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教育的使命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巴登尼玛主编;郑富兴,黄砾奔副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8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900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也绝不应该忘记的历史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顷刻间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无数美丽家园被毁,灾区生产生活陷于停顿,民族文化遭受重创。许多学校成为废墟与危房,许多学生遇难,教育重建困难重重。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既留下了深深的悲痛.也带来了诸多的思考。作为受灾地区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的责任与使命问题。我们当代的教育已渐渐放弃了传承文明文化、培育国民精神的责任和使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撩开了社会美丽的面纱,暴露了追逐个人利益、没有精神与灵魂的教育与管理的严重后果,但是也带来了教育重建与文化重塑的契机和希望。
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似乎一切都在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退,外援与自救使灾区渐渐获得新生。灾区的人们从悲痛与疲惫中逐渐恢复,踏上艰难的家园重建路。非灾区的人们也从同情与哀伤中逐渐恢复,依旧为生活而各自忙碌。
很多事情,在事发当时,或置身其中,我们并不清楚它的意义,只有随着时光流逝,慢慢平静之后,我们回首过往,才逐渐明白它的意义,才逐渐体验它的影响。反思过往才能够让我们调整重建的方向和思路,获得前行的力量和智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我们的足迹
第二章教育之痛
第一节坍塌的学校与健全的学校
第二节“边缘”的教师
第三节不和谐的音符
第三章文化之殇
第一节羌族文明的绝响
第二节藏族古碉古堡的损毁
第三节川蜀文化的创伤
第四章漫漫学校重建路
第一节学校的坚守与自救
第二节学校重建困难重重
第三节临时学校的学习与游戏
第四节临时学校里的志愿者
第五章教育的反思
第一节教育为何?
第二节教育何为?
第六章教育的使命(Ⅰ):民族文化重生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复与传承
第二节藏族文化资源学校开发的经验
第七章教育的使命(Ⅱ):民族精神提升
第一节国民精神的进发
第二节社会伦理道德的重建与教育
第八章教育的使命(Ⅲ):个体精神培育
第一节生命的平等权利
第二节自由、权利的误解与引导
第三节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的培养
第四节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局限
第九章教育的使命(Ⅳ):和谐社会构建
第一节学校与社区的同舟共济:西苑中学的故事
第二节教育与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社会
第十章结语:重塑教育
第一节希望
第二节可能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