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笔记:上古-秦汉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朱增泉著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32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2006924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位威严睿智的将军,一位慧眼别具的智者以独特的笔记体讲述千年战争史记:经典战役金戈铁马精彩呈现,王朝更迭兴衰存亡深度评说,以史为鉴,忘战必危之警示。
内容简介
朱增泉将军以职业军人的专业目光审读中国古代战事的《战争史笔记(上古—秦汉)》,呈现金戈铁马的经典战役,深度评说兴衰存亡中的王朝更迭。
这是作者的一部散文化的战争史笔记,或曰一部笔记体的战争史。我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写法?答:为了增强可读性。凡历史,读起来都是比较枯燥和沉闷的,战争史也不例外。这是作者的一种尝试,力求把战争史写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整部书的规划,大致上是写四个大循环:一、从史前期遍地部落、部族、诸侯,到夏、商、周(西周)形成统一国家。二、从东周(春秋战国)五百五十年大混战、大分裂,到秦、汉实现大一统。三、从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近四百年大混战、大分裂,到隋、唐实现大一统。四、从五代十国、宋、辽、金三百七十多年大混战、大分裂,到元、明、清实现大一统。
作者简介
朱增泉,1939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1954年高小毕业后务农。自学高考获大专学历。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干事,教导员、科长.处长、军政治部副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委、国防科工委政治部生任。总装备部副政委兼纪委书记等职。参加过老山轮战。中将军衔。 曾任全国八届人大代表、中纪委委员。全国第十届政协常委。 长期坚持业余写作,先后获得全军“八一”文艺奖、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诗歌、散文被编入几十种选本。散文《中国西部》被编入中,大学语文课本。
目录
自序
历史黎明期的战争
1.炎黄之战
2.中国最早的南北战争
夏商周的立国之战
3.夏朝的立国之战
4.商朝的立国之战
5.周朝的立国之战
春秋中原战乱
6.春秋战乱京师始
7.郑庄公率先挑战周天子
8.宋襄公的三个经典式错误
9.中原战乱几时休
春秋南北战争
10.齐楚争霸中原
11.晋楚争霸中原
12.楚庄王问鼎中原
13.弭兵大会
春秋四方混战
14.齐鲁战争
15.齐晋战争
16.秦晋战争
17.吴楚战争
18.吴越战争
战国军争大势
19.山东六国形势
20.齐魏的两次大战
21.齐灭燕
22.燕灭齐
23.田单复齐
三代秦王的宏图大略
24.秦孝公的变法图强
25.秦惠文王的战略取势
26.秦昭襄王的连年东征
27.东征受挫于赵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
28.秦始皇的传奇身世
29.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内外形势
30.秦灭二周
31.秦始皇扫平山东六国
秦代军事
32.废分封的军事意义
33.固疆定边
34.修驰道及秦始皇出巡
35.长城与中国军事文化传统
灭秦之战
36.秦王朝的伟业、暴政和社会危机
37.秦亡前奏:一连串突发事件
38.陈胜、吴广起义
39.起义军与山东六国复辟势力合流
40.巨鹿决战
41.秦宫内乱
42.刘邦入关
楚汉相争一局棋
43.鸿门宴:楚汉战争序幕
44.项羽一连走错四步棋
45.彭城会战
46.荥阳、成皋争夺战
47.垓下会战
汉初内战
48.刘邦晚年征战苦
49.平定燕王臧荼叛乱,擒拿韩信
50.平定韩王信叛乱,刘邦遭白登之围
51.平定代相陈稀叛乱
52.诛杀韩信、彭越
53.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
54.平定燕王卢绾叛乱
55.刘邦削平异姓王的几条经验
周勃、周亚夫父子
56.周勃
57.周亚夫
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
58.匈奴
59.汉武帝的尚武政策
60.河套战役
61.阴山战役
62.河西战役
63.漠北会战
64.西域之战
两汉过渡期的战争
65.西汉末期乱象
66.乱世中的匈奴
67.王莽把战争当儿戏
68.绿林军推翻新莽政权
69.赤眉军推翻更始政权
70.刘秀略定河北以谋全国
东汉与匈奴的战争
71.刘秀对匈奴取守势
72.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附东汉
73.东汉与北匈奴争夺西域
74.北匈奴灭亡
书摘插图
历史黎明期的战争
1.炎黄之战
