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学习论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李丽 著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19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6538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研究首先采用对生存学习论进行历史回顾的方法先追溯了中国自先秦以来儒家的学习传统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学习传统,接着分析了启蒙运动中生存学习论的进展与问题,然后提炼了当代生存学习论的基本观点,选择了杜威、格林、弗莱雷、佐藤学、诺丁斯等五位教育思想家的学说中所蕴涵的生存学习论的思想精华,试图揭示生存学习论的嬗变过程,揭示学习的生存论意义与时代精神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鲜活的案例分析了学习的个体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生存学习论的教学观——“教学即相遇”。
在进行理论梳理的同时,考虑研究“问题”与“方法”的一致性,本文拟研究的问题需要系统地揭示和描述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内在意义结构。
目录
导论
一、“学习异化”的问题
二、学习的生存论意义
三、本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第一章 生存学习论的历史演化
一、古代中西方的学习传统
二、启蒙运动与生存学习论
第二章 当代关于学习的生存论意义的基本观点
一、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观:基于实用主义生存论的“从做中学”
二、玛克辛格林的存在主义学习观:走向自由存在与充分觉醒
三、保罗弗莱雷的解放学习观:对话反思行动
四、佐藤学的“三位一体”学习观:在对话中恢复学习的快乐
五、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本位的学习观:关怀伦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第三章 走向生存论的学习观(一):追寻学习的个体意义
一、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
二、学生是意义的创造者
三、学生是世界的参与者
四、学生是秘密的拥有者
第四章 走向生存论的学习观(二):追寻学习的社会意义
一、反思生活世界:在交往和对话中重构意义
二、参与民主生活:站在学校与社会的交汇点上
三、学会理解:跨越年龄与性别的鸿沟
第五章 基于生存学习论的教学观:教学即相遇
一、“相遇”及其教育学含义
二、教学即相遇
结语:在学习中获得解放
一、寻求意义:生存学习论的永恒追求
二、在学习中获得身心的解放
三、本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生存学习论的历史演化
在中国,自先秦开启而延续至明清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体现了先哲所倡导和践行的真理与德性并重、求知与为人统一,以及在学习中自觉寻求“意义”即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诉求。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期以来有“知识即美德”的仁智统一的学习传统。苏格拉底根本关注的是人的生存,认为未经检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对善的目的性的认识,使得他的伦理学本质上就是生存论。
中世纪是皈依上帝、把人定义为上帝的子民,以信仰取代理性的时期,教育视野中无“现世的人”,更无生存论意义可言。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重新从天国回到人间。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歌颂世俗,蔑视天堂,以理性取代神肩,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提倡个性自由。
至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及后继的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的兴起,一方面,由于对理性、自由和民主的呼唤催生了教育中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启蒙理性”把人看成“主体”,把世界看成“客体”,使得科学知识变成僵化的客观真理,人的心灵变成反映客观实在的“镜子”,教育由此退变为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过程,“启蒙理性”走向极端反过来又压抑了教育中的探究精神和人的创造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