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注评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许瑞琪注评
出 版 社: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7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3322007包装: 平装目录
上编陆游爱国诗(300首)
小引:陆游爱国诗特点
第一章丹心报国
第二章壮怀激烈
第三章痛斥“和戎”
第四章悲愤慨叹
第五章渴望一统
中编陆游养生诗(200首)
小引:陆游是养生家
第一章养生意义
第一节珍爱自身
第二节 养生如“和羹”
第三节养生之本
第二章养生方法
第一节 心志养生
第二节 情志养生
第三节 生活养生
第三章养生实效
第四章养生小结
下编陆游教子诗(100首)
小引:陆游善于教育子孙
第一章陆游教子
第二章陆游教儿辈
第三章陆游教儿孙
第四章陆游教孙辈
第五章陆游其他教诫诗
附录抗震救灾诗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编陆游爱国诗
(300首)
小引:陆游爱国诗特点
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中华民族爱国诗人的行列里,他不同于屈原,也有别于杜甫。陆游为官多年,因坚持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数次遭贬;在宋、金前沿阵地服务,“十年枉是枕雕戈”;极想出征杀敌,一直“欲死无战场”。他不论身份如何变化,报国初衷不变;不论遭遇多少困难,“从来耻作赀身策”,决不向投降派低头。他自称“搴旗手”,却不时“自荷锄”。他是栋梁臣,但最后只能“僵卧孤村”。他唯一持续终生的事业就是写诗,是历史上创作最丰的诗人。南宋共历151年,陆游亲历了前85年。他的诗记录时代影像,表达报国雄心,抒发恤民热忱,斥“和戎”,泄悲愤,畅述一统国家之宏愿,唱出了人民心声,紧扣时代脉搏,堪称南宋史诗。
陆游立志收复失地,并为之奋斗一生:年届八旬,还跃跃欲试随大军“下辽东”;85岁,还想“他年鼓角榆关路”,彻底消灭敌人;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仍念念不忘国家统一。陆游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终其一生,无愧于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之所以能如此,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家庭影响。陆游家几代为官,尤其父亲陆宰,遭遇了国家灭亡、国君被掳的大灾难。陆宰常与有志之士议论国事,无不“扼腕裂眦,发上冲冠”,“有不与俱生之意”。此种场景陆游见得不少,在陆宰与陆游共同生活的24年中,无疑给陆游以深刻影响。同时,陆游家学渊源深厚,传统文化中爱国思想对其影响很深。杨万里在《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中写道:“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历史上所有忠贞爱国者,陆游都十分崇敬,视为楷模。其次是社会现实的影响。陆游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四处逃难、“万死避胡兵”的艰危岁月。当时他虽在襁褓之中,但是后来父母总会讲给他听的。陆游在诗中多次写道“少小遇丧乱”,这种经历对他来讲,刻骨铭心,永记不忘。陆游深知:中原人民陷入水深火热,惨遭涂炭;江南人民税苛赋重,度13艰难。其恤民之情油然生于内心,“妄意忧元元”成为他不可移易的心愿。
以上两大原因,或如涓涓细流,或如湍急水势,润泽了陆游的心田,冲击着他的心灵,奠定了他驱敌复国、救民于水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赋予了陆游很好的文化素养,使他忠实继承并发扬了屈原、杜甫等人的爱国传统,把爱国诗歌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成为南宋诗坛杰出的诗人。
陆游的9200余首诗,生动记录了他不屈不挠、抵死奋斗的光辉历程。他的爱国诗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一、一身报国有万死
陆游爱国诗的第一个特点是:自觉报国,以死报国。
