌旭彬(历史专栏作者《新历史》杂志编辑)
作者用生花妙笔诠释了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隐约之间,那些牛人们已跃然纸上,娓娓道出悠远绵长却又触手可及的故事。
一青(文史作者)
“通占今之变。”这是司马迁留给我们的最人财富,历史就是现实。
文韬(文史作者)
透过《史记》里的经典牛人,发现你我心中的自己。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不像令人仰视的英雄,倒更像我曾经崇拜过的老板,甚至还有我单位领导的影子。
劲草十三郞(网友)
内容简介
作者运用一种全新、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轻松自如、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司马迁笔下的兵家牛人。不仅将司马穰苴、孙武、孙膑、吴起、乐毅、田单、廉颇、赵奢、李牧、白起、王翦、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等兵家牛人的传奇故事,以一种非常好看的形式讲述给读者,而且回到20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从心理层面去分析那些人、那些事,无限地接近他们。书中每一个细节和事件都遵循着史实和历史内在的逻辑,同时也充满了智慧的幽默。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历史真的很精彩,历史完全可以写得很好看!
目录
第一章《史记》兵家第一人:司马穰苴
宴婴推荐的人才
带兵的境界
第二章 兵圣:孙武
王位四乘一接力
美少女战士
第一次丝绸战争
第三章 身残志坚的复仇者:孙膑
老同学给的offer
赌神与数学
围魏救赵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第四章 猜忍的名将:吴起
杀了老婆往上爬
史上第一次“人肉搜索”
吴起将军的死神之吻
西河谈话:“在德不在险”
藏獒一样的公主
临死拉上垫背的
第五章 善始者不必善终:乐毅
被吃掉的孩子
被人忽悠的王族
报仇发财两不误
跳槽自保
名将的“有限责任”
占便宜的惨痛教训
第六章 心理战鼻祖:田单
临淄市场管理员
真实的谎言
被利用的小鸟
怪兽来了
王子和美女的浪漫故事
义士王蠋
石头后面冒出来的策划大师
辱骂田单的人
被写进儿歌的将军
第七章 永远年轻的将军:廉颇
有些人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
在长平下岗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第八章 勇者无敌:赵奢
狭路相逢勇者胜
有胆色的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拼命
第九章 史上最杰出的抗匈战略家:李牧
龟缩战略
大破单于
赵国最后的柱石
第十章 战争机器:白起
恐怖的记录
一个梦和一场战争
长平大战
预言家必死
第十一章 名将的幸福生活:王翦
拿什么激励你
文体活动,士气的风向标
第十二章 汉武雄风的符号:卫青、霍去病
跟妈姓的秘密
阿娇吃醋
走出去战略
霍去病的首次亮相
霍去病速度
成功受降
对单于的最后一击
抬霍抑卫
第十三章 悲剧英雄的DNA:李广家族
弓箭和匈奴
心理咨询
玩命这种事会上瘾
“为之死”、“家无余财”
战略转型后的下岗
耿直的狠毒
帝国的英雄标准
飞将军的结局:士不二辱
李广的儿子们:正义的李当户
李广的儿子们:勇敢的李敢
李广的孙子:“有勇好利”的李禹
第十四章 被滥用的天才:李陵
少年探险家
湘军的老祖宗
强弩都尉的双赢方案
首战浚稽山
追杀:不抛弃,不放弃
走上绝路
上欲陵战死
李陵事件的官方定论
书摘插图
第十四章 被滥用的天才:李陵
少年探险家
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根据李广自杀的年代(元狩四年)推算,在李陵出生之后不久李广就自杀了。所以李陵对自己的父亲和祖父可能根本没有直接印象,但是作为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光荣传统的革命军人家庭里的男孩,李陵从小受到了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的英雄主义熏陶。在祖父和父辈的传奇战斗故事里,这个叫李陵的孩子一天天地成长着。
在李陵漫长的童年或少年时代的某一天,这个失去父爱的孩子树立了远大的革命理想:有朝一日一定要报效国家、扬威疆场,即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自古以来,在我们这个治乱轮回、战火频仍的国家里无数性格刚强的男孩子都有过类似的梦想,这就好像在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里无数稍有姿色的女孩子都有成为电影明星的梦想一样,很普遍,甚至很俗套。如果这样的男孩子碰巧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么他的少年梦想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个孩子成年很可能会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的土地里辛勤劳作,或者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娶妻生子,过上平淡幸福的生活。
