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中的上海市民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作者: 卢汉龙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0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4523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980年以来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吸引着各种学科理论的关注。总的看来,不同的理论兴趣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发展,二是如何从中国的发展中生成不同的理论发现。上海历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现代化的钥匙,她的题材具有特定的研究价值。本书选用市民的角度来分析上海在改革与现代化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经济与社会这种内在的变迁关系,力图将西方主流的社会经济结构理论和关于中国具有身份社会特征的经验解释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身份族群的生存状态和市民情况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社会变迁,探求其保持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目录
总序/王荣华
《转型社会研究文库》总序/卢汉龙
导论:从市民构成看社会变迁
第一章 户籍“上海人”
第二章 上海郊区的农村居民
第三章 内地在上海的经商人员
第四章 各地知识精英到上海
第五章 外来务工者在上海
第六章 在上海的香港人
第七章 台湾人融入上海经济与社会
第八章 全球化时代的上海外籍人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户籍“上海人"
人文社会意义上的“上海人”一词,文字上最早可考出现在李鸿章与李平书1900年的谈话:“君是上海人,当与洋人习。”可见“上海人”一开始就是以一种“师夷长技”的态度对待世界的人群。到辛亥革命前后,在报刊中,“上海人”已经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汇,由此可见,“上海人”概念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的事情。“上海人”从一开始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籍贯的含义,而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移民人群。这是一个从传统的乡民向近现代市民过渡的过程,也是来自不同地方移民心理逐渐认同的过程。回顾上海城市的发展,上海人构成有过四次重要的改变。第一次发生是在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第二次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第三次在四五十年代,第四次则是在90年代。至今,上海的城市面貌和人口变迁仍在继续,而每次上海城市的改变均在造就和影响一代新的上海人。
第一节上海市区户籍人口的总量特征与变化
一、“上海人”的由来和构成变迁
1843年,上海正式对外开埠通商,英、美、法等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租界。上海租界面积最大时达到48 653亩,并最终成为上海城市的主体。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上海特别市以前,上海辖区的总面积是557.85平方公里。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从l852年到l890年的38年中,人口总量从54.4万人增加到82.5万人,增加了52%,平均每年增加11‰,而此时中国全国的每年增长的速度只是0.6‰,世界人口的增长比例是每年5.5‰。上海人口的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