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刘小年著
出 版 社: 湖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23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384951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随着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中国农民工登上历史的舞台,关于中国农民工的写作也随之出现,到目前从各种学科各种方法的著述已超过千种,但还没有一本研究中国农民工政策的专著。这是激发本书写作热情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当代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本土化,但本土化的作品还是凤毛麟角。因此,不揣冒昧,想为这种进程抛砖引玉。
与上述两种旨趣相对应,本书的目标是:一方面,发展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分析,掌握其文本生态;另一方面,进行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政治分析,揭示其利益旨趣;第三,开展中国农民工政策的制度分析,反映其发展变迁。
在写作上,本书具体分成以下篇章: 第一篇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分析,包括三章:第一章,文本学方法与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介绍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其在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上的适用性;第二章,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系统,解析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结构与功能;第三章,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历史,探讨中国农民工政策的历史轨迹。
第二篇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政治分析,也包括三章:第四章,谁得到什么:中国农民工政策的利益分配分析,反映中国农民工政策利益分配的结果;第五章,为何得到:中国农民工政策利益分配的条件,分析中国农民工政策利益分配的原因;第六章,怎样得到:中国农民工政策利益分配的机制,揭露中国农民工政策利益分配的规则。
第三篇中国农民工政策的制度分析,也有三章:第七章,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环境,分析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社会条件;第八章,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利润,探讨城乡统筹对中国农民工政策生成的政策利润空间与动力;第九章,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路径,研究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本书的写作,在对中国农民工政策实践的认识上有如下重要结论: 一是发现了中国农民工政策的五种文本类型,即政策原文本、政策执行文本、政策宣传文本、政策分析文本、政策阅读文本,以及松绑、控制、引导与扶持等四个阶段的之字型渐进政策演进道路; 二是提出了三重二元混合经济社会的概念,对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社会条件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 三是指出中国农民工政策过程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中包含的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四是探讨了城乡统筹作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新环境所具有的四层含义,即:作为基础、方向、政策与过渡,三种要求,即:发展基于市场基础性作用的政策、发展突出公平的政策、发展追求可持续的政策,以及三种矛盾,即:作为附属政策之矛盾、作为政府政策之矛盾、作为渐进政策之矛盾; 五是讨论了城乡统筹之下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利润空间,即在社区与经济上的和谐利润,在政治与人权上的平等利润,在自由与未来上的发展利润;以及相关政策主体之政策利润预期; 六是分析了作为一种组合渐进模式的、中国改革政策之下的、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路径,提出渐进主义仍然是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现实选择,其出路则在由城乡统筹走向城乡一体。
此外,还在政策科学的研究上得到如下重要观点: 一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政策文本分析的结构功能方法; 二是论证了政策在解决社会利益矛盾中的地位; 三是重新探讨了政策利益的概念; 四是指出了社会条件在政策利益分配上的三种基本作用,即作为背景、作为资源、作为规则;以及总政策在政策系统中的三大功能,即:目标导向功能、资源规划功能与协调进退功能; 五是在对政策范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过程展开的关键在于政府与社会之互动的观点; 六是对政策环境的概念进行发展,提出其纵向与横向的结构;并指出了政策环境在政策发展上的三种作用,即:压力约束、资源供给与利润生成; 七是系统发展了政策利润的概念; 八是结合中国政策实践研究了政策路径问题。
总之,本书力图体现政策科学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层次写作。
作者简介
刘小年,1971年生,湖南岳阳人,政治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政策(PAPP)研究所、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PAPG)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东莞市政府财政绩效评估专家。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公共政策与农民工问题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自序
一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分析
1.文本学方法与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
1.1文本学的分析方法
1.2文本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上的适用性
1.3文本学方法与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
2.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系统
2.1中国农民工政策文本的含义
2.2中国农民工政策文本的结构
2.3中国农民工政策文本的功能
3.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历史
3.1中国农民工政策文本历史的解读视角
3.2中国农民工政策文本历史的流行解读
3.3中国农民工政策文本历史的重新还原
二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政治分析
4.谁得到什么:中国农民工政策的利益分配
4.1公共政策与利益分配
4.2中国农民工政策的利益过程——从农民工创造价值的角度
4.3中国农民工政策利益分配的变迁
5.为何得到:中国农民工政策利益分配的条件
5.1当代中国社会条件
5.2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5.3相关利益方的社会地位
6.怎样得到:中国农民工政策利益分配的机制
6.1政策过程实现的机制
6.2中国农民工政策过程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分析
6.3中国农民工政策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关系之变化
三中国农民工政策的制度分析
7.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环境
7.1环境与政策发展
7.2城乡统筹: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新环境
7.3城乡统筹之下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环境分析
8.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利润
8.1利润与政策发展
8.2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利润分析方法
8.3城乡统筹下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利润空间
9.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路径
9.1路径与政策发展
9.2中国改革政策的总路径
9.3中国农民工政策发展的渐进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的中国农民工政策文本
致谢
书摘插图
一中国农民工政策的文本分析
1.文本学方法与中国农民工政策研究
1.1 文本学的分析方法
1.1.1文本学方法的含义
文本学,这是国内青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张一兵教授标注的一种新经典著作研究的方法。根据他的追溯,这种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他的老师孙伯鍨那里发端的。据称这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客观存在着的“五大解读模式”之一,其他模式即:西方马克思学的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的模式、阿尔都塞的模式、前苏东学者的模式等。作为一种新方法,它与旧的经典著作研究方式不同。“从狭义的文本学角度来看(广义的文本可以泛指一切可解读的对象),所谓‘文本’,并非是指特定论著中文字的总和,同时,文本的建构也背负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语境。任何文本的生成,都必然与作者历史的文化背景和写作背景密切相关,并且,由于作者本身的认知系统在创作文本的过程中是随着思的动态语境而改变的,这就必然决定了一个作者的文本本身不是一个静止同一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地从每一本书的第一句话同质性地说到最后一篇论文的最后一句话。因而假设文本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同样的言说背景和言说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非法的同质性逻辑。而且,文本自它诞生之日起,作者就已经‘消隐’了(福科在同一意义上说‘作者死了’),我们所能遭遇与对话的永远是历史性的文本而非写作者本人(这一点对已故的文本作者表现尤为突出,马克思也在此列)。因此,文本所蕴涵的思想不是在其字里行间的显性逻辑中呈线性地自行布展开来,它需要阅读主体通过自身的解读来历史性地获得。于是,读者的‘支援背景’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解读过程。伽达默尔所说的文本诠释中不同视域历史性融合和作为解释结果的‘历史阐释效果’,都是说明了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