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是先发明方字,还是先发明弓箭?很显然,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首先发明了弓箭。而且,将石块敲打成可以投掷的石器,将兽同绑在树棍上做成投掷的梭镖,比发明弓箭还早。这些石器、梭镖和弓箭,开始都是捕猎工具,很快就演变成作战的兵器。“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战争,从人类历史的黎明期就已经开始了。
今天,全世界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我们都称之为“炎黄子孙”,这是中华民族来自遥远祖先的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是,中国历史黎明期的第一场重要战争偏偏发生在炎黄之间,史称阪泉之战。这使我们一进入中国古代战争史,遇到的第一个话题就十分严酷,却又无法回避:兄弟阋墙,起自炎黄。
炎帝和黄帝,是我们华夏民族最早的两位部族集团的首领。按照《史记》中的说法,炎黄二帝“同出少典氏”,是亲兄弟。成书早于《史记》三百多年的《国语》中说得更具体:“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也就是说,炎黄兄弟长大成人后,各立门户,形成两个氏族。黄帝到了姬水流域,姓姬;炎帝到了姜水流域,姓姜。按照长幼次序,炎帝是哥哥,黄帝是弟弟。但从《国语》到《史记》,都把黄帝列于炎帝之前,次序不对了。其中原因,后面要说到。
少典氏是谁?学术上有分歧。有的认为少典氏是人名,有的认为少典氏是族名。唐朝有位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提出疑问,他说,大家都认为炎黄二帝相承,可是据西晋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记载,从炎帝到黄帝相隔五百余年。如果炎帝和黄帝是少典氏所生的兄弟俩,年龄怎么会相差五百多岁呢?因此,司马贞认为少典氏是族名,不是人名。这样,这个疑问就容易解释了,炎黄同族不同支,也不同辈。
远古同族不同支的氏族或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这是人类族群最初的政治本能。唯物史观认为,战争起源于私有财产的产生。但从另一角度讲,凡是社会性的生命群体,即使没有私有财产。也得有个“王”。蜂群有蜂王,蚁群有蚁后,何况人群呢?人是社会动物,只要你是人,就得有头面人来管你,不必为此生气。人类族群之“王”如何产生?我们的远古祖先早就试过了,无非两种办法:一靠“选”,二靠“打”。试的结果,只有尧、舜、禹三朝天子是“选”出来的,其他都是“打”出来的。
我们人类,最初只有亲人,没有仇人。氏族社会都是一群又一群有血缘关系的人聚合在一起,打磨石器,制作弓箭,捕猎,采摘,嬉戏,围着火堆烧烤猎物,撕而食之,和和睦睦,亲亲热热。但人类群体间最早的仇恨种子,恰恰产生于亲人之间。利生争,争生怨,怨生恨,恨生战。一旦开战,必定流血,必定死人。一流血,一死人,必然结下更大更深的仇恨。血流成河,白骨荒草,相互把仇恨咬在牙缝里,战争就像瘟疫一样在人间蔓延开来。战争——这个瘟神一旦降临人间,就成了人类屁股后面魔鬼似的影子,躲不开,轰不走。
胜者为王败为臣,这算是好的。胜者为王败为寇,次之。胜者为王败为奴,这就惨了。还有更多更多的战亡者,都成了荒漠野魂,“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黄帝打败了炎帝,他是胜利者,是英雄,所以他被司马迁列为华夏民族的开史之帝。人们常说“三皇五帝到如今”,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的五帝是指轩辕、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轩辕即黄帝,其中没有炎帝。因为炎帝是失败者,被司马迁排除在五帝之外了。
这就要说到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在构思皇皇巨著《史记》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为叙述中国历史找到一个基准点。就像盖房子一样,先要往这块地基上打下第一根桩,确定一个基准点。然后才能平地起高楼,把一座摩天大楼盖起来。我们今天都把炎黄二帝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把炎帝列在黄帝之前,这没有错。但司马迁却是以“尊黄抑炎”的基本立场来构思他的整部《史记》的,他有他的根据和理由。他在《五帝本纪》篇末说,由于远古五帝的事迹已经十分遥远,有的古籍记载不全,有的文字不雅,难以传授。于是他“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去实地考察古人遗迹,搜集民间传说。他发现,“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民间对炎帝的传说很少。于是,司马迁毫不犹豫地把黄帝轩辕作为叙述中国历史的基准点。
