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水环境承载理论与评价方法

广义水环境承载理论与评价方法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作者: 彭静,李翀等著

出 版 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1字数:版次: 1页数: 19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843828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广义水环境承载可持续性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全书共分六章。第一、二章主要论述有关水环境承载的基础知识、研究进展以及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三章主要阐述广义水环境及承载理论,第四章主要讨论水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为应用案例,主要对白洋淀流域保定市的水环境承载度进行模拟和分析,第六章为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书可供水利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经济发展规划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彭静女,1966年出生,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清华大学水力机械专业学士,1989年清华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1998年日本东京大学河川及流域环境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河流水动力与水质特性、河流水污染控制,水环境修复理论及方法等,近年来致力于河口及湖泊的水环境治理、洪水资源利用的水环境风险、河道整治的经济效益评估、水环境承载能力、河流生态健康理论及标准、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及水库生态调度等水环境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先后负责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40多项科研及工程项目,取得了多项通过部级鉴定的创新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奖励,2001年获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8篇,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两部。

目录

前言

1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承载

1.1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2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

1.3我国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现状

1.4研究目标与技术思路

2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进展

2.2国内研究进展

3广义水环境及承载理论

3.1水环境概念的拓展

3.2水环境承载力

3.3水环境系统承载分析

3.4水环境可持续承载机制

3.5水环境承载的可持续性及其判别

4水环境承载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4.1指标体系的设计

4.2指标体系的变量解释

4.3评价模式与计算方法

4.4国家有关统计数据结构调查

5 白洋淀区域水环境承载可持续性评价实例分析

5.1流域概况

5.2淀区概况

5.3水环境承载可持续性评价平台的构建

5.4 区域水环境承载可持续性评价及分析

5.5对策、措施与建议

6结语

6.1主要研究结论

6.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1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承载

1.1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对该词的使用。1987年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研究报告,可持续发展正式向世人提出。5年之后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巴西里约会议),经各国首脑讨论,通过了《21世纪议程》,自此,可持续发展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各国发展的理想模式。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不同的领域,都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意义与应用等进行了大量论述和研究(Boyden S.,Dovers.S.,1992;Arrow K.et al,1995;Braden J.B.,l999;United Nations,1999;牛文元,1994;刘建康,1997;姜学民,1999;钱易,唐孝炎,2000;钱正英,张光斗,2001;左其亭等,2005)。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但归纳起来,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逐渐明确并深化的三个基本原则,就是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