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

分類: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学,
作者: 钟启平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5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1711296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连接医学基础和口腔临床的桥梁课程。多年来各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微生物学知识主要通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获取,但其中涉及口腔微生物的内容既不系统,也不能适应和满足专业需要。为此,一些院校或用口腔生物学教材中涵盖的少量微生物学内容,或用口腔感染性疾病为主线的自编微生物学教材予以弥补。随着医学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口腔微生物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编写一本较为系统的《口腔微生物学》教材,以适应口腔医学专业教学需要。
这本《口腔微生物学》已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微生物学教材,其编写结构与内容既体现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兼顾了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力求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全书共分四篇,分别为微生物学基础,口腔微生态与健康,口腔疾病相关微生物,口腔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我们在编写中力求内容和文字的精炼,以利教学。在知识结构系统性的前提下,设置了“相关知识”模块,利于扩展知识,但不增加学生负担。在各章后列有思考题,方便学生复习。
目录
绪论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三、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四、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第三节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
二、细菌的命名原则
第二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细菌变异现象
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质粒
三、噬菌体
四、转位因子
五、整合子
第三节细菌变异的机制
一、基因突变
二、基因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性
第一节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会性感染
一、正常微生物群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第二节细菌的感染
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
二、感染的类型
第三节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三、细菌的侵入部位
第四节影响细菌感染的因素
第四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第三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病毒的基因组
二、基因重组与重配
三、基因突变
四、病毒非遗传物质变异的类型
第四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化学因素
第五节病毒的分类
第五章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第一节病毒的感染
一、病毒的传播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第二节病毒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口腔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口腔微生物与全身健康
第三篇口腔疾病相关微生物
第十三章细菌
第十四章病毒
第十五章真菌
第四篇口腔微生物实验技术
第十六章口腔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细菌(bacterium)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特征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在对细菌的认知过程中,给一些“不典型”的细菌赋予了特定的名称,其中包括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对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鉴别细菌、诊断疾病和防治细菌性感染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以微米(肚m)作为测量其大小的单位。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显微镜,可以用显微镜的测微尺来测量细菌的大小。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同,同一种细菌也可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细菌按其形态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图1—1)。
(一)球菌
球菌(coccus)外观呈圆球形或近似球形,多数直径在1μm左右。由于繁殖时期细菌分裂平面不同和分裂后菌体之问相互黏附程度不一,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这对一些球菌的鉴别分类有重要意义。
1.双球菌(diplococcus) 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两个菌体成对排列,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
……