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杂交理论与技术(第二版)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
作者: 王廷华 主编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2页数: 22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4214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分子杂交理论与技术》是《21世纪生物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于2005年出版,2006年进行二次印刷。随着当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需求的日益扩大,现予以再版。
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分子杂交的基本理论。对地高辛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抑制消减杂交、辐射性杂交、反义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理论与进展作了详细阐述。对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Western印迹杂交、cRNA探针原位杂交、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以及原位分子杂交双标技术给出了具体的实例分析。
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技术等内容,更具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可供生物医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从事分子杂交的科研人员阅读和实验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分子杂交概论
第一节 分子杂交技术及其意义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
第三节 核酸探针
第二章 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及研究历史
第二节 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三章 地高辛原位杂交技术
第一节 实验原理
第二节 地高辛原位杂交技术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实验所需设备、试剂及配制
第四节 详细实验步骤、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cRNA探针原位杂交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体会
第四章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第一节 实验原理
第二节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操作步骤
第四节 实验所需设备、试剂及配制
第五节 详细实验步骤、结果及分析
第六节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体会
第五章 抑制消减杂交
第一节 抑制消减杂交的概念
第二节 抑制消减杂交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第三节 抑制消减杂交的原理
第四节 抑制消减杂交实验操作步骤
第五节 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问题与解答
第六章 辐射性杂交
第一节 辐射性杂交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构建辐射性杂交图谱的方法
第三节 辐射性杂交图谱的应用
第七章 反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 反义RNA
第二节 反义DNA
第三节 反义核酸的特性
第四节 人工合成反义寡核苷酸的类型
第五节 反义寡核苷酸的化学改造
第六节 制备反义寡核苷酸要考虑的因素
第七节 反义寡聚核苷酸导入细胞的方法
第八节 核酶
第九节 反义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
第八章 基因芯片固相分子杂交技术理论与进展
第一节 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
第二节 基因芯片检测的样品制备
第三节 基因芯片杂交
第四节 基因芯片检测原理
第五节 基因芯片杂交的结果分析
第六节 基因芯片的应用
第七节 国内外基因芯片研究及开发情况
第九章 基因芯片分子杂交技术在脑出血周围带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节 实验原理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注意事项与经验体会
第十章 Southern印迹杂交
第一节 实验原理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及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Northern印迹杂交
第一节 实验原理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十二章 Western杂交
第一节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第二节 蛋白质样品的分离——不连续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第三节 转移电泳
第四节 免疫检测
……
第十三章 cR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单、双标技术的应用
第十四章 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脊髓中NGF家族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
第十五章 Western blot技术在检测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后NGF变化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 Northern印迹杂交检测小鼠乳房肿瘤组织的总RNA
第十七章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镇刺促进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基因表达
彩图
书摘插图
第一章分子杂交概论
第一节分子杂交技术及其意义
一、分子杂交技术
分子杂交技术(technique of molecular hybridization)又称核酸杂交技术,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探讨组织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并阐明细胞功能调节机制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他生物检测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分子杂交技术的诞生及发展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分子杂交技术?或者说,分子杂交技术的核心是什么?简而言之,分子杂交技术是在用特定标记物标记已知核酸碱基序列,即在所谓核酸探针简称探针(probe)的基础上,将该标记的探针以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组织细胞中的待测核酸进行特异性的杂交结合,形成标记探针与待测核酸的杂交体,最后利用各种标记物的显示技术,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探察待测目标核酸(mRNA或DNA)的存在及位置。可见,分子杂交技术的核心就是使带有标记物的核酸探针与待测核酸形成杂交体。理论上,探针与待测核酸形成杂交体的前提有二,缺一不可:一是上述两种来源的核酸应该都是以单链的形式存在;二是两种单链核酸之间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互补的序列。前者要求如果待测目标核酸是DNA时,必须先进行待测DNA的变性,即将双螺旋结构的DNA解链形成单链DNA;而后者碱基序列的互补性则保证了两种核酸分子杂交过程的顺利实现,同时,亦决定了探针与待测核酸杂交的特异性。
一旦形成探针与待测目标核酸的杂交体,即可进行对杂交体的观察分析。这有赖于两个方面的条件或准备:其一,探针的标记,这要求杂交前的探针必须进行有效标记;其二,具备对携带有标记物的杂交体进行检测的有效技术——显示技术(technique of visualization)。因此,分子杂交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亦带动了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核酸探针的制备技术、核酸探针的标记技术和核酸探针的检测技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