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产力形成与流动效应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 ,知识经济学 ,
作者: 刘思峰等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3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3235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从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概念人手,以科技生产力的形成与流动为主线,研究了科技生产力及其流动的测度、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成本与效益、科技生产力的优化配置、科技生产力流动的博弈策略、科技生产力流动与新兴产业成长等问题,并结合我国科技生产力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机理、特性、效应与模式。研究结果对于促进我国科技生产力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成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科技生产力的概念
1.1 生产力概念的历史演化
1.2 科技生产力的形成
1.3 科技生产力的特征与功能
第2章 科技生产力流动及其作用
2.1 生产力流动的层次及基本形式
2.2 科技生产力流动
2.3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社会作用
第3章 科学技术流
3.1科技人才流
3.2科技信息流
3.3科技资金流
3.4科技物资流
第4章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机理、特性、效应与模式
4.1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机理
4.2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特性
4.3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效应
4.4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模式
第5章 科技生产力及其流动的测度
5.1 生产力的测度
5.2 科技生产力的测度
5.3 科技生产力流动势的测度
5.4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测度
第6章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成本与效益
6.1 科技生产力流动成本
6.2 科技生产力流动效益
6.3 科技生产力流动成本与效益的测度
第7章 科技生产力的优化配置
7.1 基于完美机制的单极核城市科技生产力流动线性规划模型
7.2 基于完美机制的多极核城市科技生产力流动线性规划模型
7.3 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府配套资金测度模型
第8章 科技生产力流动的博弈策略分析
8.1 技术创新的博弈模型及策略分析
8.2 科学技术转移的博弈模型及稳定策略分析
8.3 科学技术扩散过程的博弈模型及稳定策略分析
8.4 科学技术溢出的博弈模型及稳定策略分析
8.5 科技人才流动的灰色博弈模型及稳定策略分析
8.6 科技人才流动的进化博弈模型及稳定策略分析
第9章 科技生产力流动与新兴产业成长
9.1 科技生产力流动加速产业变革
9.2 科技生产力流动条件下新兴产业成长的特点
9.3 科技生产力流动推动新兴产业成长的实现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员工流动因素调查表
书摘插图
第1章 科技生产力的概念
1.1 生产力概念的历史演化
1.1.1么是生产力
1.生产力定义的历史溯源
早期关于生产力的定义,多见于政治经济学的各种教科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多次指出:“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威廉姆。肖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书中指出:“生产力应当被看做是生产方式内某种类型的联系,也就是对自然的真正占有,或者是‘生产的技术关系,,按照这种见解,生产力并不简单是生产中的要素,而是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这些要素的关系系统。”生产力最原始的定义始于斯大林时期。人们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同自然界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这一定义在原苏联和我国理论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中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政治经济学辞典(上)》中的表述为:“生产力表明某一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王学文先生的定义为:“劳动生产力可以说是人们在特定的生产系统下,在一定的劳动组织中由劳动所发动掌握,以劳动手段为媒介,对自然发生作用,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劳动的社会条件、劳动的技术条件等方面所发挥出来力量之总和。”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的表述为:“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较近期的如钱伯海的表述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三要素构成的,它体现着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程恩富先生的表述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张振国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协调(或调整)自然,获得物质资料和人类良好生活环境的能力。”蔡建华在《生产力经济学概论》中提出:“所谓生产力,简要地说,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协调入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财富的能力。”董田春在《生产力定义、要素再思考》中提出:“生产力是人们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