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材系列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林聚任编著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30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309837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结构是,除前言外共分为八章,分别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社会网络资料类型和收集方法、网络分析的各种技术与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等内容。
第一章首先追溯了西方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渊源,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做了系统回顾,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新进展。社会网络分析有不同的学科发展背景,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我们通过回顾社会网络分析思想与方法在西方的发展,梳理出其中的主要线索和问题,并结合国内的研究状况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强调更好地借鉴已有的成果,加强对社会网络分析的认识和应用。
第二章系统说明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研究方法,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通过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认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特征及其独特之处。在本章中我们在说明社会网络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论原理和研究程序。
第三章主要说明社会网络分析所用的数据资料具有自己的类型与特征,它是一组反映行动者关系的信息。社会网络资料首先是关于社会关系的数据信息,简称关系数据。关系数据不同于属性数据,不仅其本质内容不同,其表达形式也不同。本章在介绍了社会网络资料的概念和类型基础上,结合研究设计具体说明了社会网络的测量及其收集方法。
第四章主要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技术与方法。社会网络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形式是图论法和矩阵法。图论法是以线和点的形式来表示行动者及其关系的一种方法。用社群图可表示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等属性。矩阵法是把社会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或关系分别按行和列的方式排列即可形成网络矩阵,包括邻接矩阵、关联矩阵等。矩阵法可以对群体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第五章是关于社会网络的中心度分析。中心度是我们认识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位置及其关系的重要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本章首先介绍了中心度、中心势概念,重点说明了结点中心度、紧密中心度、间距中心度及其测量方法。最后又对社会网络中与等级密切相关的权力和声望作了分析。网络中的声望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社会声望概念,这里主要说明了接近度声望概念及其测量。
第六章是关于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子群研究。构成社会网络的基本元素就是行动者及其群体,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子群,它们相互结合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本章首先从社会群体、子群概念出发,说明各种团聚性的子群及其测量方法,包括“团伙”、n-团伙、n-宗派、k-丛等,最后分析隶属性群体。
第七章是关于网络中的位置和角色的分析。在社会结构分析中,位置和角色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本章在简要介绍了网络分析的位置和角色概念之后,主要说明了结构等价性、自同构等价性和正则等价性及其不同的测量方法,最后一节简要介绍了关系代数法和统计模型法。位置和角色分析是目前社会网络分析中数量化分析程度最高的方面,已应用和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数学分析方法。本章结合例子简要介绍了聚类法、统计模型法等。这些分析方法现在都可借助于有关的分析软件来应用。
第八章讨论了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些应用。社会网络分析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传统范围,如小群体关系、社会支持网等,而且扩展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甚至工程技术科学的诸多领域。但本书只是简要分析了与社会网络分析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本研究以及体现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关系”研究。
本书最后在附录中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包的应用,重点说明了Paiek的内容及使用方法。附录中还附有两个不同的各具代表性的《社会网络分析》教学大纲,供读者参考比较。
目录
第一章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社会网络分析思想的来源与发展
一、早期发展
二、新哈佛学派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成熟
第二节社会网络分析的新进展
一、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得到深化
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更为成熟
三、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范围更广
四、国内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简评
第二章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含义和特征
二、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论原理
二、社会网络分析的程序
第三章社会网络资料
第一节社会网络资料的概念和类型
一、社会网络资料的概念
二、社会网络资料的类型
第二节社会网络资料的测量与收集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设计
二、社会网络资料的收集
第四章社会网络的数学表达形式
第一节图论法
一、图论的基本知识
二、图论的主要分析元素
第二节矩阵法
一、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矩阵类型
二、矩阵的运算
三、矩阵对关系特征的描述
第五章中心度分析
第一节 中心与边缘
一、结点中心度
二、紧密中心度
三、间距中心度
第二节 社会网络中的权力和声望
一、权力与等级
二、声望分析
第六章子群分析
第一节团聚子群
一、社会群体与子群
二、成分分析
第二节核和团伙
一、核与成分轮廓
二、“团伙”分析
第三节隶属群体
一、隶属网络
二、隶属网络的表达形式
三、隶属网络的属性分析
第七章网络中的位置和角色分析
第一节社会位置和社会角色
一、传统社会学观点
二、网络结构观
第二节结构等价性
一、等价性概念
二、结构等价性
第三节其他等价性
一、自同构等价性
二、正则等价性
第四节其他分析和模型法
一、关系代数
二、统计模型法
第八章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
第一节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社会资本的网络属性
三、信任与社会资本
第二节 中国“关系”研究
一、关于“关系”的观点
二、中国社会中的“关系”
附录
附录一: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应用——以Pajek为例
附录二:社会网络形象化(林顿C弗里曼)
附录三:哈佛大学彼得马斯登教授《社会网络分析》讲授大纲
附录四:边燕杰教授《社会网络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网络分析的新进展
四、国内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简评
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虽在少数社会研究方法书中提到过社会网络分析法,但是总的来说,国内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还非常薄弱,与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有一定差距。
国内有关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引介
国内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重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介绍和应用例如,1999年《社会学研究》第3期发表了有关社会网络分析的专栏,其中包括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国外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进展以及运用社会支持网进行研究的成果,包括肖鸿的《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张文宏和阮丹青的《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等。2004年《社会学研究》第1期又刊出了“网络社会”的专题,刘军在《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一文中介绍了社会网络模型研究的进展。此外,近年来在其他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一些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文章。
在系统翻译介绍西方社会网络分析成果方面,近年来也有进展。这些成果包括约翰•斯科特著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刘军译,2007)、林南著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2005)、邓肯•瓦茨著的《小小世界: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网络动力学》(陈禹等译,2006)、林顿•C•弗里曼的《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一项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张文宏、刘军、王卫东译,2008)等。但是这些翻译介绍工作还远远不够,还有许多国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引介。这是促进国内这一领域发展所需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社会网络分析学科的基本建设
