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与均衡——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J)
分類: 图书,医学,精神病 心理病学,
作者: 花菊香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9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620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在社会学的视野下围绕六大基本假设的验证而展开,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分析了精神疾病的发生,并引用强关系的概念试图将宏观结构中的隐匿性“病根”显现于微观互动。研究发现,人的精神健康与病态和社会结构中的规则与资源、社会冲突、制度文明、强弱关系状态等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被弃角色、污名化和降层流动使精神病态个体的社会实体性遭到否定。本书还系统分析了患者的十大需要与八类康复资源,继而提出点、面、立体式的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方法讨论精神疾病的社会因素。由于“强关系”具有将宏观结构的隐匿性“病根”显现于微观互动的功能,因此,本书借强关系概念试图完成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架通。另外,按照从患者到家庭再到社区的系统分析路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
本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包括:精神健康与个体平衡,个体平衡与社会支持,社会资源与社会支持,对精神失衡的社会学分析,对精神康复需求的分析与判断,关于精神康复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等诸多方面。本书在总体思路上侧重于疾病的过程分析: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患病行为、患病结果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针对上述概念与问题,形成本书的基本假设。
作者简介
花菊香,1964年9月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南京社会学学会理事。在《社会科学辑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1篇,曾主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科学出版社,1999年),编著《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有关界定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对精神疾病发生学的社会学解析
一、精神疾病——个体败北于与结构要素的博弈
二、精神疾病——社会冲突的过程与结果之表现
三、精神疾病——强关系互动诱导
第二章 对精神疾病患病后果的社会学分析
一、精神病患的患病角色和就医行为
二、“病态”与“常态”界限模糊
三、精神病诊断具有污名化机制
四、话语权被自动剥夺,继而使患者丧失其他权利
五、社会阶层差异
六、被文明遗忘的角落
七、压力与暴力的互为因果
第三章 被视为混沌的清醒呼唤——对精神病患者的需求分析与判断
一、经济援助
二、祛除污名
三、赋予话语权
四、知识需求
五、治疗需求
六、相信潜能
七、适宜的家庭
八、和谐的社区
九、机构照顾
十、拒绝治疗
第四章 社会资源——重构或维系精神健康的基石
一、患者资源
二、家属资源
三、患者及其家庭的人际关系资源
四、医疗资源
五、社区资源
六、社会工作者资源
七、政府资源
八、散在社会资源
九、资源的可及性与资源整合
第五章 社会支持——重构或维系精神健康的支柱
一、精神病患者支持系统的特征
二、以案主为中心的“点”式社会支持
三、以家庭照顾为中心的“面”式社会支持
四、以社区照顾为中心的“立体”式社会支持
五、机构照顾的魅力
六、社会支持的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对精神疾病发生学的社会学解析
如果说在绪论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What?),那么这一章就是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Why?),即精神病患者为什么会患病。这主要来验证本书的第一个假设和第二个假设,即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的社会资源与支持的缺乏,使个体产生内心紧张,如果这种紧张程度过高,可直接导致个体心理或精神失衡,通过理论来分析精神疾病的社会致病因素;以及强关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与负性体验,更容易成为诱发个体精神失衡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说明的,假设的前提要排除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存在,专指社会环境因素所致的,此类患者大约占全部精神疾病患者总数的74%。
如果单从一个个精神病患者个案去回溯其发病原因,似乎都与“问题”有关。什么是问题?从社会工作视角,站在案主的立场上来界定,“当个体的社会生活功能受到减弱或丧失时便产生‘问题’,导致其社会生活能力减弱或丧失的原因与减弱或丧失的结果都是‘问题’”。处于问题中的人们会自然地产生不满和心理的紧张,这种紧张和不满是心理不平衡状态,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恢复心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