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理论与实践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经典古籍,
作者: 烟建华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19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1711175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7章。第一章介绍《难经》其书,主要是《难经》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学术成就和历代研究与主要注本;第二章《难经》脉法研究,阐述脉学源流、独取寸口原理、阴阳脉法、元气脉诊、脉证合参及临床应用;第三章《难经》藏象理论研究,阐述《难经》的解剖学成就及其意义、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及其学术与临床价值;第四章《难经》病机病证研究,重点讨论《难经》病机理论特点、伤寒等五种病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第五章《难经》经络理论研究,除介绍《难经》对一般经络知识的整理外,重点阐述奇经八脉理论的学术与临床价值;第六章《难经》腧穴理论研究,重点介绍五输穴的五行分类、原穴概念与临床应用;第七章《难经》针刺理论与方法研究,介绍《难经》针法原则、刺法要领及补泻法。此外,由于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无《难经》本科教材,学生对原文较为生疏,故于书末附《黄帝八十一难经》原文及简要注解,以资学习参考。
目录
第一章 《难经》其书
一、《难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一)《难经》成书年代的争议
(二)《难经》成书年代与沿革
(三)关于《难经》的作者
(四)关于《难经》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二、《难经》的内容与学术成就
(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
(二)《难经》的学术成就
三、《难经》的历代研究
(一)《难经》历代研究概况
(二)《难经》的注述形式与特点
(三)代表性注本简介
第二章 《难经》脉法研究
一、《难经》“独取寸口”脉法源流
(一)《黄帝内经》、《难经》脉法考辨
(二)《难经》脉法与后世脉学
二、《难经》“独取寸口”脉法原理
(一)独取寸口诊脉法的诊病原理
(二)寸口切脉诊病原理的现代研究
三、《难经》“独取寸口”诊脉方法
(一)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候法
(二)寸、关、尺三部与脏腑经脉的配属关系
(三)寸口脉象诊病
四、《难经》阴阳脉法
(一)浮沉阴阳脉法
(二)尺寸阴阳脉法
(三)脉象阴阳分类
五、《难经》元气脉诊
(一)《难经》元气脉诊的原理
(二)《难经》元气脉诊方法
(三)《难经》元气脉诊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临床运用
(一)从历代临床医著看《难经》寸口脉法的地位与应用
(二)从古代医案看《难经》寸口切脉法的临床应用
(三)《难经》寸口切脉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四)《难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评价
第三章 《难经》藏象理论及其学术成就
一、《难经》脏腑、营卫气血理论及其成就
(一)《难经》的解剖学成就
(二)《难经》脏腑理论及其成就
(三)《难经》营卫气血理论及其成就
二、《难经》元气、命门、三焦理论研究
(一)元气论
(二)命门论
(三)三焦论
三、命元三焦系统理论研究
(一)命元三焦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学术价值
(二)命元三焦系统理论的病机分析方法
(三)命元三焦系统理论与临床病证诊治
(四)命元三焦系统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第四章 《难经》病机病证理论研究
一、《难经》病机制论及其学术价值
(一)《难经》病因论
(二)《难经》病机论
二、《难经》病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一)伤寒病
(二)积聚病
(三)泄泻病
(四)癫狂病
(五)头痛病与心痛病
第五章 《难经》经络理论研究
一、《难经》经络理论的成就
(一)充实十二经脉理论
(二)发展奇经八脉理论
(三)丰富十五别络理论
二、《难经》奇经理论
(一)《难经》奇经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学术价值
(二)《难经》奇经理论的历代研究与发挥
(三)《难经》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难经》腧穴理论研究
一、《难经》五输穴理论及其应用
(一)《难经》五输穴理论
(二)《难经》五输穴理论的应用
二、《难经》原穴理论及其应用
(一)《难经》原穴理论
(二)《难经》原穴理论的应用
三、《难经》八会穴理论及其应用
(一)《难经》八会穴命名及意义
(二)《难经》八会穴理论的应用
四、《难经》俞募穴理论及其应用
(一)《难经》俞募穴理论
(二)《难经》俞募穴理论的应用
第七章 《难经》针刺理论与方法研究
一、《难经》针刺治疗原则
(一)辨证补泻
(二)因时制宜
二、《难经》针刺方法
(一)针刺基本方法
(二)《难经》论“脉气”
(三)《难经》论“得气”
三、《难经》针刺补泻理论与方法
(一)《难经》的针刺补泻法
(二)《难经》论针刺补泻效果的判断方法
(三)《难经》论补泻失误的后果
附:《黄帝八十一难经》原文(附简要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难经》其书
一、《难经》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计3卷,是与《黄帝内经》同评共论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成书年代及作者皆不详,历代医家、学者均有考论,但迄今仍无定论。
(一)《难经》成书年代的争议
1.《难经》成书年代诸说关于《难经》的成书年代,历代论说不一,主要有战国成书说、西汉成书说、东汉成书说等。
(1)战国成书说:唐杨玄操《难经集注序》云:“《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之所作者也。”《旧唐书经籍志》亦载有“《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秦越人撰。”此论主要依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因书中有“至今天下言脉者,扁鹊也”之说,而此扁鹊即战国时秦越人。唐后医家,多宗此说。如《难经正义》作者叶霖云:“世传之《难经》者,其为汉以前书无疑。”
(2)西汉成书说:此说主要依据《黄帝内经》、《难经》的学术源流继承关系,或以《难经》为仓公淳于意的门徒弟子所著,因而认为:“《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其成书年代可以确定在东汉以前,大约编撰于西汉时代”。
(3)东汉成书说:日本学者丹波元胤《难经疏证》云:“详玩其文,语气较弱,全类东京,而所记亦多与东京诸书相出入者。”并举元气、金木浮沉、泻南补北等说以及脉法三部、仓公诊籍不见,而仲景、叔和据而用之的情况,推测“其绝非出西京人手”,而是东汉时期的作品。现代学者李今庸亦赞成此说,认为《难经》成书的时间,大约在后汉,并进一步确定“下限很大可能就在公元106年,即后汉殇帝延平左右”。
(4)其他观点:除上述外,还有成书于上古说、六朝说、唐以后成书说等。如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将成书推之于上古。又,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倡六朝伪书之托名说,认为此书《史记》、《汉书艺文志》未载而首见于《隋书经籍志》,最早注释者吕广并非汉末三国吴人而是隋代吴地人,近代学者恽铁樵、廖平、范行准等亦推此说。更有人从《难经》与《脉经》、《针灸甲乙经》的关系推论此为唐后著作,如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响应者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