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的中国电影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艺术,影视理论,
作者: 丁亚军,吴江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0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603009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中国电影史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面对责任——当代电影政策、管理、机制与电影艺术创作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反思》、《从汾阳到“世界”——论贾樟柯电影的本土主题与国际接受语境》、《接受与流变——当代中国电影受众观察》等文章。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始建于1973年,是专门从事影视艺术研究的国家级学术科研机构。多年来,在中国电影史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先后培养了我国首届电影学硕士和电影学博士,涌现出了许多知名学者,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在传承院、所学术传统与精神血脉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关注并加强对电影、电视艺术现状的研究与探讨。本书系这方面的最新成果。
目录
诗意的家庭伦理与现代的田园牧歌——中国农村电影30年历史演变
面对责任——当代电影政策、管理、机制与电影艺术创作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反思
实践与创新——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导演的多元化书写与备忘
症候式标本——国际视野下的新世纪中国大片分析
复兴之路——未来中国电影发展策略初探
华美的历史记忆——古装片中的民族文化与审美
影像叙事——对新世纪中国电影名著/原著改编的一种解读
从汾阳到“世界”——论贾樟柯电影的本土主题与国际接受语境
她们的电影——新世纪女性导演研究
“第六代”与“第六代”之后——中国当代新青年电影的精神图景
现实世界的电影镜像——2000年以来国产电影中的几类“小人物”形象分析
接受与流变——当代中国电影受众观察
温饱之后,让穷人有梦——城市低收入群体与当下中国电影研究之一
电影新风景——中国电视电影制作机构和创作队伍现状扫描
在梦幻与现实之间——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
现实影像与文化元素——从形神论视角探求国产动画电影的困局
固守与北进——对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美学互动的思考
银幕春秋隔海相望——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的电影
普世价值的表达——从《功夫熊猫》的成功谈起
光荣与梦想——回归国际视野的俄罗斯电影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书摘插图
诗意的家庭伦理与现代的田园牧歌——中国农村电影30年历史演变贾磊磊汪献平张劭昱
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存在形态,农村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一直占据着十分显赫的位置。无论是建国前的《渔光曲》(1934)、《春蚕》(1933)、《狂流》(1933),还是建国后的《李双双》(1962)、《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花好月圆》(1958)、《五朵金花》(1959)等,它们不仅是中国农村电影的代表作,而且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电影的标志性作品,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中国步人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后,农村电影也随着农村的改革进程和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到2008年6月底,我国共创作生产电影故事片4425部,其中农村题材影片438部,约占影片总量的10%。”农村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深深地镌刻在中国电影观众的心目中。
回顾这30年来农村电影的发展历程,它的艺术风格、叙事主题和美学形态始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改革开放伊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电影一直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心地带。中国电影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随着城市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电影的地位与影响逐渐开始边缘化,甚至成为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扶持的“输血型电影”。新世纪电影产业化的历史进军和电视电影的兴起,农村电影创作又出现了多元化的创新迹象,显示了在市场博弈的全新境遇中的勃然生机。中国农村电影30年来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关联又相互区别的不同时期,我们将在对这四个不同时期的分析中把握农村电影的美学风格演变及市场化的创作走向,探讨中国农村电影创作的艺术规律,从而审度中国农村电影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