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石油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莫斯科)

中俄石油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3莫斯科)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地质学,

作者: 王涛 主编

出 版 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1字数: 330000版次: 1页数: 200印刷时间: 2004/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2146054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石油工业正处在稳定发展时期,天然气勘探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仍然不能适应国内经济长斯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目前,三分之一的原油依靠进口,而且资源接替紧张的矛盾始终未能缓解。因此,必须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国内石油资源潜力还很大,新领域也很多,勘探大有可为。根据新一轮石油远景资源量预测,目前石油资源的探明率还不到30%,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也只是预测储量的8%。在中西部勘探程度地区,继续找到大油气田的前景广阔,在东部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岩性等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兴未塬所覆盖,地下地质条件也极为复杂,如克拉通盆地内部碳酸盐岩、前陆盆地高陡构造带以及大范围岩性油气藏的勘探等都要求在勘探理论和勘探技术方面有所创新。

目录

油气生成的地质动力学构想

中国陆相油气理论研究新进展

气态烃、液态烃的古地温、压力和地化成因条件及其对油、气、凝析油勘探的预测方法

沉积盖层中油气生成、形成及分布特征——以滨里海、卡拉库姆和东西伯利亚沉积盆地为例

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远景

油气聚集环带和油气富集中心——以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为例

中国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特征

世界碳酸盐岩含油气,陛的基本规律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西伯利亚地台碳酸盐岩古老地层的含油气性

里海盆地的油气地质及油气分布特点

沉积盆地基岩的含油气问题

沉积盆地的基岩含油气层

基岩储集层

基岩中石油生成和聚集的可能模式

脉状油气藏——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

中国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根据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在因素分离的基础上对介质多因素各向异性弹性性质的评价

地震剖面绘制算法的精度分析

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

非构造油气藏的地震勘探

地震AVO属性分析用于区别岩性(煤)异常和烃类异常的可能性

应用地质一地球物理方法评价复杂圈闭、小规模和深层油气藏及其评价标准

提高油气藏研究中标准测井的信息量

俄罗斯油气领域的地质信息技术

书摘插图

油气生成的地质动力学构想

本文阐述的油气成因构想的基础是油气生成过程与整个岩石圈的全球演化过程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的观点。油气是岩石圈的产物,所以,逻辑上可以设想,油气的整个“生命历程”首先直接取决于岩石圈的演变。根据威尔逊原理及其发展,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岩石圈演化旋回分为两个阶段:大洋(造洋)阶段和大陆(造陆)阶段(加弗里洛夫,1985)(图1)。

造洋阶段是早先存在的岩石圈由于裂谷作用而破碎和裂解的过程,并通过扩张作用而形成新的洋壳。这个阶段可分为以下几个幕,即初始裂解、大陆裂谷、海洋裂谷、海底扩张、局部俯冲和全面俯冲(俯冲仰冲幕)。因此,造洋阶段的特点是一个完整的大洋开启和关闭的旋回。

造陆作用表现为大陆岩石圈的加固和厚度加大,包括以下几个幕,即克拉通化、坳拉谷、台向斜、地台、后地台活化。

在上述各幕中,我们认为对油气生成最有利的是海洋裂谷、局部俯冲和全面俯冲幕(俯冲一仰冲幕)。

我们之所以持这种看法,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依据:

(1)在这些幕期,在相对局限的地区内堆积了大量的、含残余有机物的沉积。

(2)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的高热流和强烈的构造活动对于有机物快速(地质意义上)演变成烃类气体和液态石油起了决定性作用。

除此以外,岩石圈演化的这些幕期使地壳最大限度的开启,这为地表和深层之问的流体交换创造了有利条件。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