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第十二辑

现代中国.第十二辑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陈平原 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28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301129333包装: 平装目录

论文

作为运动的新文化

“文学革命”的另一面

——民初政治言论视野中的“文学”

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问题

——以胡适、鲁迅与周作人为中心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思想研究

——中英文著述的互动与展开

1930年代左翼文学对五四的叙述

现代散文与传统的再发明

——作为激进诠释学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中国新诗总系30年代卷》导言(上)

新诗理论中的“形象之争”:美学、政治、形而上学

“言志”的苦心与文心

——周作人“苦住”期间创作之分析

“长不大”的三毛:从早期的都市顽童到1949年前后的流浪儿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理路(上)

演讲与评论

重建“文学史”

书评

文学、思想与政治的纠葛

——读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政治主体性的重建

——评《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

在对鲁迅的承担之中

——读《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

在中国追索“现代”

——评《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

“现代性”视野的拓展

——评《革命与形式——茅盾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

作为“左翼”的鲁迅及其可能性

——《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读后

“国民作家”与“国家”视野

——评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作为话语的“晚清古文”

——评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

幻象背后的真实

——评《传媒的幻象——当代生活与媒体文化分析》

报刊研究介入理论热点探讨的可能性

——评董丽敏《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

“马赛克”型都市图景的重演

——评《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1930年代左翼剧运、剧人在上海》

记忆与呈现报刊的另一种方式

——评《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

编后

书摘插图

作这运动的新文化

一新文化如何运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对于1920年代前期实际从事文化运动的各方面的势力来说,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不过,后来者更信用其追封的领袖人物的说法,所以引述最多的是陈独秀1920年初在上海的一次演讲,题目就叫《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他先划定文化的疆界,包括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等领域,将军事、产业以及实际政治排除在外,然后径直进入各个领域的内部进行辨析。②陈独秀的这次演讲,其实只勉强回答了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而忽略了何谓“新……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首先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运动,然后才去判别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以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大多围绕中心的人物、社团、报刊展开,缺乏使运动成其为运动的观念。从浑朴的过程的观念出发,就会追问:新文化作为运动的同一性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新文化如何从局部的、地方性的运动中获取动力?

周策纵梳理五四运动史时曾指出,“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在五四以后的半年内开始出现,到1920年初变得十分流行。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