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克隆理论与技术(第二版)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
作者: 王廷华 等主编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2页数: 23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4195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基因克隆理论与技术》是《21世纪生物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书于2005年出版,2006年进行第二次印刷。随着当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需求日益扩大,现予以再版。
全书分上、下篇,由第一版的16章增至19章,是国内生物科学领域中较全、较新的一本全面阐述基因克隆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学术著作。上篇介绍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的调控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并介绍了基因克隆的载体、基因克隆的工具酶等以及基因克隆技术在诊断、治疗及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与进展。下篇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基因构建,干细胞转染,以及较新的纳米载体实验技术。从而使本书全面而更具操作性。
本书可供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本科学生以及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和实验时参考。
目录
上篇 基因克隆理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基因研究历史回顾
第二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基因和基因克隆的概念
第四节 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和安全性
第二章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遗传物质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分类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章 基因克隆中常用的工具酶
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第二节 DNA聚合酶
第三节 DNA连接酶
第四节 修饰酶
第五章 基因克隆的载体
第一节 质粒载体
第二节 噬菌体载体
第三节 病毒载体
第四节 大容量载体
第六章 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第一节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二节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七章 基因克隆在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
第一节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第二节 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第八章 基因克隆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基因工程药物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节 基因工程疫苗
第五节 核酸疫苗
第六节 生物医药的发展方向
下篇 基因克隆技术
第九章 分子生物实验中的常用仪器及试剂的配制
第一节 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常规仪器及设备
第二节 常用试剂的配制
第十章 琼脂糖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第一节 原理
第二节 琼脂糖电泳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第四节 电泳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电泳中常用的指示剂和染色剂
第十一章 目的基因克隆
第一节 化学合成法获取目的基因
第二节 PCR扩增法获取目的基因
第三节 R7-PCR法获取目的基因
第十二章 载体的准备
第一节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质粒的转化
第二节 质粒DNA的提取
第十三章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第一节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酶切
第二节 从凝胶中回收DNA
第三节 目的基因和载体的连接
第十四章 重组载体的检测
第一节 酶切和电泳检测
第二节 DNA序列测序鉴定
第十五章 重组载体的转染
第一节 磷酸钙共沉淀法
第二节 脂质体法
第三节 反转录病毒感染法
第四节 腺病毒载体转染法
第五节 结果和转染方法的选择
第十六章 重组体插入基因、RNA和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检测
第一节 Southern blot
第二节 Northern blot
第三节 Western blot
第十七章 大鼠BDNF基因的构建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
第一节 实验原理与实验目的
第二节 实验设备、试剂及配制
第三节 实验步骤
第十八章 纳米粒子介导人生存素基因修饰嗅鞘细胞实验
第一节 实验原理
第二节 实验所需设备、试剂及其配制
第三节 实验步骤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结果分析
第十九章 小鼠NT-4基因的体外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和脑内移植
第一节 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第二节 小鼠NT-4基因的体外构建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
第三节 NT-4-GFP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
第四节 结果分析与经验体会
彩图
书摘插图
上篇 基因克隆理论
第一章 概论
基因克隆是一门新兴的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由于其研究对象为决定生命活动的最小的遗传物质单位——DNA,其广泛应用于与生命活动有关的领域。可以说,从植物、微生物、低等动物一直到人类,基因克隆技术不仅应用于物种的起源进化,个体物种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而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基因克隆的基础上,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已经从结构联系到功能、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宏观扩展到微观。特别是20世纪20~50年代的研究证实遗传物质是DNA分子,并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分子结构解释了基因复制的机制,为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揭开了新的一页。可见,对基因的研究是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该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特别是基因工程学的发展。1997年,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应用转基因技术首次培育克隆羊成功,成为以基因克隆技术为基础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DNA测序草图的完成标志着基因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了解基因克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不仅对了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而探讨疾病的防治方法、手段、改善生命质量有重要价值,而且还可将基因克隆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直接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第一节 基因研究历史回顾
1868年,瑞士科学家Miescher从脓细胞中通过脱脂、消化和酸碱沉淀得到了一种含磷高的新物质,称为核素(unclein)。几乎同时,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Mendel)提出生物的每一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负责传递的。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Johannsen根据希腊文“给以生命”一词,将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碱基改称为基因(gene)。然而,当时并没有人将Miescher的核素与Johannsen的基因联系在一起。直到1944年,微生物学家Avery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揭示了DNA是细菌的遗传物质之后,才将核素和基因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Chargaff用纸内层析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证明了DNA由四种碱基组成,并根据不同来源的DNA中碱基的组成推断出碱基的配对理论,从而为基因的深入研究和遗传规律研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