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人类学,
作者: 王建民,汤芸 主编
出 版 社: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260000版次: 1页数: 328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08610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部分中国人类学家就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发展状况发表的专题论文集。论文作者来自当代中国大陆最主要的人类学学术机构,他们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研究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最新的研究动向。在本书中,作者们通过区域性研究的追溯和学科发展史的回顾,对如何在中国建立和发展人类学的学科进行了讨论;借助学科史的梳理,来反思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基于各自在人类学不同分支的研究实践,说明了这些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本文集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
作者简介
王建民博士,1957年6月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类学史、艺术人类学等。著有《中国民族学史》(上下两卷,其中下卷合著)、《艺术人类学新论》等,担任《艺术人类学译丛》、《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主编、《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著作丛书》副主编。
目录
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代序)
一、文集编撰由来
二、中国人类学学科定位
三、学科史梳理与争辩
四、人类学各分支的进展
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
一、问题与讨论
二、背景与反思
三、面向与整合
四、意义与展望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问的叙事
一、“书写之椽”:一种民族志表述的反思
二、“事实之后”:一种民族志解释的思辨
三、“装饰之美”:一种民族志范式的困惑
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一、时代的呼唤
二、民族志的若干要点
三、可借鉴的学科机制
四、我们的机会与选择
论中国场景下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一、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相似性或相近性
二、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差异性
三、国家学科分类与学科归属
四、结论:差异和联合
近年来社会学硕士论文写作中的叙事转向
一、社会学研究生论文写作中所呈现的叙事转向
二、社会学研究生论文写作中叙事转向的原因分析
三、论文写作过程中凸现的教育问题
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
一、话题的提出
二、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对立
三、超越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自觉
四、如何处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
中国人类学的自我反思
一、中断的反思——1949年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的自我反思
二、接续的反思——1949年以后中国人类学的反思
轨迹:学科创建以来中国人类学的四件事
一、起航:中国人类学会的成立
二、跨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
三、家园:《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专栏
四、平台:人类学高级论坛
五、结语
东南人类学的发展
一、前言
二、东南人类学发展的各个时期
三、东南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议题
四、应用领域与近年来的发展及学术成果
五、结语
“汉语人类学”视野中的大理研究与再研究
2006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报告
论经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经济人类学与关于经济的人类学
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
方位转换中的艺术学研究
书摘插图
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
二、背景与反思
在中国,作为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三个层面对人的存在及其多从关系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整体范式,人类学是舶来品。其主要在近代由外部输送者和内部引进者的“推”、“拉”合力造成。但是在这内外之问,不仅路径有别,而且目的各异。外部输送者所依托的在表面是现代西方。其内在的脉络则是“两希传统”,即古代希腊和希伯莱。此二者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分。因此就整体和来源而论,舶来的人类学之根底与其说叫“西学”不如称为“希学”。其与本土的“汉学”形成对照并产生冲撞和竞争。
这“希学”里面,相对来说,古希腊一脉,秉承的是强调人之自我的理性认知,也就是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开启的以人为起点、目的和中心的人本主义宇宙观及其所关联的世界图式。希伯来一脉,则贯穿着犹太教一基督教等《圣经》体系所共同信奉的上帝创世论及其推演的人类赎罪说。由于二者均楷有整体和根本的普世主义逻辑与动力,其向非西方地区的播化是迟早的事,在近代传人东亚与中国等地则『不过是“殖民扩张”与“世界归主”的地缘拓展而已。并且相比较来看,这时候通过西方向外扩展的“希学”,在结构上其实同时包含着可称为神学、物学和人学的三个方面。
启蒙运动后,同时兼容着上述两大传统的“希学”越过中世纪的积淀,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分工合作方式在世俗化社会日益彰显,并借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深入民众,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新型话语方式和形塑市民行为的公共基准。这时,人类学自有的整体谱系中,生物与文化的面向逐渐因各种现实需求的缘故而朝着更加科技化和政治化的趋势推演,成为用以进一步改造自然和殖民扩张的利器。与此同时,其哲学面向则退守于较为深层隐蔽的思辨之中,延续着自古相传的“认识你自己”这样的对人类之谜的自我解译。可见,“希学”传统的人类学诸面向并未中断,彼此间的互渗补充内在连接,此起彼伏。也就是说,其对人类存在和世界问题的关注、解答仍旧是在整体的推进着。这一点,倘若只凭观察人类学在当代各分支形形色色、好像杂乱无章的表象,或许感受不到;但如果能更为完整深入地来看,则可以从无论康德还是卡西尔和萨林斯乃至舍勒、福柯等的相关著述里一一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