从历史的普遍发展规律来看,当时李陵的梦想被现实抛弃的可能性似乎非常之大。李陵出生的时候距离汉高祖开国已经八十多年,而在李陵蹒跚学步的时候匈奴单于被大将军卫青统领的远征军击溃远逃。当时的帝国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刘彻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雄才大略,而且正值壮年,春秋正富。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李陵似乎理应远离战争和杀戮,享受祖上军功庇佑下的优越生活。
没有敌人威胁的帝国其实并不需要李陵跟谁玩命,而更需要一个踏实工作的建设者。
然而这个本来看似不切实际的理想因为李陵祖传的执着和汉武帝祖传的雄才大略终于有一天找到了施展的机会,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扶栏客看来雄才大略这种东西与其说是一种综合素质,不如说是一种超越凡人的审美观和寻找机会的直觉。比如对待敌人,雄才伟略的帝王总是能创造各种机发现属于自己的敌人,然后激情澎湃地扑上去挑战敌人,再然后威风凛凛地战胜敌人。这种寻找敌人的直觉彷佛天才的商人寻找赚钱的机会一样,他们总是能在别人忽视的地方化腐朽为神奇,变粪土为财富。对于雄才伟略的帝王来说没有敌人的日子很难熬,这种痛苦可比叫春的女猫找不到男猫,饥饿的杰瑞偷不着奶酪。
非常不幸,刘彻就是这样一位时刻准备着创造敌人的伟人。
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中老年皇帝刘彻遇到了勇武雄健、激情四射的少年英雄李陵,于是陇西李氏失去了引以为荣的家族名誉,而太史公司马迁失去了小JJ。
就这样一部空前伟大的史书《史记》横空出世了。
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伟人的性格不仅决定国家的命运,也决定了一切非伟人的命运。最后伟人的丰功伟绩又被非伟人写进了史书,成为后世反复研究的正面或者反面教材。
让我们回到李陵的故事。少年李陵的战争天赋很早就被汉武帝发现了,这对在史书上以武留名的刘彻来说实在是很兴奋的一件事。《汉书》“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掌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作为革命军人家庭出身的李陵很早就走上了一条捷径,而不必像他的祖父李广那样以“良家子”从军,靠勇敢作战博出位。年轻的李陵很早就担任了建章宫守卫营的军官,这个孩子不仅继承了老李家骑射精绝的光荣传统,而且谦让随和、善待他人,于是很快在圈子里面形成了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舆论基础。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两千里,过居延,不见虏,还。”(《汉书》)。
李广的一生充满悲剧英雄主义的色彩,这样一位故去的名将给崇尚武力的刘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继承了李广无形资产的李陵很快得到了帝国一号首长刘彻的注意,刘彻马上给了李陵一个小试牛刀的机会:深入匈奴腹地考察。从《汉书》上简单的记载来看,这次任务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当时汉匈两国基本处于相对和平的对峙时期,两国之间很长时间没有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但是寂寞的武帝刘彻终于忍不住了,他已经很久没有得到老对手匈奴单于的消息了。像热恋中的年轻人思念离开自己的情人一样,刘彻热切地思念远远地躲开他的单于。与凡人的恋爱不同,刘彻对单于的感情和兴趣持续了几乎半个世纪,令人不得不佩服伟人刘彻的矢志不渝。为了探听单于的虚实,刘彻派出了勇敢的李陵深入对方腹地,希望引起匈奴对自己的兴趣。按照现在的国际惯例来看,这种派遣军队进入对方国境的行为无异于向对方宣战,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挑衅行为;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来看,这次以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国土两千里的行动无疑是对匈奴的轻视和侮辱,目的就是伤害单于的自尊心。年少轻狂的李陵热衷这种冒险运动情有可原,但是已经早过了天命之年的刘彻还这样无事生非实在让人不得不怀疑武帝是否进入了更年期而内分泌失调。
事实上,从小立志为国争光的李陵对武帝的疑似更年期综合症并不在意,让他高兴的是这次的军事探险活动如此刺激。
居延是个地名,位于现在的内蒙古额济纳旗,那里曾经有一个很漂亮的大湖,名叫居延海。漂亮的居延海边长满了漂亮的胡杨林,传说这种树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那些今天倒卧在当地沙漠里的胡杨树见证了少年英雄李陵带领八百名骑兵从这里走过,迎着居延海的日落扎下营寨。
