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共18册 盒装)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黄希庭等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18册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20470411包装: 盒装编辑推荐
本套书特点:
1. 权威性。作为教育部组织研究的重点项目,荟萃了国内各个学科近两百位一流专家学者,各卷主编均为该学科的顶尖学者,大都是教育部各学科首席专家,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卷》主编顾海良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列主义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历史学卷》主编李学勤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部分主编简介详见附录二)他们的研究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2. 全面性。一方面,学科覆盖具有全面性,丛书涵盖十八个学科,既包括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也有新兴学科如《交叉学科卷》等;另一方面,就各学科而言,各卷研究全面涉及该学科下的各个二级学科,既包括学科的传统范畴,也包括新兴领域。
3. 经典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获得重大突破的三十年,作为对这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总结,丛书具有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经典性。
4. 资料性。丛书不仅系统总结和评价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还提炼各学科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及重要学术成果,并以“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三十年来各学科的重大事件,因此具有工具书式的资料性,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读者对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相关专业学生,图书馆,资料室,研究机构及党政机关。
内容简介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全套共十八卷,是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发展历程的里程碑式总结,由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组织研究撰写,百余位高校一流学者联手打造,涵盖十八个学科。本套丛书总结三十年来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把握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宏观脉络,提炼各学科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及重要学术成果,思考各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学科发展前景。是中国教育部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献礼的重大成果。
作者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卷主编:顾海良: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党委书记 《哲学》卷主编:孙正聿:吉林大学教授、博导 《经济学》卷主编: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法学》卷主编:张文显:吉林大学教授、博导 《政治学》卷主编:王浦劬: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社会学》卷主编:李 强: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民族学》卷主编:杨圣敏:中国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教授、博导 《历史学》卷主编: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历史学》卷主编:王斯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文学》卷主编:丁帆: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新闻学与传播学》卷主编:童兵: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语言学》卷主编:邢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教育学》卷主编: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心理学》卷主编: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文献学》卷主编:吴慰慈: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艺术学》卷主编:张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国际问题研究》卷主编: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管理学》卷主编:赵纯均: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交叉学科》卷主编: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目录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民族学: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百年回顾与新时代的总结
第一节旧中国时代的民族学
第二节新中国前期的民族学
第三节新时期以来的民族学
第二章恢复与重建
第一节民族学学科的重构与定位
第二节教学与研究机构的建设
第三节课程设置与教材分析
第四节翻译介绍国际民族学界的成果
第五节本土化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反思
第三章 实地调查
第一节全国性的实地调查
第二节区域性的调查
第三节专题性的实地调查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 主要研究成果与焦点问题(一)
第一节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二节应用性与对策性研究
第五章主要研究成果与焦点问题(二)
第一节汉人社会研究和海外研究
第二节台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概述
第六章 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历史经验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大事记
附录2:民族学主要学术团体
附录3:民族学(含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
附录4:教育部重点研究中心和“985工程”创新基地(民族研究类)
附录5:主要民族研究机构与团体
后记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法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管理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国际问题研究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交叉学科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教育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经济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历史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社会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文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心理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新闻传播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艺术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语言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哲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政治学
媒体评论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出版朱振国2008年11月27日08:31 来源:《光明日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汇集国内百余位高校知名专家、优秀学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18卷的丛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日前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据教育部相关部门介绍,全面、系统、客观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发展特点和发展成就,是进一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也正是该丛书出版的宗旨所在。튨ዸ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国际问题研究以及有关交叉学科。各学科报告撰写者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各学科领域三十年的新进展进行把握,力求融贯不同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并为我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前行提供了以资借鉴的启示和引导。《发展报告丛书》通过对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予以整体审视,全景式地展现了三十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和历程,以其信息含量丰富、引领学科前沿以及显著的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成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建设历程的历史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以高校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分卷主编、组成高水平研究团队,集体攻关,是丛书得以高质量问世的首要原因。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卷》由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主编;《历史学卷》“中国历史”部分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主编,“世界历史”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斯德先生主编等。这套丛书的问世,是我国高校学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呈上的献礼之作。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百年回顾与新时代的总结
第一节 旧中国时代的民族学
一、传播与萌芽时期
从19世纪末传人之日起至1920年前后,是民族学人类学被初步介绍到中国的时期,或可称之为“萌芽时期”。
民族学于这个时期传人中国,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直接相关。近代以来,在与西方文明的遭遇中,清帝国屡遭重创,亡国灭种的危机使中国人痛感闭关锁国的危害和向西方学习的必要。从最初仅仅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典章制度和社会科学,当时的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纷纷向西方国家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社会之道理。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主张“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则进一步主张“鉴万国强盛弱亡之故,以求中国自强之学”,并倡导大量翻译西方书籍,提出“欲令天下士人皆通西学,莫若译成中文之书,俾中国百万学人人人能解,成才自众,然后可以给国家之用”,他还亲自在广州开学堂讲授西方的“群学”(社会学)。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既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选择,也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结果。同时,新政权迫切需要建设新的社会秩序,现代的行为规范和新的社会、国家、民族的观念,政府和社会都需要一套全新的制度、文化和话语以代替几千年陈旧落后的封建制度、思想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