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余逊达,赵永茂主编
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5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806465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有关治理或地方治理的各种纷纭庞杂的概念与理论当中,近年来逐渐呈现出的演进特色之一,是对于治理问题侧重哪些层面的变化。已往基于“治理”概念必须与“统治”、“行政”等旧有概念相互区分,因此特别注重治理之“主体”上的变化,亦即由国家/政府扩展到企业/市场与社会组织/第三部门/小区,以及公民个人与此三种主体之间的关系。晚近则在所谓“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下,讨论治理问题时,愈来愈强调治理的“绩效”应如何厘定与评估。本文认为,前者主要属于“过程取向”的观点,分析焦点多半在于治理主体扩大的背景与条件、不同主体的行为逻辑与特征,以及不同主体参与治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互动机制等。而后者则可称之为“结果取向”的观点,多半专注于绩效与后果应采取哪些判准或指标等。
这种取向之间的区分,不仅具有概念厘清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实际现象,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助于避免因为不加区分所产生的误导。例如,两岸学者针对本身内部治理问题,近来出现愈来愈多关于所谓“善治”或“良治”的讨论,提出各种实证性与诊断性的观点。仔细观察这些讨论,当可发现其间存在衡量善治程度的不同标准,有些是以过程层面现象为主,有些则是以结果层面为主,有些则兼采两者。然而,无论是哪一类论述,往往出现一种明示或隐含的预设:满足过程层面上主要善治标准的治理实践,也同时较可能在结果层面上符合善治标准,反之亦然。换言之,其所预设的是两种层面之间的一致性与兼容性。然而,在现实案例中,两者之间扦格不入的情形,却时常因为治理主体的愈趋多元化而随之增加,本书中有数篇都反映出这个事实。因此,廓清两种层面各自如何去理解与寻求善治,如何去先求充分区隔再求适度整合,显然有其必要性。
而本书所侧重的“参与”概念,主要集中在过程层面,但也在条件允许时,兼顾到参与对于治理绩效的影响。本书各篇作者,十分有意识地在论证参与式地方治理时,凸显出参与的两层意义:一层意义是企业/市场以及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小区来介入参与已往由政府垄断的议题领域,从而形成网络治理的效果。另一层意义则是公民个人通过参与行为,与各治理主体形成联结。
目录
导论徐斯勤
第一编参与式治理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
地方治理与产业群聚之关系研究:桃园县招商政策与光电产业之案例分析
参与式治理与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杭州经验
创新持续力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几个关键命题的探讨
第二编参与式地方治理中的民主与性别议题
村民自治:浙江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式的公民会议与地方治理:浙江省温岭市民主恳谈会的经验
审议民主在社区:台湾地区的经验
地方治理中的女性参与:以浙江农村女性参与村民自治为例
第三编社会发展与社区治理
改革中的道德困境
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路径的反思与批判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营造之角色与策略:以“桃米生态村”为例
社区治理与网络社会之研究:理论、方法与策略
第四编地方经济发展与政策过程
地方政府竞争:多层次核心——外围区域框架下的考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由成长机器观点论证台北市北投空中缆车建置之政策网络
书摘插图
第一编参与式治理与地方政府制度创新
地方治理与产业群聚之关系研究:桃园县招商政策与光电产业之案例分析
二、理论建构
(一)产业群聚理论
“群聚现象”源自生态学,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栖地的各种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有规律的互动结构。产业群聚则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许多中小企业在特定地区群聚在一起,可视作一种聚集经济现象。亦即不同产业间经济活动,因投入产出的连结,而让许多厂商产生空间群聚的样貌,并藉由不同产业间的需求而让彼此均能获得利益。
Porter认为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的基本单位,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群聚,故提出产业群聚的概念,指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连的企业和相关的法人机构,透过产品和信息的流通,使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结(Porter,1990:193)。因此P0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论》中,将产业群聚的定义为“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连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连结。产业群聚的规模,可以形成一个联系单一城市、整个州或国家,甚至是一个联系邻近国家的网络”(Porter,2001:236—237)。
Porter认为某国的某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乃是因为该产业与相关厂商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形成群聚现象。换句话说,群聚有利于区域和国家获得竞争优势,产业群聚能够作为获得雇员、供货商、专业化信息和公共物品的更好途径。而群聚内厂商更可因为彼此的合作与竞争而赢得互补性,产生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