“匈奴的地方真美啊”,站在居延海边的少年探险家李陵发出由衷的赞叹。
不可否认,李陵的这次探险运气非常好,深入匈奴国境两千多里居然没有遇到匈奴的一个骑兵。这事要是放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在两千多年前也非常合理,匈奴盘踞的地方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况且匈奴也没有在边境驻守军队的习惯。
总之,李陵顺利地活着回来了,而且马上得到了提拔,“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汉书》)。
湘军的老祖宗
骑都尉是在边郡负责训练骑兵的长官,选拔这种干部的基本条件当然是弓马娴熟,武艺超群。李陵被提拔到了这个位置,说明了李陵的军事素质非常过硬,无愧于李广的威名。根据《汉书》的记载,李陵负责训练的这五千人来自荆楚之地,是一支地域性很强的汉朝“湘军”。《汉书》上没有解释为什么汉朝要从水泽之乡的长江中游地区选拔一批荆楚勇士来到河西走廊的酒泉和张掖接受训练,但是可以想象当年这些来自南方的士兵远离故土来到空旷、干旱的河西走廊为国戍边是多么的悲壮和寂寞。思念家乡是人之常情,塞外艰苦的生活肯定也给战士们安心戍边带来了不少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陵开始了对五千湘军的训练。一起经历的艰苦训练和打拼不仅为帝国打造了一支善战的队伍,更培养了这个团队生死相随的兄弟感情。
后来就是这五千勇士在李陵的率领下创造了对抗单于主力数万之众持续作战八昼夜的惊人战绩。
以当时李陵所部的驻扎位置、训练标准和后来实战中显示出来的战斗力来看,汉武帝命令李陵训练的五千勇士类似于一支特种部队,是帝国时刻准备插入匈奴心脏并威慑西域诸国的一把利刃。然而遗憾的是崇尚武力解决、征服欲望亢奋的汉武大帝拥有了这把磨好的利刃,就像一个向往奢侈生活的购物狂得到了一张高额透支的信用卡一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滥用。
我们知道在元狩四年卫青大破单于主力迫使单于远逃以后,汉帝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来自匈奴的威胁。匈奴单于被打跑了以后,不甘寂寞的汉武帝刘彻很快就发现了新的目标:天马。虽然没有了匈奴但是武帝仍然需要更快的速度,而在那个年代更快的速度需要更优良的马匹。通过张骞的探险,刘彻发现了远在西域的大宛国出产一种被称为“汗血马”的优良马种,传说中这种“汗血马”是天马的后代(《史记。大宛列传》:“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以唯物主义者的视角来看,所谓天马应该是对这种良种马的夸张形容,跟弼马温孙悟空管理的天马没有直接关系。汗血马能得到汉武帝的青睐肯定在速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究竟这种速度到了一种什么程度《汉书》上没有记载。事实证明这种速度除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以外,并没有对帝国的国力或者军事实力能带来实质性的提升,同时武帝为了得到这些天马却浪费了惊人的物质资源,最终搞得本来已经危机四起的帝国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一个皇帝不把精力放到怎么繁荣经济、增强国力上来,而是整天幻想怎样才能得到本来归弼马温管理的“天马”,这实在有点不务正业。事实上,在汉武帝刘彻的漫长职业皇帝生涯当中除了早期抗击匈奴和晚年发展经济以外,似乎长期处于一种浪漫的不务正业的状态当中。这都要感谢刘彻勤勉务实的父亲景帝和祖父文帝,否则这位出现在历史教科书正面教材的好皇帝很有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从《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的记载来看,汉武帝执着于引进天马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培养自己的大舅子李广利。民间俗话说的好“一个女婿半个儿”,依此类推,一个舅子也就能顶半个兄弟。事实上,皇帝对舅子的信任和依靠往往超过了兄弟,与兄弟相比,舅子与皇帝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和牢固,与此同时舅子取而代之当皇帝的可能性却小的多(这事从王莽以后发生了变化,王莽是史上第一个变成了皇帝的前任皇帝的舅子)。早年武帝刘彻宠爱卫青的姐姐,于是就有了大将军卫青;中晚年的武帝刘彻宠爱李广利的妹妹,于是决定培养李广利也当将军。 可是李广利到了该当将军的年纪匈奴单于已经远远地避开了帝国,好像已经没有大仗可打。当然不打仗也可以当将军,不过那不符合刘彻的性格。这时刘彻从伟大的旅行家张骞的口中得知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大宛出产天马,于是武帝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得宠的大舅子李广利。