在陆游的爱国诗篇中,“许国”二字随处可见。“许国”,即把自己的一切自觉奉献给国家。陆游“许国”的可贵之处在于坚如磐石,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挫折,从未动摇。他在祖坟前立誓,更于饮食起居间不断反省自己,是否有不合报国初衷的言行,“常若严师在我旁”。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屡向皇帝进谏忠言,虽曾因此而遭罢职,但仍是有机会就不放过。一次,陆游进言又激怒了皇帝,但他恳切的神情使皇帝怒火顿消,允许他指着地图把话说完。他用“泪洒龙床请北征”记录了这一“感天动地”的事件。他不能当面讲,就写成“万言投魏阙”,“血泪交零晓未休”。陆游更利用同僚还朝的机会,“因公并寄千万意,早为神州清虏尘”。深隋嘱托,莫忘“粗官数寄声”。他在王炎、范成大幕府服务九年,那是在宋军前线,他抱着杀敌报国的决心,“铁马秋风大散关”,“誓当函胡首”,直报“天家九世仇”。
爱国与恤民不可分。陆游对江南人民的困苦生活,对沦陷区人民的悲惨境遇,感同身受,痛心疾首。尤其对“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念此气生瘿”。而当他知道“渔阳女儿学琵琶”,沦陷区人民的思想“不属番家属汉家”后,立刻满意到“死无恨”。陆游和人民的心总是息息相通的,因为他深知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
二、壮怀激烈扫胡尘
陆游爱国诗的第二个特点是:壮怀激烈,誓扫胡尘。
陆游“愤骄虏”,达到“卧啮血”的程度,对杀敌复国始终充满信心。青年时期,他“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死生”。他们共演“马革裹尸”,视死如归。到了军中,陆游与将士共驰逐,同射箭,为的是一旦需要,便可“日驰三百里,榆关赴战期”,“一战洗乾坤”。他胸有谋略,指出“一是端能服万人”,只要打起收复失地的旗号,便可动员全国军民,所向披靡,“收复旧山河”。他认为,“万里修长城,不如守北平”。单纯媾和防守,不如攻守兼备。陆游坚信,只要从汉中出兵,“传檄可定河南北”。他赞颂出征将军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以服全军,便于奏捷。
陆游曾作为州、县长官检阅军队,看到战旗飘飘,听到战鼓咚咚,就热血沸腾。他曾越雪野,踏冰河,斗志昂扬;在雪地上“画字草军书”,“不畏寒堕指”。他认为只要出兵,“直斩单于衅宝刀”,敌人就会“鸟兽散”,即可“勒铭燕然石,千载镇胡儿”。
虽然陆游的宏愿一次次落空,却壮心依旧,豪情不减,即使僵卧孤村,“仍思为国戍轮台”;年迈体衰,仍像老马“不思帐下思天山”,决心“不死令君看太平”!
三、痛斥“和戎”危害深
陆游爱国诗的第三个特点是:痛斥“和戎”,欲战“无死所”。
南宋小朝廷始终奉行一条屈辱求和的路线,危害十分巨大。陆游把讥刺矛头指向这条路线及其制定者——以皇帝为首的投降派。
陆游怒揭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的腐朽本质:“高庙衣冠月出游,中原父老泪交流。”并指出,正是高宗赵构“黜柄臣”,排挤韩世忠,杀害岳飞,重用秦桧等投降派,才造成“遗恨千载”之痛。他斥责皇帝,本是堂堂宋太祖后裔,竞向敌人称臣纳贡,不顾国羞臣辱。所谓“守和约”,实际是纵容敌人在中原肆意横行。陆游认为“皇天漏”已难补救,结果必然是大好河山“坐付人”。
陆游无比痛恨“和戎白面郎”,决心“衅以佞臣血”,“朝陵”花开时。对“和戎”策下久久不战的局面更是愤愤:“诸将尔何心?安坐望旄节!”
对“和戎”的巨大危害,陆游总是不遗余力地痛加挞伐。由于“和戎”,将军们日问打围,夜排绣宴,举国上下,士气日趋萎靡。朝廷官员则日日沉湎歌舞,不管遗民“忍死望恢复”,任由“犬羊堂堂自去来”,在中原大地“逆胡传子孙”。
陆游更以自己的感受,写出“和戎”造成的椎心之痛:主战派被压迫得连说话都必须“忌讳”,像楸树被“长藤”紧紧束缚,不得有任何作为;“穷边指淮淝”,“异域视河洛”;“胡马”吃着先皇陵墓上的荒草,安闲又自在。
四、悲愤慨叹志难伸
陆游爱国诗的第四个特点是:悲愤慨叹,壮志难伸。
陆游曾经壮志凌云,自比长城。为此他做过多方面的准备,读兵书,学谋略,习剑术,置宝刀,买骏马,欲使自己成为“上马能击贼,下马草军书”的英勇战士。他决心冲锋陷阵,“手枭逆贼”,“履胡肠涉胡血”,可是,“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六十年过去,“虏未平”,“壮士废”,“空许国”,愁满腹,悲愤难忍,“泪尽以血续”。 陆游一心报国,忘我忘家,最后却是“家国两无益”,自己“鬓先秋”。他一路走来,坎坎坷坷,起起伏伏,总不顺心。“早知忧随人,何用去故乡?”他在川陕做幕僚九年,对那里优越的地理形势倍加称赏。无论从战略上看,还是从战术上看,川陕都堪称灭敌复国的军事要地。他屡次向王炎、范成大进言,但由于当时大气候是“和戎”,他的努力均未奏效。陆游大失所望,哀叹十年“困西南”,忧心忡忡,终日烦躁难安。
陆游看透投降派把持朝政,“灭胡无期”。江南人民仍将“横遭捶楚”,中原百姓依然苦盼“王师”。他愤激歌“易水”,“悲歌仰天泪如雨”;清泪滴黄卷,抚卷“哭昭陵”。
陆游慨叹,“生逢和亲最可伤”!现在已是“关河处处含暝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