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文化述论
分類: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周雪香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46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7536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莆仙文化研究专著。全书共八章,主要包括莆仙文化的环境开发,莆仙的文化贡献,莆仙的教育科举,莆仙的宗教信仰,莆仙的民风民俗,莆仙的家族组织,莆仙的方言,莆仙的戏曲等。莆仙文化兴起于晚唐五代,鼎盛于两宋,历经元明清低谷与重振及近现代兴衰,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本书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形成莆仙文化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特有的地域特征,其出版对研究了解莆仙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周雪香,2005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已出版专著《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客家文化》,共同主编《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导论
一南迁汉人的乐园
二文教勃兴的沃土
三坚守传统的藩篱
四徘徊在精神与现实之间
第一章区域开发:莆仙文化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莆仙地区的建置沿革和地理环境
一 建置沿革
二地理环境
第二节 北方汉民的南迁和莆仙地区的开发
一 北方汉民的南迁
二 农田水利的兴修和莆仙地区的开发
第三节莆仙地区的经济特征
一 “固守本业”与经济作物的种植
二 手工业
三 商业和海运
第二章家族组织:莆仙文化的聚落载体
第一节莆仙家族组织的发展进程
一 唐及五代的世家大族
二宋元时期的世家大族
三明清时期的莆仙家族
第二节莆仙家族组织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族学与家族人才的培养
二祭祖和修谱的伦理教化功能
三莆仙戏与迎神赛会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三章教育科举:莆仙文化的辉煌硕果
第一节 “十室九书堂”——莆仙教育的兴盛
一 开莆来学
二 唐代:莆仙教育的兴起
三 宋代:莆仙教育的兴盛
四 元代:莆仙教育的延续
五 明清:莆仙教育的盛衰
第二节进士之乡——莆仙科举的辉煌
一 唐代:莆仙科举的兴起
二 宋代:莆仙科举的兴盛
三 元代:莆仙科举的中落
四 明代:莆仙科举的鼎盛
五 清代:莆仙科举的衰落
第三节莆仙科举盛衰的解析
一 宋明两代科举兴盛的历史条件
二 莆仙科举盛极而衰的社会经济因素
三 莆田、仙游科举不平衡的原因
第四章文献名邦:莆仙文化的理性升华
第一节《四库全书总目》收录莆仙著作考述
第二节莆仙著述的发展轨迹
一 晚唐五代:莆仙著述的兴起
……
第五章宗教信仰:莆仙文化的精神纽带
第六章民风习俗:莆仙文化的人文内涵
第七章莆仙方言:莆仙文化的演进见证
第八章莆仙戏曲:莆仙文化的艺术宝藏
简短的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区域开发:莆仙文化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莆仙地区的建置沿革和地理环境
一 建置沿革
莆仙地区历史悠久。考古资料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莆仙古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西汉初属闽越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军大规模入闽,统一了闽越。25年后,在闽中设立冶县,属会稽郡。东汉属南部都尉,建安十二年(207年),孙权在闽中设立侯官、建安、南平、汉兴(浦城)等县,莆仙地域属侯官县。孙吴撤销南部都尉,改设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莆仙地域属晋安郡。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莆仙地域属南安郡。陈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陈遣章昭达讨之,宝应败走,逃至莆口,莆之地名见于载籍者自此始。按“宋志”释蒲云:“莆地多年生蒲,后频有水患,故去从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