司马迁为什么会持“尊黄抑炎”立场?因为中国在春秋战国混战了五百五十年,从秦汉开始进入雄武时代,举国一帝,江山一统,社会面貌为之一新。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汉武帝时期,世风是崇尚以武力定江山的雄武之君的。在司马迁看来,黄帝是胜利者,他是最早统一华夏之邦的人。历史是永远站在胜利者一边的。司马迁要从茫茫史海中为叙述中国历史理出头绪来,他必须选择一位对开辟中国历史有过大作为的雄武王者作为叙述起点,这个人就是黄帝轩辕。因此,《史记》开篇第一句就是这样写定的:“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
关于发生在炎黄之间的阪泉之战,《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照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司马迁首先摆明了当时的形势:“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当时神农氏已经衰落,历史到了改天换地的时刻,谁想创造历史,那就行动吧!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以武力夺取了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地位。在司马迁看来,在这样的历史关头,黄帝轩辕显示出了他的王者气概,这才是司马迁心目中开史之帝的英雄形象。
研究古代战争史的学者们,对阪泉之战中出现的炎帝、黄帝、神农氏这三个人物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神农氏和炎帝是同一个人,另一种观点认为神农氏与炎帝是两个人。如果神农氏与炎帝是同一个人,那么“神农氏世衰”指的就是炎帝已经衰落,这时黄帝轩辕用武力打败了炎帝,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如果神农氏与炎帝是两个人,那就变成了“神农氏世衰”之际,炎帝和黄帝都想取而代之,双方发生交战,结果黄帝战胜了炎帝,取代了神农氏的首领地位。
上述两种不同观点,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同的:阪泉之战的结局是黄帝战胜了炎帝。
但炎帝也非等闲之辈,黄帝第一仗没有解决问题,第二仗也没有解决问题,一连打了三仗,才战而胜之。从此,炎帝部落归附黄帝部落,结成炎黄联盟,以黄帝轩辕的号令为号令。
阪泉之战的交战地点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那里是一片重要的古战场,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古代战争。
由于阪泉之战发生在历史黎明时分,朦朦胧胧,混混沌沌,有些疑点极难完全搞清。据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所附的《大事年表》,炎帝时代约起自公元前三十二世纪,黄帝时代约起自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前后相隔约六百年。要是那样,炎黄之间怎么可能发生交战呢?因此有人认为,阪泉之战是炎黄两个部族之间的一场远古战争,那时炎黄都已不在人世。
2.中国最早的南北战争
我们再来讲一场中国古代最早的南北战争。炎黄时代,中原大地,部落林立,纷扰相争,交战不绝。当时的大致形势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三大部落集团交错而居。炎黄部落联盟在西,东夷部落集团在东,成八字状分布在两边,南方九黎和三苗部落集团成楔形向北插入炎黄和东夷两大部落集团之间。炎黄部落联盟与南方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之间,爆发了涿鹿之战。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场南北战争,它对决定“谁主中原”产生了深远影响。
蚩尤是南方九黎部落集团首领,凶猛剽悍,最早北进。蚩尤部落集团经常同由西向东发展的炎帝部落集团发生冲突,频繁交战。后来炎黄结成部落联盟,人口不断增加,同不断北进的蚩尤九黎集团产生了争夺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尖锐矛盾,这是爆发涿鹿之战的根本原因。
《中国军事通史》在讲到“九黎之君蚩尤”时说,“九黎即九夷,属东夷集团”,这一说法目前尚有分歧。古籍中说得很明白,“九夷在东”,而九黎在南。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也说,古代“居住在南方的人被统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并说“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我认为“九黎”和“九夷”都是众多的意思,不一定是实数,因而不太同意“九九八十一”那样的推算方法,但我赞成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来自南方的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