《汉书。李广苏建传》:“数年,汉遣贰师将军伐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行至塞,会贰师还。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煌,至盐水,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这里的贰师将军不姓贰,他姓李,正是当时帝国的红人、武帝刘彻的大舅子李广利。皇帝的舅子出征需要跑龙套的,于是武帝马上想到了李陵,李陵的祖父也曾经多次配合武帝小舅子卫青出征,转眼到了大舅子李广利该出位的时候,李陵依然扮演给皇帝舅子跑龙套的配角。应该说李陵最初的龙套跑的很敬业、也很成功,他先是率领三千五百士兵(五校,汉朝军制一校为七百士兵)跟随李广利作为后部讨伐大宛,在长城边驻扎下来等待贰师将军归来。后来在武帝的直接命令下,李陵率领五百轻骑从敦煌出发到达了盐水(现在新疆吐鲁番东),接应贰师将军顺利回归以后,李陵率领部队在张掖驻扎了下来。
是个人都能看出来那个年代属于李广利,如果李陵能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继续敬业地把龙套跑下去,那么李陵也许只是没有机会走到历史的聚光灯下。凭自己的能力和敬业,李陵至少可以维持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荣誉、地位、富足和幸福,
然而李陵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一定要抢注定属于皇帝大舅子的风头,这不仅连累了自己的家族也连累了司马迁的小JJ。
让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李陵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却成就了煌煌史学巨著《史记》,从而改变了中国史学界的发展轨迹。如果李陵是个随遇而安的人,那么汉帝国不过多了一个跑龙套的将军,而后人却少了一部史学巨著。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总是强调帝国的子民不能在意个人得失,而应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是因为个人的得失的确往往和整个帝国的得失正好相反,这种现象在政策随意性很强的帝国当中尤其普遍。
天汉二年,这一年距离李广自刎的元狩四年整整二十年,此时的李陵已经是一个强壮勇敢的男人了。年轻的李陵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为家族光复那些已经有些模糊的荣誉。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右贤王遭到匈奴优势骑兵兵团的包围,差点全军覆没。后来李陵主动请战吸引了匈奴主力,牺牲了自己,解救了贰师将军。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明年(天汉二年),汉使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余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几不脱。汉兵物故什六七。汉复使因杅将军敖出西河,与强弩都尉会涿涂山。毋所得。又使都骑尉李陵将步骑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与单于会,合战。陵所杀伤万余人,兵及食尽,欲解归,匈奴围陵,陵降匈奴,其兵遂没,得还者四百人。单于乃贵陵,以其女妻之。”如果我们回顾武帝早期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主导的远征,可以发现当时的远征全部都是几路大军同时出动,通过分工配合,最终实现预先设定的战略目的。更重要的是,这种配合有效地分散了匈奴的主力,避免了作为远征主角的卫青和霍去病遭到敌人优势兵力合围而遭受失败的命运。事实上,卫青和霍去病的远征每战必胜除了他们自身的军事素质和指挥天才以外,与这种分工配合的基础是分不开的。在辽阔的大漠草原上无险可守,如果遭到十倍于己的匈奴骑兵的包围而又没有援军及时赶到,即便是孙武转世也一样要全军覆没。然而根据《史记》上的记载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的这次出征却是孤军深入,这显然是兵家大忌。作为这次远征的最高统帅李广利以三万骑兵的兵力就敢深入敌境,这在喜欢以少胜多的武帝看来,肯定又要“壮之”。不幸的是,被武帝“壮之”过的将军臣子好像没有一个好下场,从老李家的李广、李当户、李禹、李陵,到陪同李陵出征战死的韩延年的父亲韩千秋,再到武帝的大舅子李广利,凡是被武帝刘彻“壮之”的臣子最后不是当了烈士就是当了叛徒。总结武帝对臣子“壮之”的规律可以发现死亡或者耻辱是“壮之”的必然结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卫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以及他的死党公孙敖,不知道是因为老成稳重还是早就看透了武帝“壮之”的恐怖效果,又或者是武帝对他们的确格外开恩,至少从史书记载来看武帝从来没有“壮之”过他们,所以最后他们的人生归宿也比那些遭到“壮之”的同僚们幸福的多。
这真是血的教训,千古之后仍然有效:如果你的老板雄才大略、颇似汉武,那么千万不要在接受任务的同时让老板对你“壮之”,否则处境很危险,后果很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