近年来,国内的一批学者在翻译介绍西方社会网络分析成果的同时,也为推动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建设作了一些重要工作。一方面,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开设关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课程,开始重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传播和应用。另外,国内也出版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读物或教材,包括刘军著的《社会网络分析导论》、罗家德著的《社会网分析讲义》。这些基础读物系统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而为国内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国内学者近来做的另外一项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建设就是筹建“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研究专业委员会”,并建立网站,从而为国内的相关学者、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共享信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这些必将对推动国内有关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和教学,促进此领域更快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在社会网络分析学科的基本建设方面,我们跟国外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地区的很多大学中,已纷纷立起了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也普遍开设了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的课程。国内在这些方面才刚刚起步,亟须加强和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
(三)社会两络分析的应用研究
国内学者在研究介绍西方社会网络分析成果的同时,也尝试运用它开展一些应用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应用研究并不限于社会学领域,也见于经济学、管理等领域,但是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开展的研究,二是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开展的研究。因在后面的第八章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中我们将集中说明社会资本的应用研究,所以这里只简要介绍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网研究的部分成果。
社会支持网是社会网络的一种形式,它所体现的是一个人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或帮助的网络。“个人的社会支持网是由具有相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的。社会支持网在规范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它也是个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财务支持和精神支持是个人社会支持的两个重要方面。”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成为了应用网络分析最有代表性的方面之一,但是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例如据不完全搜索,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社会支持网”或“社会支持网络,,为标题的文章只有70余篇,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介绍性的,真正自己开展的应用研究还相当少。另外,这些文章研究的对象和分析的问题各不相同,涉及求职者、流动农民工、青少年、贫困者及一些特殊人群。这里我们只讨论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阮丹青等(1990)最早在中国内地作了社会网的研究,尽管他们研究的主要是“讨论网”,而不是社会支持网,但是从研究方法上和应用研究方面来说,在国内都是先导性的研究。他们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从社会网的规模、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同性、异质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天津城市居民人际交往网络的基本状况,探讨了与美国讨论网的差异并作了原因分析。其基本结论是: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网以高趋同性、高紧密性为特征,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在社会网中占重要地位。与美国讨论网相比,它的规模比美国的要大一倍,异质性方面低于美国,业缘关系的地位则比美国要高得多。造成中美两国社会网差异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中美两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张文宏等人的《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1999)一文是关于中国内地农村社会网第一次系统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此文根据在天津郊区的598个样本的调查资料,从社会网的规模、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同性和异质性等方面分析了天津农村居民人际交往网络的基本情况。研究得出,天津农村居民社会网具有高趋同性、低异质性、高紧密性的特征。文中还特别提出:“不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网,就不能完整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人的微观社会结构。中国农民的社会网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又具有什么特点?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是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基础。”因此,他们对社会网的研究放在中国社会变迁的结构背景中加以分析,把它当作了剖析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与此同时,张文宏和阮丹青(1999)又对市民和农民的社会支持网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研究发现:①亲属在城乡居民的财务支持网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亲属在精神支持网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但不如在财务支持网中那么重要。③在亲属中,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发挥着比父母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财务支持网中。④同事和朋友在精神支持网中的作用比其在财务支持网中的作用更大。在农村,邻居在财务支持和精神支持两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此文具体分析了城乡居民社会网的网络规模和网络构成模式,并从文化和结构方面作了解释。其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结论反映了城乡居民人际关系的基本现实。
张其仔在《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晋江市西滨镇跃进村案例研究》(1999)一文中,通过对一个村庄的研究,一方面检验了范德普尔(Van dePoel)的社会支持网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国的适用性问题,另一方面检验了弱网的力量假设对农村社会非就业领域是否成立的问题。其研究结论是,范德普尔发现法只具有部分适宜性,弱网的力量对于所研究的村庄并不成立,在非就业领域起作用的是强网,这并不构成对弱网假设的否定。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张其仔提出了一个IS—TS(信息—信任)模型,认为此模型比格拉诺维特的IS(信息)模型更具包容力,能解释弱网的力量与强网的力量的矛盾。可见,张其仔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反思性,注意运用本土发现去验证西方已有的观点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借用别人的东西。这对于开展自己的深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其文最后所强调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其社会秩序的结构基础就不同,并不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秩序构成基础问题,中国社会秩序的构成基础就不同于美国社会,它的基础在于强网而不同于弱网,而对这种差异形成的解释,只能依赖对历史传统分析的展开”。
而边燕杰的一系列研究,更是通过直接验证西方的有关理论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他在《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1999)一文中,主要针对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弱纽带的强度”假设,结合其他的研究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强关系假设”。边燕杰在天津、新加坡和香港的调查研究,都印证了其强关系假设。他在《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2002)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边燕杰根据其1988年在天津的调查发现:①人们更经常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②直接和间接关系都通常用来从实权人物那里获得分配工作的帮助。③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通过中介者建立了间接的关系,而中介者与两者之间都存在强关系。④求职者使用间接关系比直接关系更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